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能不能多出百強縣?
時間:2023-11-23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次
近日,賽迪顧問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水平四個評價維度發布《2023中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就“2023賽迪中部百強縣”來看,橫向對比上榜縣域的數量,河南28個縣入榜占數量之首,成績亮眼;但縱向對比河南百強縣入榜的數量,近三年河南百強入榜數量呈“逐年滑落”態勢,虞城縣、沁陽市、武陟縣、孟州市、項城市、濮陽縣、滑縣等被“擠”出榜外。
從河南入榜縣域變化的表征看,河南縣域百強的比拼一度面臨洗牌局面。姑且不論賽迪顧問四個評價體系是否合理,單從縣域發展和增長勢頭分析,在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下,面臨新的發展邏輯,夯實河南縣域底盤經濟勢必要高舉“中心城市‘起高峰’,創新開放‘建高地’,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的省級戰略,著眼河南102個縣(市)的發展特色,以激發縣域經濟增長韌性、培育縣域主導產業并延鏈成群為抓手,把發展實力、人民獲得感與幸福感提升、數字化提質、產業轉型升級等“硬通貨”作為河南縣域“掰手腕”的籌碼。
在智庫多年實戰理論研究和專業助政的基礎上,王牌智庫認為,河南縣域百強雖然不是衡量是否高質量發展的唯一標準,但從入榜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近年來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缺乏“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系統解決方案,河南應以百強縣下滑勢頭為鏡鑒,一方面,思考與中部其他省份及與全國百強縣的差距,刀口向內,直面問題短板,突破系列“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高舉省級發展戰略,立足102個縣(市)真實縣情,多措并舉、多管齊下,聚力謀劃縣域經濟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從入榜縣域對比中思辨河南
從2023年中部六省百強縣入榜數量情況看,河南縣域入榜總量有28個,排在第一位。但從占比看,河南占比26%,入榜縣域占比低于第一梯隊的湖北(36%)、安徽(34%)。
對比2021-2023年各省百強數量變化,河南入榜縣域數量連續下降,湖北、安徽則是持續增長,河南縣域強縣在中部的“領先優勢”逐年減弱的態勢值得警惕。
河南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農業大省、糧食大省,有堅實的縣域經濟發展基礎,入榜縣域位次呈現出梯度式的均衡發展格局,但在省際競爭激烈的新競爭態勢下,河南亟需比學趕超鄂、皖兩省,持續下功夫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能,進一步實現強縣隊伍擴容、占比提升等。總之,河南需正視縣域發展綜合實力不強、發展質量不高、轉型壓力較大等短板,敢啃“硬骨頭”,勇破“老大難”,立志“補短板”,持續為河南縣域高質量發展“輸血給氧”。
聚焦河南省內看,河南“中部縣域百強”分布呈現出“鄭州-許昌-開封”的都市圈集聚,各地強縣陣營“分化”等特征。進一步分析近三年落榜縣域名單,強縣集中在“鄭汴許”三地入榜的縣域名單保持穩定,落榜縣域分布在焦作市、濮陽市、安陽市、周口市等。以焦作市為例,2020年共3個縣域入榜,2023年無縣域入榜。焦作市的沁陽市、武陟縣、孟州市,濮陽市的濮陽縣,周口市虞城縣、項城市等相繼落榜,2020年以來經濟總量大幅“縮水”是首因,其根本的牽制在于第二產業發展乏力,特色產業增長潛力、工業增加值、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帶動、科技創新活力、精加工產業鏈等難以滿足經濟新增量要求。這警示河南縣域發展不能忽視第二產業對縣域經濟的帶動力。
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今年9月在濮陽市調研時,關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法論也提出:打造公共服務“高地”,形成要素匯聚“洼地”;做強產業支撐,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培植后發優勢;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左右岸配套,延鏈成群、集聚發展等。
當前,河南正在聚焦7大產業集群,出臺了28條重點產業鏈行動方案,足見,對河南的縣域而言,匯聚生產要素,做強產業支撐,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鏈接,左右岸配套,延鏈成群將是河南縣域經濟跨越的核動能。錨定這一趨勢,以產業基礎的高級化、產業鏈條的一體化、產業發展的集群化、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產業集群的生態化為著力點,推進專業化、精細化招商,定能持續驅動河南縣域發展活力,助力河南涌現更多百強“金鳳凰”。
河南的強縣集中在“鄭汴許”三地,尤其是省會鄭州所轄6縣市全部入榜,且均在前50強,代表著河南省頭部縣域的競爭力。進一步對比鄭州6縣市的百強位次,近年來表現亮眼的中牟縣實現從第44名到第19名的名次晉升。在王牌智庫看來,與中牟縣近年來構建以汽車工業、文化創意旅游產業、都市生態農業等三大主導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密切相關,中牟逐漸形成了“特色產業”集聚發展態勢。
近年來,中牟在動力電池、燃料電池、智能網聯等領域集聚400多家汽車相關企業,方特、電影小鎮、只有河南等旅游景點成為中牟文旅崛起的增長極。這些新興產業的高速增長,成為中牟縣百強位次不斷躍升的核心動力,體現出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雙軌并行、強勁增長的發展勢頭。
中牟縣的進位也說明,縣域經濟若想持續發力,必須依據發展實際,持續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經濟增長點。中牟縣的經濟硬核還需讓特色產業變成持久的“搖錢樹”。既需要在繼續做強汽車工業主導產業的同時,推進全面的產業升級,提高新興產業承載力,實現“中牟智造”,讓工業增長成為強勁支撐;又需要持續叫響“中國中牟 幻樂之城”城市品牌,夯實中牟文旅底盤,大力實施“文旅+”戰略,規避文旅立縣富民不富財政的怪圈風險,深度植入經營城市、經營土地、經營財政理念,真正走出一條文旅既富民又富財政的新路子。
中牟作為河南潛力縣域的“新標桿”,啟示河南其他縣域:著力培育具有縣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將成為提升產業體系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砝碼。觀察河南縣域發展的生動實踐,內鄉縣搭建“飼、養、加、農、工、貿”于一體的生豬全產業鏈體系,淮濱縣培育船舶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臨潁縣形成食品加工主導產業、板材家居產業、精密制造產業、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1+3”產業體系,民權縣發展“整機+配套”“原材料+制成品”打造中國冷谷等優勢特色產業鏈模式等發展案例,不斷佐證縣域堅持特色產業路徑的正確性。
從縣域發展問題中把脈河南縣域
結合賽迪顧問今年發布的全國百強縣名單,河南縣域在全國百強和中部百強榜單中“雙減少”“雙滑落”,暴露出河南縣域面臨發展失速陣痛:一是缺少龍頭企業帶動;二是河南省縣域的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等優質企業不強;三是優質企業在重塑產業鏈群競爭優勢中的作用不突出;四是從經濟總量上看,2022年河南省多個縣市出現GDP負增長情況,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經濟轉型、招商引資、營商環境優化等問題長期牽制。王牌智庫結合服務河南樣板市場的調研情況及實戰案例看,當前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著力從五個方面破局:
一是與河南省的經濟總體量相比,河南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結構失衡。縣域間因地域特征、發展動能、經濟增長韌性等不同呈現不均衡性,加之縣域之間、縣域范圍內的產業布局、產業協作、產業鏈融合不充分及公共配套設施城鄉差距、城鄉治理能力水平差異等,成為河南與相對發達地區競爭的最大阻力。
二是河南大部分縣域的第二產業發展仍處于原料加工階段,一度陷入產業層次低、收益低、價值低“三低”僵局,轉型升級難以突破。一方面,規上企業,尤其是規上工業的增加值低,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動能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縣級企業的規模面臨擴張僵局,大部分中小企業一度因研發力量、科技含量、經費支持等制約市場占比。
三是河南百余個縣域的發展聯動力偏弱,發展資源和發展環境受限制。一方面,導致縣域與縣域間的發展聯動力不夠,不能適時融入區域經濟大格局中,難以形成區域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省會鄭州對鄭州都市圈的附帶帶動作用以及地級市對縣級市、縣級市對鄉鎮、鄉村的輻射帶動和滲透力不強,致使經濟發展資源、配套設施、人才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等難以成為托起縣域經濟的強支撐。
四是縣級黨政領導班子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謀劃本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缺乏頂層設計戰略及系統解決方案。因此,全局性和系統性發展思維不充分導致縣域發展呈現“散裝”態勢;因前瞻思維不足導致的地方隱性債擴大及財政困局,因對外部競爭態勢認識不到位導致的縣域競爭力不強等。
五是財稅、錯位發展、開放聯動、產業園區管理等體制機制亟待創新升級。縣級財政矛盾突出,縣級特色優勢產業亟需鍛長板,縣級產業鏈重投資、輕運營和服務等,導致因制度供給不平衡的矛盾長期存在。
從高質量發展任務中思考河南縣域
當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支撐。對農業比重高、人口密度大、縣城數量多的河南而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能缺失頂層設計,必須立足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現狀,正視各縣域區位差別、資源稟賦、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培育不足、城鄉差距較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乏力、引進項目難、產業集群發展不突出等諸多問題,用頂層設計戰略思維系統化、前瞻性思考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系統解決方案。
以頂層設計為引領,有序推進縣域發展。頂層設計是一個非常好的工作方法,從省級層面高位謀劃,強化頂層設計系統工程,制定和完善由宏觀到微觀、由總體到專項的“金字塔”規劃,明確戰略目標、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和發展路徑,幫助縣域主政者合理配置優化資源,可著力做好兩件事:
第一,實施分類推進、錯位發展縣域經濟,依據河南102個縣(市)的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優勢等,設置不同發展類型與評定標準,并針對各個縣域經濟發展進行合理定位、分類推進,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差異化彰顯縣域特色。同時,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及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供給等均納入其中,依據縣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通過系統研究,統籌規劃,明確發展重點,進而制定方案,分步實施。以此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在全省內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聯動協同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第二,重點開展“千億縣”打造和擴容工作。參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優先在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高,創新驅動對產業作用強、影響深,結構變革需求強度大的縣域中選取,并在人才、資金、土地指標等各方面給以資源傾斜和政策支持,培育和做強一批生產總值超千億的經濟強縣,擴大河南省“千億縣”陣容,在全省、中原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形成示范效應。
強化鄭州都市圈的引領帶動作用。河南要立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凸顯鄭州國家隊、國際化引領地位,以鄭開同城化、鄭許一體化、鄭焦一體化、鄭新一體化為支撐,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不斷增強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競爭力。針對鄭州都市圈發展,需要在規劃上找準發力點,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為引領,釋放都市圈的資源虹吸和樞紐產業輸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落地路徑上,可以優先發展核心區域,走高效集約發展路線,以系統思維和前瞻視角高位謀劃,通過分層分級打造,擘畫中原三層級發展圈。一方面,做精核心圈層,以鄭(港)汴許為核心引擎,持續提供強勁發展源動力;另一方面,做強緊密圈層,打造“1+4”鄭開許新焦鄭州都市圈樣板,助力中原崛起。
打通“一二三”產業融合新賽道。構建“一產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模式。第一產業做優、做強,發揮河南小麥,水稻等特色種植面積大、產量高的資源優勢,積極推廣先進技術,組織好企業,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價值鏈筑牢利益鏈,共建共享新局面。構建“二產接一連三”融合模式。食品工業優勢再造帶動三產大融合,“農頭工尾”做強食品工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推動冷鏈食品、休閑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加快升級,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鏈,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探索“三鏈同構”的河南實踐路徑,加大糧油品牌培育力度,打造河南糧油公共品牌,打造全國重要的預制菜生產基地,搶抓特色食品業優勢再造和換道領跑的機遇。
開啟“搶人大戰”和“搶企大戰”。對于縣域而言,人才要有戰略、有規劃、有政策,還要有落地執行和配套的服務的靈活機制,做到“以政策引人、以事業留人、以待遇養人、以環境育人”。與此同時,河南省要對標國內,優化營商環境,持續開啟“搶企大戰”,依托產業集聚人才。
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水平。河南縣域需將持續做好優化營商環境上升為縣域“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招商引資機制,提升縣級政府服務水平,同時,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和監督機制,加強企業培訓和服務力度,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機制。
比如,不斷完善土地資源供給機制,保障產業用地需求;大力推進金融服務創新,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應縣域經濟發展需要的特色信貸產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不斷提高企業員工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用制度保障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時代命題,落到河南各縣域主政者肩上的擔子重如千鈞,如何讓地方經濟發展在快車道上行穩致遠,考驗的是縣域主政者是否精準理解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是否具有深度系統思考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方案和落地路徑。諸多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表明,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和發展邏輯,高度重視并導入城市頂層設計至關重要,科學定位城市、優化施政綱要、突破財政“瓶頸”、專業市場招商、細化城市管理,用系統解決方案謀振興、促崛起、化危機、求跨越、爭出彩,方能為城市旅游、文化、產業、經濟等發展裝上“核引擎”。
因此,縣域主政者需要看準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新局勢、新戰略、新政策、新思路,謀勢而動“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是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解放思想,讓思想“破冰”;二是導入頂層設計,以前瞻思維、戰略思維、全局思維跳出城市經營城市;三是立足本土資源優勢,系統謀劃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一盤棋,以“主題城市+特色鄉鎮+美麗鄉村”三大抓手和公司化運營城市鋪路,做強產業,營銷城市,提升縣域城市能級和品牌軟實力,持續驅動縣域經濟的內生動能。
河南省能不能多出百強縣?回答這個問題,既要立足河南縣域發展現狀,摸清家底,又要立足縣委書記帶領的領導班子能否提升領導力和戰斗力,實現能謀善斷會干實干,畢竟郡縣治天下安,人還是決定縣域經濟發展快慢的決定因素,只不過,對人的因素對縣域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影響,大家很少提及或不愿意公開研討而已。王牌智庫首席專家、董事長上官同君說。
(作者:王牌智庫首席專家、董事長 上官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