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智庫||地方政府已經從“政策招商”時代轉向“資本與人才招商”新時代
時間:2017-11-25來源:王牌智庫 作者:acebm 點擊:
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于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而言,新型城鎮化與產業升級轉型是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有效路徑。“資本與人才”是當下制約縣域經濟發展重要因素。隨著中央政府對地方融資嚴格管控,金融資本逐漸虛實相融,地方政府已經從“政策招商”時代轉向“資本與人才招商”時代。縣域招商引資要更新理念,與時俱進,做好招商引資頂層設計,通過資本招商破解發展資金瓶頸,以資本招商帶動產業招商。
經驗推廣
未來幾年,我國招商引資規模將不斷擴大,在這期間,招商引資模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拼優惠政策“洼地”等招商初級模式已不再適用。因此,創新招商方式也成為了各地招商工作的重點之一。近日,商務部在介紹關于復制推廣首批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經驗的有關情況時表示,南昌高新區“重資本輕資產”模式要向全國推廣。能得到商務部的首肯,“重資本輕資產”招商模式究竟有什么神奇之處?對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工作又有什么借鑒意義?
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于1991年3月,1992年11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高新區。高新區地處南昌市城東,緊鄰艾溪湖、瑤湖、青山湖以及贛江。區域面積231平方公里,下轄昌東、麻丘兩個鎮和艾溪湖管理處,截止2012年,轄區人口50萬,已開發產業區面積60平方公里。
據官網顯示,園區營業總收入在江西省工業園區中率先突破1000億元,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南昌市的24%,規模工業利稅總額占南昌市的32.4%。2015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重資本輕資產”招商模式,即通過設立產業引導資金,與金融、投資機構合作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等方式,實現“重資本運營”;并通過為入駐企業配套建設標準廠房、職工宿舍等,減輕企業非生產性投入,縮短外來投資的項目建設周期,達到“輕資產招商”。
南昌高新區設立了40億元的高新區產業發展基金,由管委會下屬平臺公司出資和銀行融資兩部分構成,統一按照市重點產業引導資金的操作辦法運作,扶持范圍涵蓋光電、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這種產業發展基金實質上是一種由政府財政出資,配套其它資本,采用市場化方式建立的股權投資基金,用于扶持本地經濟或者特定行業的經濟;并以股權投資和其它優惠政策,吸引其它地區的優質企業轉移至高新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
這種重資本招商的模式進一步加快了項目的落戶。總投資達20億元的“聰明逗”陪伴機器人產業園項目、總投資額約5億元的鼎創光電紅外焦平面探測器芯片項目、總投資1億元的南昌比太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約15億元的業級碳結晶材料生產項目等,都是資本招商運作來的“金鳳凰”。
如今,許多企業到當地園區落戶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求政府成立產業引導基金,投資入股這些企業,甚至將廠房、設備都準備齊全,讓產業項目拎包入住。
針對企業的需求,南昌高新區通過集中建設工業廠房、鼓勵區內企業協作配套等一系列措施推動了一批項目快速落地。
去年,高新區新建及改造廠房項目21個,完工面積27萬平方米,裝修到位后免租三年提供給企業使用,并規劃建設8萬平方米的鄰里中心,用于建設食堂、公租房、文體設施等公共配套設施,一大批企業實現了“拎包入駐”。
輕資產招商方式已成為高新區撬動重大項目落戶的利器,推動了一批高質量項目快速落地,如德律風根汽車電子、戰斧消防機器人、海斯比得屏蔽線等10個項目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注冊、當年進資、當年開工。
在產業集群的建設上,高新區鼓勵區內企業間協作配套,搭建產業鏈合作供應聯盟,對區內企業在區內采購生產配套,按采購金額分別給予采購方和供貨方1%金額補貼,單個企業補貼總額最高可達500萬元,與多個企業配套的還可分別享受補貼。
該政策推動了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吸引了配套企業落戶,同時加速了產業集群形成,降低了企業成本,形成了產業發展良性循環。
對于部分生產設備投入較大的新落戶項目,高新區還參照其他省市的經驗做法,按照生產設備價格的一定比例予以補貼。
比如今年6月6日,冠一通飛把中國首個民企自主知識產權通用飛機GA20的生產基地放在了南昌航空城,就要歸功于高新區完善的產業集群與優惠的政策。
同時,高新區還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盟,并給予產業聯盟經費支持,由產業聯盟搭建行業公共研發服務平臺,推動產業和企業間優勢互補,實現“抱團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今年4月份已先組建了光電產業聯盟,下一步將組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聯盟、生物醫藥產業聯盟。
"青山湖時代"起步階段 1991-2000年
1991年,高新區成立之初,以青山湖高教科研區為中心,政策青山湖區面積為19.5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新建區為6.8平方公里,先期開發。起步區只有0.3平方公里。在這一階段,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主要的任務是立足于營造軟硬件環境,建章立制,爭取國家、省市及各部門對高新區的授權,落實國家賦予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進行獨立工業園區這一新的發展模式探索。到上世紀末期,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基本完成了這一任務。2000年,高新區完成總收入72.9億元。由于這一時期,高新區產業主要布局在青山湖東岸,火炬廣場周邊,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把這一階段稱之為"青山湖時代"。
"艾溪湖時代"快速擴張期 2001-2008年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江西"大開放"主戰略的實施,高新區步艾溪湖入了快速擴張期。2001年南昌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屬青山湖區的艾溪湖周邊七個村和南昌水產場劃歸高新區,高新區面積由6.8平方公里擴大33平方公里,4平方公里的艾溪湖成為高新區的內湖。2003年4月,市委市政府又決定將南昌縣的昌東鎮、麻丘鎮劃歸高新區,使高新區區域面積達231平方公里。這一階段,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通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的不斷創新,實現了從依靠政策優勢向依靠體制、機制創新的轉化,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吸引了臺灣東元、深圳方大、美國科勒、德國G&D、中興通訊、江銅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落戶,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與應用軟件、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新材料四大支柱產業,并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服務為基礎、科技孵化器為載體的區域性技術創新體。這一時期,園區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以年均超過20%的速度快速增長。2005年,園區工業產值突破200個億,并開始每年凈增100個億,2008年,高新區在江西省工業園區中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500億元。由于這一時期的產業主要布局在艾溪湖周邊,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把這一階段稱之為"艾溪湖時代"。
"瑤湖時代"產城融合期從2008年開始
由于在前兩個階段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遵循的是傳統工業園區的單一發展模式,瑤湖忽視了城市功能性配套,導致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始出現"產業孤島"現象,制約了高新區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迅速調整思路,堅持"產業基地與科技新城"同建的發展理念,實施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戰略,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目標是使高新區不但有一流的產業,更有一流的人居環境,一流城市配套服務,把高新區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的科技新城區。為此,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方面,通過招商選資,重點引進和發展光伏光電、新材料、航空、服務外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依托高新區豐富的湖泊資源,借鑒國內外以湖泊為代表的科技新城的先進規劃理念,啟動了瑤湖生態科技新城建設,從空間形態入手,對瑤湖生態科技新城進行概念性規劃和整體形象設計,并高起點規劃布局了國際社區、紫陽大道特色商業街區、總部經濟港、高知人才社區、瑤湖森林公園等城市功能區。并在20平方公里的瑤湖外圍規劃布局了光伏產業園、國際醫藥創新園、LED產業園、航空城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園區。瑤湖10000畝的湖心島將規劃為研發總部區及低碳社區。由于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是圍繞瑤湖進行產業和城市功能布局,所以也把正在推進的這一階段稱為"瑤湖時代"。
王牌智庫觀點:企業輕裝上陣園區活力無限
企業的需求即是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產業園脫“重”,擁抱輕資產模式才能保障園區的持續盈利能力。這對園區的運營管理方——管委會的運營模式提出了挑戰。
王牌智庫認為,園區管委會應該成為良好的“產業組織者”,樹立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招商理念,成立產業發展基金,前期做好基礎設施及廠房建設等工作,以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高端企業快速入駐并投產,創造園區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