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濟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底盤基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設指明了方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明確了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旨在喚醒更多農村“沉睡”的資產。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臨汾模式”
臨汾市是山西省的農業大市,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基礎薄弱。據統計,2016年臨汾市共有1813個“空心村”,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85%以上。為著力消除 “空心村”,補齊村級集體經濟短板,臨汾市開始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千村破零行動”。經過幾年的發展,截至2022年底,臨汾市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清零,207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其中年收入30萬元以上村達到44%。隨著“臨汾模式”的成功,2023年5月22日,全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創新論壇在臨汾市舉辦,解開臨汾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密碼”。
1.“黨建引領+市場推動”兩手發力
成立山西省首家市級農村集體經濟市場化平臺——臨汾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村發集團),并以市村發集團為“龍頭”,分別在17個縣(市、區)組建縣級村發公司,各鄉鎮和涉農街道、行政村在原有合作社基礎上組建聯合社、合作社,在全市域形成“1+17+N”的市場主體體系。同時,明確村發集團國有企業的屬性,在生產經營中,自覺融入鄉村振興戰略,與基層組織統籌謀劃、一體建設,從而改變了鄉村兩級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現狀,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互促互動的格局。
2.創新“三級四主”運營機制
“三級四主”即市村發集團主推市場、主擔風險、主建機制、主拓多元;縣級公司主推服務、主抓基地、主上項目、主搞示范;鄉村兩級主推合作、主清資源、主聯農戶、主業種養。臨汾市通過“三級四主”運營機制,由鄉村打基礎、縣級搞承接、市級總統攬,使市縣鄉村經營主體職責明確、各有側重,推動“產、供、銷”產業鏈相互銜接、系統配套,形成有效聯動、互促發展的有機整體。
3.建“市場共拓、項目共建、資源共享”利益聯結機制
在市場共拓上,由市村發集團成立供應鏈公司,開拓市場、爭取訂單,交付縣鄉村三級組織生產,實現四級市場主體多層次聯動。在項目共建上,完善“市村發集團+縣村發公司+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機制,打通承接農業農村項目的綠色通道,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具備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對專業化程度高的重大項目,由市村發集團吸引專業化市場主體參股,帶動各級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產品、勞務等參與實施。在資源共享上,由市縣村發公司根據鄉村兩級需求提供資本、技術、人才保障,協調金融擔保機構給予政策支持,鄉村聯合社、合作社整合現有資源參股市縣公司,獲得相應收益分紅。
4.將集體經濟壯大提質作為“書記工程”
臨汾市市委堅持把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作為“書記工程”進行謀劃推動,壓實四級書記抓集體經濟的責任。一方面,成立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領導小組。明確各級成立由黨政“一把手”任組長,組織、財政、農業農村和鄉村振興等部門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和具體指導,并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統籌謀劃推進。另一方面,由市縣抓謀劃鎮村抓落實。市縣層面積極謀劃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總體規劃、三年行動計劃、若干措施,構建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市場體系、機制體系和發展體系。鎮村依據市縣級確定的發展目標,以清晰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推動工作落實。
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空心村”數量較大,產業功能不足
由于村級產業發展滯后,資金投入不足,“空心化”現象嚴重,導致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經營效益低下。2018年河南有3.6萬個行政村沒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78.2%。到2021年,僅有28.8%的行政村有經營性收入,71.2%的行政村依然沒有經營性收入。2021年河南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為47.73億元,平均每個行政村10.72萬元,村集體經營收入僅占村集體收入的26.2%,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多來自土地租賃、上級補助、征地補償、土地流轉金等,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依靠產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比例尚小。
2.村集體發展動能不足,推進成效不明顯
自2016年河南開展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以來,村集體經濟建設力度加大,但成效并不明顯。河南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5年的152.5億元上升至2021年的182.15億元,增長19.4%;村均收入由2015年的33.6萬元增長至2021年的40.91萬元,增長21.8%。大部分村確定發展思路、實施項目沒有從本村實際出發,也沒有打破村莊界限,單打獨斗多、抱團發展少,發展見效慢。
3.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人才支撐
人才和勞動力要素對于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河南普遍存在村干部學歷偏低、年齡偏大、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等問題。2021年河南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分別有18.2%和43.0%,僅有21.6%的村支書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在60歲以上的有9.0%和14.9%,村支書平均年齡為50.79歲。另外,技術人才、能工巧匠流失嚴重。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從業人員已連續五年減少,2021年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占常住人口的7.2%,導致村級集體經濟存在項目無人推動、無人實施,發展后繼乏人等現狀。
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智庫思考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沒有統一模式。但是,學習和借鑒臨汾市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成功實踐,對河南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具有顯著的示范效應。
1.四級書記抓農村集體經濟
“臨汾模式”取得成功的關鍵是以“書記工程”推進集體經濟發展,以全市“一盤棋”的思維,全面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新模式”。而河南要想增厚村集體“家底”,改變村集體發展的現狀,亟需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書記領航制度,壓實四級書記抓集體經濟的責任主體和主體責任。同時,要加強黨建引領,強化村集體經濟人才隊伍建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關鍵在人,關鍵在村級班子。一方面,加強村級干部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提高黨員干部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認知水平、能力素質;另一方面,要建立鄉土人才信息庫,積極打造鄉土人才隊伍“領頭雁陣”,讓返鄉創業青年、產業發展帶頭人、土專家、田秀才等“能人”群體積極投身于村集體經濟發展,做到“人崗匹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2. 公司化運營農村集體經濟
從臨汾市以市場化手段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上來看,構建市、縣、鄉、村四級聯動體系是關鍵,通過市級總統攬,縣級搞承接,鄉村打基礎,實現全市集體經濟發展融合聯動“一盤棋”。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差、底子薄、資源短板多,單單靠鄉鎮和村集體的力量還是遠遠不夠的。鞏固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底盤,還需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通過公司化運營農村集體經濟,實現鄉村的蝶變升級。從市級層面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化運營新模式,構建“母公司+產業子公司+村集體”運營構架,通過“單村獨資”“多村合作”“整鎮組團”等方式組建集體性質公司,深化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化運營“造血”功能。
3.因地制宜謀產業,“一村一策”促發展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各地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不同,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應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結合各地經濟基礎、區位優勢、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探索有利于集體經濟發展的不同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以鎮(涉農街道)為單位,全面梳理村情資料,“一村一策”制定鎮級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計劃。面向市場,選準產業、項目和載體,深度挖掘各村特色資源優勢,按照“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壯大集體經濟,把發展的“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
4. 聯合協同發展,結對共同致富
臨汾市集體經濟取得顯著成效的原因,在于改變了鄉村兩級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傳統思路,通過跨行政村、跨鄉鎮聯營發展,打破村莊界限、條塊分割,統籌推進區域內各類發展要素深度融合,實現“零星分散”向“聚力發展”轉變。鑒于河南產業薄弱村數量較多,在發展中缺思路、缺資金、缺項目、缺資源的實際,可以按照地緣相近、鄉俗相通、產業相連、資源互補的原則,探索鄉(鎮)村區域聯動、強弱聯動、村企聯動、跨鄉跨村聯動合作,形成資源共享、產業共享、勞力共享、市場共享、信息共享等利益共享機制,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疊加效應。
(作者:王牌縣域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