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驅動,鍛造全鏈新質生產力 | 深化改革“縣”鋒力量②
時間:2024-08-02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次
編者按
7月18日,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其核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決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那么,作為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責任主體的省、市、縣、區地方黨委政府,如何從《決定》中找到發展的新機遇?王牌智庫結合當前地方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聚焦新型城鎮化、新質生產力、民營企業發展、國資國企改革等四個角度,思辨“作為宏觀之尾、微觀之首的縣域,如何從‘三中全會’中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新突破”。
《深化改革“縣”鋒力量》本期主要聚焦 “新質生產力”這個熱詞。
《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新質生產力是一種創新起主導作用、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代表的是各細分領域、細分賽道生產力的現代化,需要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升。依托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和質量提升培育的新質生產力,能夠在特定領域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一、★解讀★
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統籌新、舊產業協調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建設和完善體制機制。具體來看:
一是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強化新質生產力制度保障。進一步深化改革,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力保障。因此,破解不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障礙,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是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強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的前提;
三是以國家標準發展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新舊產業”都是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點,同等重要,其底層邏輯是“遞進”和“質躍”的提能晉級關系。河南是農業大省,傳統產業門類齊全,主導產業涵蓋食品產業、能源加工、紡織服裝、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多個領域,如果專注發展新興產業而忽略了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高新技術聯動性、創新性,那么,傳統產業效率就會降低、經濟基礎發展停滯,引發新的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和問題。
二、★實踐★
構建以舊為基、以新為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就河南省而言,面對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劇增,其中,傳統產業占據全省經濟總收入的75%以上。
近年來,河南大力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數字化、高端化、智能化轉型提速,同時也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新質生產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制度層面看,河南蓄勢待發。2012年,河南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現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強有力支撐,并出臺了《河南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正式開啟了河南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征程。之后,河南連續出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456”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體系。河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地見效,培育了4個國家級、15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018年到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15.4%增加到25.5%,其增速領跑河南,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了磅礴之力。
從產業動能看,近年來,河南省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積極推動能源、化工、建材產業向高端新能源、新材料轉變。如,安陽市依托鋼鐵基礎和優勢,推進企業轉型、產業創新,形成了先進鋼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河南宇通客車近年來布局智能網聯汽車,已成功在鄭州試行,產業動能日漸突出。
在產業路徑上,河南自2023年以來積極謀劃了“7+28+N”重點產業鏈,這是新舊產業結合的工業化轉型路徑,對構建河南現代化產業體系,建立新興產業增長機制和傳統產業升級機制,以及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提供了“河南方案”。
三、★思考★
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實戰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健全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義重大。其邏輯在于,新質生產力將會帶來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動力的深層變革,有助于推動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產學研融合創新平臺體系建設以及產業鏈生態圈的形成與發展,為經濟發展和生產力躍遷提供強勁動力。
王牌智庫認為,在加快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方面,河南可從四方面著力:
一是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圍繞28條重點產業鏈,河南省結合產業實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基礎。具體來看:
第一,發揮深化改革在河南“十大戰略”中的牽引作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積極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路徑。
第二,堅持把發展著力點放在發展實體經濟上。堅持把產業發展的突破點放在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領域,建鏈成鏈,延鏈成群,以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六新”突破帶動產業鏈整體迭代升級,打造先進制造業體系,實現新型工業化創新發展。
第三,創新驅動制造業強省戰略實施。培育壯大7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8個重點產業鏈,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在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引領作用強、帶動效應明顯的“鏈主”企業,引導企業智能化升級,打造數字化工廠,賦能制造業降本增效,實現創新與生產的同頻共振。
二是建立符合產業特色的體制機制。
針對不同類型的產業,政府需要建立各有側重點的體制機制,更好指導產業發展。因為,傳統產業是基礎,夯實產業體系基底,需要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是支柱,提升產業體系韌性,需要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是前沿,引領產業發展方向,需要孵化培育。
因此,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需要梳理不同產業的發展周期、特點、難點、升級方向等,細化國家產業政策,不斷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內容、產業轉型升級工具、產業轉型升級手段和產業轉型升級模式,建立傳統產業升級標準和體系,更高效地引導各地區進行產業升級。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將產業發展政策和本地產業資源實際結合起來,以傳統產業轉型促進新興產業布局,以新興產業發展帶動傳統產業升級,針對性解決產業集中度、集約度不夠,點狀和“散裝”的發展堵點,加大研發創新投入與轉化獎勵機制,以政策保障體系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在未來產業方面,需要將建立可持續的投入增長機制提上日程。對多數縣域而言,未來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制定的政策要兼顧“創新”和“監管”,給未來產業更多的市場化成長空間,同時發揮政府產業基金的引導作用,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參與,確保資金投向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
三是把基金建在產業鏈上,完善產業鏈招商機制。
把基金建在產業鏈上,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鏈招商,是發展產業鏈的剛需,既是“后勤保障”,又是產業鏈發力的“硬通貨”。對資金資源相對匱乏的縣域城市而言,雖然產業鏈招商的方式很多,但實施“基金+招商”雙線發力、推動產業鏈發展跨越“高速”無疑是個務實的選項,這需要省級政府牽頭、主導和系統謀劃部署,采取政府資金、社會資本、企業自籌等方式籌措產業基金。
各地要明確產業鏈的發展優勢、定位以及基金目標,設計合理的基金架構,明確基金的運作模式,謀劃做好產業鏈招商、產業鏈投資布局、項目管理,加強政策支持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的協同合作,必要時可加強和各類智庫的合作,提升研發水準,用活專業招商。
四是加快培育以人工智能為重要引擎的新質生產力。
河南是人口大省、交通樞紐、科技要素聚集地,發展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數字化產業,具備良好的數據、算力、科研等優勢。具體來看:
一是向“新”而行“質”勝未來,聚焦河南“十大戰略”,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
二是提升人工智能技術向行業應用的轉化率。依托河南豐富的數據資源、算力支撐、多元應用場景,聚焦工業、農業、交通、醫療、教育等重點行業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有效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三是加快培養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隊伍。深化人才制度和體制機制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堅持問題導向,圍繞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應用場景開發、科研范式變革等問題,著力集聚創新資源、強化人才支撐。
四是聚焦政策支持及安全治理體系,面對人工智能安全倫理風險,把提高組織化程度和發揮市場化作用結合起來,政府動員、組織協調企業和社會組織,形成多方協同的治理格局,完善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規,明確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邊界與規范,推動人工智能綜合治理體系建設,防止人工智能行業亂象發展。
(作者:王牌智庫首席專家、董事長 上官同君,本文首發于河南日報頂端新聞“中原策”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