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主席“坐鎮”的領導班子新加入一位常委
來源:資料|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新華網等 撰文|李巖
5月23日,中央審計委員會初次亮相,主任、副主任名單出爐。
當天,國家主席習近平作為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主持召開了該委員會首次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紀委書記趙樂際任副主任。
今年3月底,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方案》中明確,新組建6個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性質的委員會,除了最新亮相的中央審計委員會,其它5個分別是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央財經委員會、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目前,2個月過去,6個委員會中,除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的領導成員名單尚未披露,其余5個委員會的領導名單均先后公開。
相比較而言,中央審計委的名單有其特殊之處。我們通過表格看一下5個委員會的領導名單。
可以看出,5個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都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領導架構非常高。習近平均擔任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中均有李克強,相比較而言,趙樂際的名字是第一次出現。
就中央審計委員會的領導名單,采訪了南京審計大學副校長、教授裴育。他分析稱,由于審計署是國務院的一個組成部門,李克強總理實際上也是審計職能部門的最高領導。同時,中央紀委和中央審計委也會有協同、合作的考慮。
“實際上,紀委和審計部門此前就一直進行合作,這并不新鮮。”裴育表示,有些時候紀委發現了領導干部的違紀違規問題,可如何把問題搞清楚、如何定性,就需要審計部門進行配合,因為審計更具備專業性。反過來,也會有在審計過程中發現領導干部違紀違規線索,再交由紀委查處的情況。“兩方面的配合協作是互相的。”
因此,中央紀委書記趙樂際出現在中央審計委領導名單中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是在強化審計委的“審計”+“監督”作用。
二、一位國貧縣掛職副縣長直言:我來捅捅精準識別的窗戶紙!
來源:大潘扶貧
大潘,國家某部委派駐陜西略陽掛職副縣長。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貧窮本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非得用數學的方法整出個絕對的劃分,那么執行者的主觀判斷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一輪又一輪,誤差率居高不下?,F在回過頭來再看時,發現老百姓最滿意的,還是第一輪識別結果。因為鄉里鄉親生活在一起幾輩子了,誰窮誰富心里都有本賬。后來,指標來了,尋租空間大了,關系戶、懶漢也都進來了。
精準識別只是一個環節,我們不能只要識別率而不計行政成本,把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花在這個環節上。
在具體操作上,我覺得應該把握“三輕三重”,即:輕識別、重摸底,輕考核、重發展,輕政績、重實際。
一、輕表冊、重應用。精準識別要的結果不是一堆表冊,而是老百姓期望的公平和正義,國家期望的實施精準扶貧的基礎數據。重應用,就是將表冊上的數據,經過融合分析后,變成脫貧攻堅科學決策的“好參謀”,讓精準施策有數據支撐,讓各級各部門的扶貧工作在數據的引領下有章有序推進。
二、輕考核,重發展。就是秉持“授權=信任+支持”的工作理念,明察暗訪的考核少一點,基于信息化的自動督促和提醒多一些。重發展,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考察和調研上,放在略陽的發展上。
三、輕政績,重實際。精準識別的政績,絕對不是“不顧當地實際,把上級的指導意見簡單化理解、機械化執行”,而是感同身受貧困戶的苦與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重實際,反而能產生真正的政績,群眾路線“是干部作風硬不硬的‘試金石’”。
三、中紀委:將“副職”叫成“正職”是語言賄賂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中國紀檢監察報》刊文指出,給稱呼“戴高帽”中最常見的是將“副職”叫成“正職”。有的同志為了“討好”上級,故意在稱呼中省略“副”字,以此來表示自己對上級的尊重。但這其中也不免有“奉承”心理,從某種程度講,也是一種“語言賄賂”。
有一些領導干部,對下級的“戴高帽”稱呼開始還有些受寵若驚,時間久了反而心安理得地欣然接受,很享受這種被人“戴高帽”的優越感。不少黨員干部在一聲一聲“拔高”的稱呼中變得飄飄然,滋生了官僚主義的作風。
黨內稱呼非小事?!蛾P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明確規定,在黨內所有黨員盡管工作分工有所不同,都是平等的同志和戰友,黨內要互稱同志,不稱官銜。有那么一段時間,在黨內活動中很難聽到互稱同志的聲音。即使是在黨委會上,甚至在黨小組會上,黨員之間也都互稱官銜,不稱同志。
四、奢侈化、媚外化、景觀化,是森林城市還是“綠色政績”?
來源:半月談 原創:周勉
森林城市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直接體現,目前正在各地蓬勃興起。但部分地區森林城市建設有所跑偏,存在奢侈化、媚外化和景觀化等問題。
奢侈化:城里一平方山上一畝林
“城市綠化的成本按平方米計算,山上造林的成本按畝計算。當前奢侈化傾向主要表現為高碳化、反復化和隨意化。很多道路隔離帶,為保證景觀效果,每平方米每年成本在800元以上,其中維護成本就占了70%。
一些城市熱衷樹種升級,甚至到了“升一次級,升掉一片林”的程度,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背道而馳。
媚外化:別人的都好自家的都差
在森林城市建設中,盡量使用鄉土樹種和本地植物是業界公認的基本原則,但許多地方總覺得“別人的都好,自家的都差”,盲目引進不適合當地環境樹種,首要表現就是“只選貴的、不選對的”。第二個表現就是熱衷跟風。因為存在種植時間差、過度跟風等原因,如今很多苗圃里這樣的苗木已嚴重過剩。
景觀化:只管好看不顧好用
森林城市的本質是通過營造城市森林,形成一個近自然系統,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來實現城市宜居,園林式的景觀只是起輔助作用。但目前不少城市卻本末倒置:重視外在景觀打造,忽視生態系統建設。一些綠化項目“看上去很美”,但不僅無法讓市民置身其中,也無法充分發揮生態效益。
還有一些城市,覺得之前保留下來的樹不好看,就換成整齊劃一的樹種,甚至搞一街一樹改造,不僅完全不顧市民多年對老樹形成的感情和相處方式,也把良好的生態效益改走了。
城市與森林仍未完全形成和諧共生的整體。
官場正能量:鞋上有泥,心中有底
【人物】“跑腿書記”卓彥慶
【故事】卓彥慶是浙江龍游石佛鄉大力山村原村支書。他被群眾選為村支書24年,花了18年時間在崇山峻嶺間鑿出29公里機耕路。從修家用電器、協議分戶、辦殘疾證、取養老金,到為山頂的大力山小學買菜、雨天檢查進村道路、加固電線桿,為了辦好這些涉及群眾生活、日常村務的事,他先后騎壞了4輛摩托車,總行程超25萬公里,成為名副其實的“跑腿書記”。5月14日,卓彥慶突發腦溢血昏迷入院,搶救無效離世。大力山村村民夾道十里相送,近萬群眾為之流淚。
【點評】
“平時大家看到他心里就踏實,如今他不在了,我們都感覺頂梁柱倒了。”村民們視卓彥慶為“頂梁柱”,足以照見他的一腔為民情懷。“跑腿書記”何以讓萬人流淚?
最能擊中人心的莫過“跑腿”精神。只要群眾有所呼、有所盼,無論大事小事,從不拖拖拉拉、推諉扯皮,從不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而是親力親為、鞠躬盡瘁。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為民服務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是踏踏實實、苦干實干,給群眾“跑腿”越多,群眾的認可也就越多。卓彥慶不只是“跑”一時一地,而是一直“在路上”。只有心里裝著村民,才能如此干勁十足、如此無怨無悔。而群眾的灑淚相送也啟示更多黨員干部,唯有苦干,才能為老百姓謀得福祉;唯有實干,才能交出讓人民滿意答卷。
“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是一粒種子,就要埋進深厚的土地;是一面旗幟,就要飄揚在希望的田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老百姓說了算。只有以實際行動心系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才能把豐碑樹立在人心之中、歷史之中。
?。▉碓矗喝嗣袢請笤u論原創丨歐陽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