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亟需補齊“三大短板”丨2023中央一號文件解讀
時間:2023-02-20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次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是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其中,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同時,一號文件強調“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力爭提高到60%以上,重點支持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以及“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鼓勵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
今年一號文件明確指明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邏輯,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以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為路徑,以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方略,目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國家層面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藍圖已經明朗,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和方法也已清晰。接下來,就要看省市縣鎮村五級黨委政府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了。
以第三方智庫視角實踐觀察,省情、市情、縣情、鎮情、村情不同,尤其是縣域經濟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底盤經濟”,區位、資源和發展思路不同,呈現出千差萬別的形態和問題。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面實施,區域經濟競爭壓力主要是發展資源和產業化的市場要素流向及資源的有效配置優化。這方面,中心城市及副中心城市周邊的縣域經濟要明顯好于遠離城市圈的老少邊貧地區的縣域經濟。事實上,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縣域“底盤經濟”穩基礎,求發展,推動農業農村平衡、充分、協調發展,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從縣域經濟為主體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邏輯來看,地方黨委政府決策層需要清晰地看清在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充分認識過去高速發展模式對生態資源產生的負面清單,堅持以修復短板問題為導向,要對本土資源進行盤面清點,重點是研究分析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中的三大短板:資源、產業、營銷。同時,地方政府還要學會補齊“三大短板”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一
補齊資源短板
從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層面觀察,無論是靠近城市的縣域還是遠離城市的縣域,面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風口,大都存在本土資源短板,而且,短板的缺口也在不斷擴大。為什么呢?因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新的要求和挑戰,資源總量不夠用,往往捉襟見肘。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大領域,必須以鄉村經濟建設為基礎,只有經濟高質量發展到一個新的臺階和水平,實現鄉村振興才能呈現一個新形態新格局。
因此,本土資源短板補給問題,無疑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中長期難題,必須在發展中解決,在解決中發展。那么,當前鄉村振興究竟缺口哪些資源呢?首先是缺錢、缺人、缺項目,其次是缺產業、缺市場、缺營銷。許多縣域經濟基礎差,底子薄,傳統農業和零星散落的傳統產業,不成規模,高能耗,低效率。因此,地方政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明確新發展觀念和新思路,學會借勢、借力、借腦、借資源、借發展模式、借成功經驗。從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戰略模式中,尋找特色鄉鎮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資源優勢和缺口,揚優勢,補短板,孵化項目,對接市場,專業招商,以新發展模式和新發展格局來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生產要素集聚流動和優化配置,吸引資金和鄉村能人,改變人口凈流出為人才凈流入,形成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二
補齊產業短板
一號文件強調指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支持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這表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是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關鍵是,怎么落地實施?從縣域經濟大盤來看,產業短板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缺失經濟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戰略以及政府配置優化的系統解決方案。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有一個科學性、專業性、系統性的頂層設計戰略框架,以此通攬大局,全域推進。在高質量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縣城、鄉鎮和鄉村層級,產業發展始終是個短板。無論是早期鄉鎮企業起家的縣域還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縣域產業,各類產業短板不斷疊加。盡管縣城層級有產業集聚區開發區之類,但產業園的產業集約化程度不夠,主導產業集群尚未形成“畝效”規模,產業鏈長短不完整,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沒有發揮好。鄉鎮和村辦企業特色不明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乏力,產業經濟多集中在傳統的農副產品初加工階段,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加工環節薄弱或缺失,消費需求端市場接口狹窄。
由此可見,解決鄉村振興產業短板補給問題,必須納入地方黨委政府決策和施政綱要之中。說到底,鄉村振興也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目前,鄉村振興中的產業短板很明顯,包括面上缺主導優勢產業及產業鏈的完整性,缺規模化和集約化產業集群,缺新興產業以及數字化產業對鄉村產業的改造升級賦能;局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缺產業,缺資源經濟優勢轉化為資源產業優勢。
因此,要解決鄉村振興中的產業短板問題,需要借勢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發展模式,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構建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謀劃好包括縣城、鄉鎮、鄉村統籌協調、一體化發展的經濟新空間和產業新格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產業園。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在資源和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引進和承接中心城市的延伸產業、配套服務產業,包括數字化農業產業等新興產業,也可以引進國家級和省市級高新區、經開區、農高區對縣域經濟開發區及各類產業園的聯辦、托管、合作、服務等。總之,就是要完善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維系產業鏈的完整性。
三
補齊營銷短板
今年一號文件特別強調了鄉村振興的“營銷”,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時代的到來,傳統產業依靠傳統營銷,市場化的路子會越走越窄。新時期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加緊鋪開建設,而國內統一大市場格局也在逐步形成。在此條件下,不僅縣域產業形象需要營銷,產業品牌需要營銷,而且,產品特色和產品價值更需要營銷。在縣域產業尤其是鄉村產業和統一大市場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營銷空間和產品營銷格局,亟待政府牽頭引導、產業形象說話、品牌價值塑造、市場全鏈對接、消費場景設置等;從根本上改變過去單一的生產思維和產業前端思維。對農產品如何從田間到城市餐桌、從加工到市場、從流通到消費,不僅缺失營銷服務鏈,更是缺失營銷主體的構建,尤其是營銷能人缺失、營銷渠道和營銷新業態的創新,無法讓產品和產業價值轉換成市場價值、消費價值。經常見諸媒體的某地大蒜、胡蘿卜、西瓜、蘋果、梨等蔬菜水果滯銷的現象,都是缺乏政府引導和市場對接不暢、種植與市場脫節的結果。
經濟高質量發展現實告訴我們:新時期現代化產業體系條件下的市場營銷,一定是地方政府頂層設計戰略和系統解決方案中的重要一環,不可短缺。政府在重視產業布局發展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大市場思維、大市場格局對接方式,其次,還要考慮培育和發展營銷主體及營銷平臺,充分發揮現代營銷和互聯網媒體傳播的優勢,用產業視角思考市場營銷,用消費思維鏈接產業思維,全方位打通政府、產業、企業與市場的營銷屏障,實現政府邏輯與市場邏輯的高效對接,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建設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改造提升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布局建設一批城郊大倉基地,確保農產品物流暢通。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推進縣域現代商業體系建設,完善縣鄉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動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共同配送、即時零售等新模式。
小結
無論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還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必由之路。而鄉村振興實現產業現代化,地方黨委政府施政決策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即鄉村振興亟需補齊“三大短板”,以解決“短板”問題為導向,謀劃好頂層設計戰略和系統解決方案,謀劃好鄉村振興的產業新格局,重點抓好產業發展與大市場鏈接的“營銷空間”的基礎格局、營銷主體、市場平臺、消費場景等領域建設。將現代化營銷視為“三大短板”的重中之重。如此,鄉村振興戰略就會沿著高質量發展模式和現代化產業發展之路順利前行,所向披靡。
(作者系王牌智庫首席專家、董事長 上官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