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說城||河南城市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三四線城市經濟發展需要系統解決方案
時間:2017-12-18來源:王牌智庫 作者:acebm 點擊:
次
【閱讀原文】2017年12月11日,河南省地調隊區域經濟統計調查隊公布了2016年河南的城市社會經濟報告。
河南的城市發展有什么新的變化?河南18個省轄市中,哪些城市的實力最強?哪些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更合理?
該報告針對全省城區,不包括市轄縣(市)和濟源市,圍繞城市規模、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居民生活水平、公用事業建設以及環境等八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
河南城市發展呈現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更趨協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公用事業逐步完善、城市科教文衛蓬勃發展、城市社會保障能力逐漸增強、城市環境質量總體趨勢向好等特點。
報告對河南城市發展存在問題的剖析及意見建議,更要引起重視。
存在問題
經濟財政實力發展極不平衡
從城市經濟總量看,2016年有29.2%的城市GDP來自鄭州,最高的鄭州城市GDP(3744億元)是最低的周口城市GDP(211億元)的17.7倍,城市GDP超1000億的城市只有鄭州(3744億元)和洛陽(1489億元)兩個省轄市,且兩者差距很大,城市GDP總量處于第三位的新鄉只有720億元,比第二位的洛陽低一倍多。城市GDP在500億元-720億元(不含720億元)的省轄市有7個,由高到低依次是南陽、許昌、漯河、開封、安陽、信陽和平頂山,其余7個省轄市的城市GDP均在500億元以下。從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看,鄭州城市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2016年達774億元,占全省城市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的44.0%,其次是洛陽城市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達181億元,占全省城市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的10.3%,其余城市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均在75億元以下,最少的僅有25億元,僅占鄭州城市的3.2%。由此可見,河南城市經濟財政實力發展差距較大,發展極不平衡。
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2016年河南城市三次產業比重為3.8:42.4:53.8,為“三二一”模式,但17個省轄市中仍有8個省轄市為“二三一”模式。全省城市第一產業比重為3.8%,有10個城市第一產業比重大于全省水平(3.8%),最大的達到16.2%,與最低的(0.3%)相比,高出15.9個百分點;全省城市第三產業比重為53.8%,有12個城市第三產業比重小于全省水平(53.8%),最低的只有29.0%。由此可見,2016年河南城市總體產業結構漸趨協調,但各城市間產業結構發展差距較大,還需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促進各城市間產業結構平衡發展。
居民收入差異性較大
從城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看,全省城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為55169元,只有4個省轄市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13個省轄市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個省轄市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66320元比最低的42825的多23495元,是最低的1.5倍。其中,高于6萬的省轄市只有鄭州,50001-60000元的省轄市有9個,40001-50000元的省轄市有7個;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233元,只有3個省轄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14個的省轄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全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的省轄市分別是鄭州市和洛陽市,分別為33214萬元和30752萬元,其余15個省轄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3萬元,最低的只有22471元,只有最高的鄭州市的67.7%。
意見建議
加大對極度不平衡城市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
河南城市發展不平衡是由于一些省轄市城市經濟基礎薄弱、區位和比較優勢不明顯、自我積累和發展較慢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對此,需要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視、支持和扶持。具體是要在不削弱對經濟發達地區的政策支持上,制定對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支持戰略,特別是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要加快欠發達地區高速公路和鐵路的建設,與周圍地區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為其經濟發展提供基礎設施保障;要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在欠發達地區建設可以形成經濟增長點的重點項目,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促進欠發達地區逐漸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與不平衡性。
針對各城市自身發展現狀,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逐步實現城市均衡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打好的“四張牌”之一,也是河南實現城市均衡的重要抓手,是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改造優化存量和擴大中高端增量并重、傳統產業升級和新產業培育并舉,加快河南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新興產業體系。具體來說,鄭州、開封、洛陽等產業結構較為協調且第三產業發達的城市,要繼續發揮產業優勢,提高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的能力;焦作、濮陽等資源枯竭城市要轉變主要依靠發展開采業的經濟增長方式,建立新的優勢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順利轉型;安陽、新鄉、三門峽、南陽等工業發達地區應在現有工業體系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上下游產業,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平頂山、鶴壁、許昌、漯河、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產業模式還停留在“二三一”結構的城市,要優先加快產業升級,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縮小與產業結構已經優化升級城市的差距,逐步實現全省均衡發展。
依托中原城市群發展機遇,促進并實現全省均衡發展
河南全省18個省轄市均在中原城市群的范圍之內,并有12個城市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發展區,6個城市為輻射帶動區,這為河南實現城市均衡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各地應緊抓中原城市群發展契機,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設現代化大都市區,進一步深化與洛陽、平頂山、漯河、濟源等城市聯動發展,且因地制宜促進區域之間的產業合作和產業轉移,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打破行政區劃限制、畫地為牢、地方保護主義等區域分割,踏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促進并不斷實現河南城市均衡發展。
王牌智庫觀點:努力構建均衡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中原城市群的“一體化”協調發展是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河南各省轄市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集中體現,說明距離城市均衡發展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從“給政策,調結構,促合作”等方面發力才能有力撬動各城市發展的活力。
王牌智庫認為,河南三四線城市經濟發展需要系統解決方案,均衡發展要注重“效率優先”的引導。立足頂層設計,謀劃區域的特色、優勢產業才能有效帶動區域的整體發展??h域經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石,各省轄市經濟的繁榮離不開周邊縣域經濟的貢獻,深化區域分工,加強區域合作才能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