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智庫||中央黨報罕見厲聲斥責特色小鎮官場化:特色小鎮泡沫化或成下一階段整治焦點!
時間:2017-11-22來源:王牌智庫 作者:acebm 點擊:
次
【閱讀原文】作為中共黨媒,《人民日報》的文章通常情況下有重要指向意義。從去年到今年,《人民日報》對特色小鎮的“態度”從屢次點贊到“厲聲批評”,透露出中央政府對特色小鎮已由“大力支持”轉變為“整治規范”的新階段。
王牌智庫特編輯《人民日報》的相關評論文章,望再次引起地方政府、投資商等對特色小鎮開發建設思路及做法的反思,能嚴肅、科學地對待特色小鎮的謀劃及建設問題。
一、照搬,這種事還敢干嗎
作者:王慧敏
來源:2017年3月26日《人民日報》09版
“特色小鎮”建設,浙江起步較早。從該省近幾年的實踐看,效果的確不錯——特色小鎮不但成了產業創新升級的發動機,也成為經濟新常態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招商引資的新抓手。正因為這樣,引得各地取經學習者輻輳而至。
前幾天,我的一位西北朋友也帶隊來杭州考察位于玉皇山南麓的“基金小鎮”??疾旖Y束,他信心滿滿,告訴我,回去后縣里準備仿照著打造一座。
這個縣的情況我了解:是個半農半牧縣,整體工業基礎還很薄弱,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只有三四家。更不利的是,位置偏僻,縣城到省城有400多公里,沒有鐵路也沒有高速公路過境。
要在這樣的地方打造一座“基金小鎮”?我替這個縣捏一把汗。
浙江的“特色小鎮”都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就拿玉皇山南麓的這座“基金小鎮”來說吧,它之所以能誕生,一邊是企業在發展中需要不斷的資本來“輸血”,一邊是當地民營資本壯大后急需尋找投資渠道,于是“基金小鎮”應運而生——它的功能正符合雙方需求。
浙江之所以能涌現一大批“特色小鎮”,其實都是這樣自自然然生長起來的:浙江是我國民營經濟很發達的省份之一,全省6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生產總值、80%以上的外貿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來自于民營經濟,具備雄厚投資基礎。另外,浙江也是我國“塊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數百億規模的“塊狀經濟”集群就有300多個。浙江培育“特色小鎮”,是在具備上述條件后,因產業而興。
而中西部有些地區,既不具備投資基礎,又沒有形成產業群,卻去憑空打造“特色小鎮”,也就不能不讓人憂慮了。據悉,有的省份為了加快建設“特色小鎮”,還下了硬指標,幾年內必須完成多少多少。
做工作需要抓手,但是推廣任何經驗,一定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切莫盲目照搬照抄。就是浙江,發展“特色小鎮”也是成熟一個推出一個,不搞平均主義,不揠苗助長。譬如,第一批“特色小鎮”名錄:省會杭州有9個,舟山一個也沒有。
大家都學過這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不顧客觀條件,盲目照搬,肯定是事與愿違。
前些年我采訪過這樣一件新聞:西北某地區的南部,降雨少,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出產的棉花,無論是衣分率、成熟度還是纖維長度都位居全國前列。這樣的優勢,南部棉農賺得盆滿缽滿自在情理之中。該省北部地區是傳統牧區,看到這陣勢,有些領導頭腦發熱了,大會小會鼓勵農民開墾牧場種棉花。結果怎么著?北部緯度高,積溫低,還沒等棉桃張開嘴,開始下雪了,棉農只好把棉花從不太成熟的棉桃里硬生生摳出來。這樣產出的棉花,質量能好嗎?誰種棉花誰倒霉!
這些年,類似的虧吃得少嗎?這樣的傻事,可真不敢再干了!
二、特色小鎮建設須走出新路
作者:曾志敏
來源:2017年7月6日《人民日報》06版
曾志敏,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清華大學研究生最高學術榮譽“學術新秀”獲得者,曾志敏曾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工作。此外,他曾在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借調,也曾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掛職鍛煉。
建設特色小鎮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習近平同志就建設特色小鎮作出重要批示,強調特色小鎮建設對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位于城鄉接合部的特色小鎮的發展,能夠帶動周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有利于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城市文明迅速向農村擴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然而,有的地方打著建設特色小鎮的旗號,繼續走跑馬圈地、搞房地產開發、搞產業園區建設的老路。這種“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與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相悖,不僅不利于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動能轉換,反而可能加劇產能過剩和要素配置扭曲。
特色小鎮是聚集特色產業,融合文化、旅游、社區等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建設特色小鎮不是要設立新的行政建制鎮,而是要根據區域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特色小鎮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完善城鎮功能、優化城鎮環境、提升城鎮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說,特色小鎮建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載體,是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機結合。我們應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空間布局、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導作用,推動資源要素的整合集成與優化重組,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產城融合、惠及群眾的新型小城鎮發展之路。
在產業發展方面,做優存量與做大增量并重,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特色小鎮在打造產業創新高地時,不能一味求時尚、求新穎、求高端,而應尊重本地實際,發展最有基礎、最有特色、最具潛力的主導特色產業。可以根據區域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等要素稟賦情況,加大創新力度,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從價值鏈“微笑曲線”的低端向兩個高端躍升;或者聚焦前沿技術、新興業態、先進制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等。
在空間布局方面,圍繞打造特色產業,堅持規劃先行、多規合一。
規劃是指導特色小鎮發展的藍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必須具有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特色小鎮規劃不是單一的城鎮規劃或園區規劃,而是各種要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因此,應堅持規劃先行、多規合一,統籌考慮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國土空間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公共服務配套,推動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等功能性要素的融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協調配套、有機銜接。
在資源配置方面,政府發揮引導作用,企業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市場活力。
特色小鎮建設必須尊重市場規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政府應在搭建平臺、提供服務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創新投融資方式,探索產業基金、股權眾籌等融資途徑,扶持企業形成自我發展能力。加強制度建設,形成以質量為導向的競爭機制,通過實施“期權激勵制”“績效追懲制”等激勵約束機制,激發企業在創新創業、綠色發展等方面的熱情和動力。
2017特色小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高層研討會
楊永恒(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完善特色小鎮的建設需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一是開發與保護關系,要防止過度開發;二是短期和長期盈利的關系,特色小鎮很難賺快錢;三是政府、企業和公眾的關系,政府跟企業協調好建設和運營,滿足百姓需求。
周凱波(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PPP項目主任):
特色小鎮在建設之初,首先要有精準的策劃報告,選擇好明確的定位;其次,要有適合當地人文環境和市場特色的產業運營報告,這并非是一線城市的產業在縣域里做簡單復制;三是在土地開發利用上,要有土地開發利用報告,很多土地因屬性原因不能被使用。
韋杰(金誠集團董事長):
特色小鎮不是地方債,不是變相房地產,而是以核心產業為發展基礎,并提供豐富的配套產業,打造區域美麗宜居環境。
王牌智庫觀點:簡單復制注定失敗策劃引領贏得生機
特色小鎮雖有政策護航,但其成敗最終還是要由市場來檢驗。因此,各地培育、引導、打造特色小鎮的每一個舉措都必須保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根據當前各地特色小鎮建設的經驗教訓,可見只靠“簡單復制”成功小鎮的做法注定失敗,唯有“策劃引領”才能贏得生機。
王牌智庫認為,沒有頂層設計策劃指導下的特色小鎮規劃都是在玩火,項目若沒有可行性,規劃只是在亂花錢,是提前透支特色小鎮的生命力。按照市場主體的發展規律,前期做好項目定位、可行性分析、產業選擇、投融資模式等,才能筑牢特色小鎮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