民營企業要“接得住”政策,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壯大的生產力丨深化改革“縣”鋒力量③
時間:2024-08-06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次
編者按
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其核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決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那么,作為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責任主體的省、市、縣、區地方黨委政府,如何從《決定》中找到發展的新機遇?王牌智庫結合當前地方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聚焦新型城鎮化、新質生產力、民營企業發展、國資國企改革等四個角度,思辨“作為宏觀之尾、微觀之首的縣域,如何從‘三中全會’中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新突破”。
《深化改革“縣”鋒力量》本期主要聚焦 “民營企業”這一熱詞。
《決定》關于“民營企業”的描述,涉及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等。民營企業作為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主要推動力量,是民營經濟筑牢發展“大廈”的重要支撐。
在民營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的今天,民營企業如何在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機遇面前,堅定信心,拿出“拼”“闖”的干勁,是需要深思的時代課題。
一、解讀:深化改革下的民營企業發展機遇
結合《決定》在數字化、產業升級、營商環境、降低融資成本等維度對民營企業的部署看,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待在深化改革帶來的機遇下再譜新篇:
數字化浪潮。“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等,無疑為民營企業發展帶來發展環境的機遇。
民營企業可以借勢借力,對接應用國家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等制度紅利,提高民營企業的技術水平,打通行業龍頭企業和民營配套中小企業之間在技術、供應、產品、金融等方面的堵點,推動民營企業積極利用數字技術充分融入產業鏈、技術鏈和供應鏈體系,促進民營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產業技術升級。“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民營企業家可以積極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參與國家重大技術攻關,并在參與中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
目前,新科技異軍突起正在催生一大批新產業、新科技、新技術、新產品,民營企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領域,會迎來技術性突破的新機遇。如此,民營企業實現技術突破與升級,與國有企業基本處于平等市場起點,有利于民營企業獲得公平開放市場的競爭機會。
營商環境優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
這可謂給民營企業松綁,為民營企業“兩個健康”的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也提供了機制保障,對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提升民營企業競爭潛力,還民營企業一個發展壯大的營商環境大有裨益。
融資成本降低。“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對激發民營企業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暢通民營經濟大循環無疑是強力助推,政策這個“有形的手”對暢通民營企業發展通道,改善民營企業發展預期、提振社會信心將起到正作用。
二、思考: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從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民營企業及民營經濟的重視和殷切期望看,民營企業的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但民營經濟要想實現“量”的增長和“質”的突破,并非一日之功,既需要民營企業家強身健體,“接得住”政策,把國家扶持政策轉化為生產力,又需要“自我體檢”,懂市場、懂政府、懂自己,拋掉“等、靠、要”的思想,用智慧和魄力,做有品牌、有實力、有團隊、有情懷、真投資的“挑大梁者”。
具體實踐路徑上:
一是可從國家戰略和政府政策紅利中找企業發展的商機。民營企業要明晰自身發展面臨的時代環境、行業環境、政策環境等,敢于“革自己的命”,尤其是要主動作為,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式,挖潛自身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致力成為有品牌、有實力、有團隊、有情懷、真投資的企業,做生意的常青樹。
二是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民營企業可通過公司債、企業債等債券融資的方式,產業投資基金等股權融資的方式,企業掛牌、上市、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的方式等,拓寬融資渠道,豐富融資方式,持續為發展注入資金活水,從根本上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三是聚焦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在技術創新方面,民營企業可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強化技術手段的強力賦能作用。在轉型升級方面,可通過數字轉型、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和應用平臺助力轉型突破。
當前,民營企業發展的確很難,缺人、缺錢、缺市場,甚至陷入不懂市場、不懂政府、不懂自己的尷尬境地。要想發展得穩,就需要首先考慮如何活下去的問題,再考慮如何跟上時代步伐做大、做強的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民營企業只有自強,方能迎勢順勢,贏得新未來。
四、建議:民營企業發展的落地抓手
基于《決定》帶給民營企業發展的機會,王牌智庫認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民營企業家和政府的“雙向奔赴”,政府要切實扛起民營企業發展的時代擔當,為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一個良好的會社發展環境、營商環境、法治環境、政策環境、政務環境、服務環境以及宜商宜居人文環境等。
民營企業要拋掉一切幻想,拿出“拼”的勁頭和“搶”的緊迫感,做大內生動能蓄水池,讓核心競爭力優勢成為立身之本和提質增效之源。三個著力點可以主抓:
一是抓社會擔當。民營企業家要將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的戰略規劃中,學會用足用活政策,多從國家戰略和地方政府政策紅利中找商機,多從自身發展戰略謀劃、發展困境、發展思路等方面思考企業的發展“版圖”,多思考融資渠道的“寬度”和發展需要的現金流。
二是抓技術攻堅。民營企業要積極融入和參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改革創新領域,努力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和技術攻堅的生力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鏈主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在產學研領域的深度融合,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在經營中,致力成為國家布局和規劃的重點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在技術鏈、服務鏈、供應鏈和資金鏈等方面獲得相應支持。
三是抓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能級,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構建促進數字企業發展的經營管理體系和機制,完善企業產業數字化研發體系和產業應用技術體系;充分利用國家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以及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機遇,推動民營企業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
與此同時,加大開放力度,參與國際分工,積極融入國際供應鏈體系,實現全球化產業布局和拓展新的市場圈層,積極與上合組織、華人海外商會等合作,拓寬市場廣度。
(作者:王牌智庫首席專家、董事長 上官同君,本文首發于河南日報頂端新聞“中原策”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