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之后,湖北和河南誰能率先實現“千億縣”零的突破?
時間:2022-03-19來源:王牌智庫 作者:acebm 點擊:
次
除了“百強縣”,“千億縣”是另一被高度關注的縣域熱詞。據賽迪顧問的最新研究報告,根據2021年全國各縣市的GDP數據,“千億縣”的數量已達到43個。近幾年來,“縣域強,省域強”越來越成為各省發展的共識,中西部、東北各省份都在升級層面積極制定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及政策措施,成為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整體躍升”的行動指南。解讀各省“頭部縣域”的發展競爭,更能清晰看出不同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和增長勢頭。
綜觀近幾年的數據,“千億縣”的新增來源及區域分布都集中在“長三角”區域,足見長三角的經濟實力和增長勢頭。肥西縣2021年GDP達到1018.7億元,意味著安徽省成功實現了“千億縣”零的突破,意味著中部六省中,只剩下湖北和河南兩省還沒有“千億縣”。未來,湖北和河南誰能率先實現“千億縣”零的突破,兩省的“千億縣”后備軍GDP實力誰強誰弱,值得進一步關注及研究。
一、千億縣云集長三角
折射的是區域產業硬實力
對縣域經濟而言,GDP超千億元,往往意味著經濟能級站上新臺階。
在一定區域內,”千億縣”的集聚,自然是區域產業硬實力最生動的注腳。聚集眾多“千億縣”的江蘇和浙江兩省,在縣域“你追我趕”的競進發展氛圍中,撐起了“蘇大強”“浙大富”的“縣域經濟天花板”,長三角區域成為中國縣域經濟的“核心頭部區”。
綜觀近幾年來江蘇省破千億縣市的數量變化,足見“千億縣”已成為江蘇縣域的“常見”現象。這充分印著了江蘇是千億縣的聚集區,更是千億縣的活力增長區。
2021年GDP數據,昆山,江陰兩地的GDP已逐步逼近5000億的門檻。張家港邁過3000億門檻。常熟、宜興2000多億,12個縣市超過1000億。其中,興化憑借1020.94億元的GDP總量,成為2021年江蘇省唯一新增的“千億縣”。
對比浙江及江蘇兩省來看,江蘇省強縣實力超過浙江,浙江強區實力超過江蘇。發力縣域經濟“領頭羊”以外,“強縣強區”已成為兩省追求的新目標。
近年來,安徽發展的速度之快格外搶眼,為外界驚嘆。繼2020年合肥成功邁入萬億城市俱樂部之后,合肥所轄肥西縣也以1018.7億元,13.7%的GDP增速,成功躋身“千億縣”。除肥西之外,在安徽頭部縣域中,肥東縣GDP也達到811.4億元,長豐縣也達到761.94億元,GDP增速均超過10%。未來,都有望突破“千億”。
以肥西縣為例,站在千億新起點,肥西縣提出打造“新動能”。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車全鏈條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具有全國行業影響力的高端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全力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大健康產業集群。肥西緊緊圍繞合肥“芯屏汽合”“急終生智”八大產業布局,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加速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三大戰新產業集群,將“高質量千億縣”的根基筑得更牢。
二、湖北與河南發力“縣域經濟”,
誰的“千億方陣”后備軍實力更強大?
在“長三角”等區域,千億縣已逐漸成為一種普遍存在。但是在中西部地區,還只能是“個別”頭部縣域的競爭。
聚焦中部區域看各省縣域經濟實力,湖南與江西兩省的“百強縣”數量少,但是排名靠前,湖南的長沙縣、瀏陽市和寧鄉市、南昌縣已是“千億縣”,其中,長沙縣、瀏陽市更是“千億縣”榜單前十中僅有的2個非東部縣。湖北與河南兩省的“百強縣”數量多,但排名居中或靠后,兩省還暫沒有“千億縣”。安徽省的“百強縣”的經濟增長活力強,“百強縣”榜單排名逐年提升,且已經率先實現了“千億縣”的突破。受“資源詛咒”的持續性影響,山西省已連續多年沒有縣域入榜“百強縣”。
以湖北和河南兩省為例,近年來兩省都圍繞縣域經濟發展制定了“省級戰略”。
湖北省實施縣域經濟發展“三百”戰略,對標“全國百強縣(市)”,建立健全“百強進位、百強沖刺、百強儲備”梯隊,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抬高全域高質量發展底板?!逗笔】h域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到2025年湖北將培養6個GDP過千億的縣市。2022年,湖北省進一步明確提出“今年力爭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縣(市、區)達到5個、過500億元達到20個”。
從去年8個頭部縣市GDP數據看,仙桃市GDP已近千億元,在2022年突破千億基本上“沒有懸念”。潛江市、宜都市均已超過800億,在未來的2-3年內突破千億,也是“把握之中”。棗陽市、漢川市、大冶市、枝江市、天門市在十四五期間誰能勝出過千億,5個縣市之間的競進發展值得關注。
從2021年河南縣域排頭兵GDP數據看,禹州市GDP達到了903.8億,超過鞏義市的901.9億,長葛市的GDP順利突破800億,達到了824.8億,排在了全省第三,許昌市已經有了2個縣成為沖刺千億縣的“優質選手”。受部分行政區劃納入鄭州功能區的影響,GDP數據僅位居全省第四,但新鄭市雖然縣域綜合實力居全省縣域首位。
從長期來看,新鄭的綜合發展潛力是不可低估的,新鄭GDP也將快速提升,邁入“千億”發展新階段。從短期來看,禹州和鞏義都是以工業產業為主的縣域,都以“工業強市”為發展目標,經濟規模都有望1-2年內突破千億。
三、縣域沖刺“千億縣”的智庫思考
思考一:新發展格局下,積極融入城市群,主動尋求“抱團”發展。從“百強縣”及“千億縣”榜單看,強縣多毗鄰中心城市或處于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發展區域周邊,這足以說明城市群對縣域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國家已經多次明確,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協同發展,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戰略方向,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與縣域的高質量發展有很強的關聯性。城市群對資源要素的流動及配置產生“虹吸效應”,毗鄰城市群的縣域要緊盯城市群與都市圈的發展規劃,努力融入產業鏈,融入經濟圈,謀劃縣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這意味著,縣域經濟的長足發展,不能各自為政,不能單打獨斗,而是要跳出縣域謀發展,統籌全局,著眼區位,借勢造勢,著力于縣域與城市的聯動關系,積極融入城市群,拓寬縣域發展空間。
思考二:在高質量發展目標下,必須同步重視縣域經濟體量和質量“雙提升”。發達地區經濟總量和縣域實力相向而行,江蘇、浙江、山東等均是“縣域強則省強”的鮮活樣本,縣域GDP體量與經濟質量都成為縣域發展的標桿。對湖北和河南縣域強縣而言,縣域GDP狀元都不是縣域綜合實力最強縣。因此,各省GDP大縣要推動以系統解決方案為統領解決好高質量發展的各類問題,在沖刺“千億縣”目標的同時,必須同步重視其他目標的均衡實現,注重長遠發展,培育并壯大對縣域特色產業品牌,不斷提升GDP的含“綠”量。
思考三:進一步夯實第二產業實力,助力縣域邁入GDP千億級別。數據表明,絕大多數“千億縣”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印證著“無工不富”的縣域發展邏輯。因此,必須堅持“第二產業柱石價值”,打好產業轉型升級這張牌,把縣域建設成為第二產業的集聚地,以實體經濟為根基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以河南省為例,目前河南省推進的開發區改革,通過開發區整合已基本實現“一縣一省級開發區”,河南各縣域要進一步在“項目為王”的指引下,創新管理體制,發揮開發區對縣域經濟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的作用,優化和強化開發區的產業鏈條,形成龍頭企業帶動的產業集群發展新圖景,構建各地縣域經濟優質特征和競爭力;另一方面,依托“萬人助萬企”服務品牌,持續優化縣域營商環境,吸引國內外投資商到縣域“投資興業”,促進縣域內企業產業做大做強,有力帶動產業發展及人口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