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縣縮水、千億縣斷檔,湖南如何破局?
時間:2025-03-10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次全省縣(市、區)“一把手”集體赴外省“取經”,這樣的陣仗并不多見。
上月月底,湖南全省縣(市、區)黨政正職分成3組、按照不同線路前往浙江和江蘇,學習借鑒縣域經濟發展經驗。他們的學習對象不僅有阿里巴巴、吉利汽車等科技創新企業,也有義烏國際商貿城等商貿集散地,以及李祖村等鄉村振興成功典范。
積極的行動背后,是湖南百強縣數量縮水、千億縣多年斷檔等現實短板。
一、縣域短板
湖南是縣域經濟大省,共有86個縣(市),縣域面積占全省90%、常住人口占70%。然而縣域經濟總量占比僅約為54%,與較大的面積和人口體量不甚匹配。
可供參考的是,同為中部縣域經濟大省的河南,縣域面積、人口規模占全省比重分別達85%、70%,經濟總量占比超過60%。百強縣數量最多的中部省份湖北,縣域經濟占全省比重也將近60%。
在縣域經濟佼佼者——全國百強縣數量方面,湖南也略顯尷尬。以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歷年百強縣榜單來看,湖南過去幾年上榜數量不增反減,從4個縮減為3個。與其相反的是湖北,百強縣數量從4個增加至8個,翻了一倍。
2024年,湖南3個百強縣分別是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均位于省會長沙,分列全國第10名、20名和23名。曾經沖上前60的株洲醴陵市,2024年掉出了榜單。而長沙、瀏陽、寧鄉近年排名也在下滑,前些年它們曾分別高居第6名、14名和16名。
不過,湖南百強縣數量雖少,質量確實是中部最高的。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全部都是千億縣,經濟總量分別超過2200億、1700億和1200億。可供參考的是,湖北、江西都僅有1個千億縣,河南、安徽有2個,數量與質量都不如湖南。
但在長沙、瀏陽、寧鄉之后,湖南“千億縣俱樂部”已經5年沒有新成員了。截至2024年,株洲醴陵市經濟總量超過950億,有望在今年晉級千億;邵陽邵東市、湘潭湘潭縣分別在700億、600億檔位,其余縣(市)距離千億還有很大差距,仍有較大斷檔。
早在2023年8月,湖南就曾召開高規格的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彼時官方也曾直言,湖南縣域經濟存在有規模沒效益,縣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經濟大縣強縣不多,縣城的承載力、吸引力和輻射帶動力不強等問題。近期縣(市)主官集體赴外省學習,正是尋求破局之道。
二、集體“取經”
選擇江浙,當然是因為這兩省的縣域經濟遙遙領先。近年來,江蘇、浙江百強縣數量穩居全國一二,合計占到40%左右。全國TOP5縣(市),江蘇更是獨占4席,傲視群雄。
湖南全省縣(市、區)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人分成3組,前往江浙18個縣(市、區)考察學習。他們的目的地,既有阿里巴巴、吉利汽車等科技創新企業,也有義烏國際商貿城、海寧中國皮革城等知名商貿集散地,還有李祖村、繆家村等一大批鄉村振興的成功典范。
在湖南看來,其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瓶頸,江浙兩省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比如此輪考察的目的地中,便有資源稟賦一般,但縣域經濟突飛猛進之地——
嘉興桐鄉市不產羊毛,卻通過搶抓機遇、分區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羊毛衫“集散地”;嘉善縣曾是一個落后的農業縣,通過引進外資和資源本土化,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木業之鄉”,又“騰籠換鳥”實現“木片”到“芯片”的升級;義烏更是改革創新的典范,從“雞毛換糖”變身“世界超市”……
全國數一數二的經濟強縣,更是能在園區管理、資源統籌、營商環境、開放創新等方面,為湖南縣域發展提供絕佳經驗。
比如“最強縣級市”昆山,經濟總量突破5300億,連續19年位居百強縣榜首。昆山高新區是蘇州4大國家高新區之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高達71.3%,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93%。江陰則被譽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成就了資本市場知名的“江陰板塊”,擁有上市公司60余家,位居全國縣級市之首。
三、破局之路
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的短期目標,湖南曾在《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中提出,鼓勵各縣(市)競相發展,實現弱縣趕超、強縣跨越,力爭到2025年縣域地區生產總值500億元、200億元、100億元以上的縣(市)分別達到20%、65%、95%。
由于2024年經濟數據暫未完全公布,我們以2023年的數據來了解一下基本面。2023年,湖南經濟總量500億以上縣(市)7個,200億以上縣(市)52個,100億以上縣(市)75個,分別占8%、60%和87%。要實現目標,需在兩年內分別增加10個、4個和7個。
近年湖南自身的座談調研,加上近期遠赴江浙“取經”,基本確定了壯大縣域經濟的破局之路:因地制宜,改革創新。去年11月召開的湖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就提出,要“讓不同賽道的‘選手’干自己擅長的事”,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則旅。
千億縣長沙、瀏陽,就是“宜工則工”的典范。長沙縣是“中西部縣域天花板”,坐擁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鐵建重工等全球工程機械大廠,工程機械產業躋身世界級產業集群。瀏陽是世界聞名的“花炮之鄉”,花炮年產值超500億,花炮出口占到全國的70%。
四、瀏陽煙花綻放。圖/視覺中國
江浙縣域強大的民營經濟、產業實力、營商環境、科研創新等優勢,更是給不少縣級主官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
江浙縣域龍頭規模龐大——2023年全國59個千億縣,江蘇、浙江各占21個、11個,包攬“半壁江山”,湖南僅有3個。江浙產業實力雄厚,工業強縣集聚成片——2024年中國工業百強縣中,浙江有近一半縣(市)在榜,寧波、紹興、嘉興、湖州更是所轄縣(市)全覆蓋,湖南僅有4縣上榜。這背后,不乏長三角城市群的產業實力、協同創新,都要遠高于長株潭都市圈的客觀因素。
江浙強大的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絕佳土壤。作為民營經濟“頂流”的浙江,民營經濟貢獻著全省60%以上的生產總值、7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外貿出口和90%以上的經營主體,縣域的貢獻比重更高。
雄厚的科研實力,是縣域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2024年,常熟、慈溪等多個縣(市)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5%,同期的長沙縣約為3%;余姚、樂清、義烏等多個縣(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60%,領跑全國縣域。
花樣百出的招商引資、創新政策,為縣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張家港首創“企業創新積分制”、太倉市創新長三角科技招商、樂清市打造科創全鏈條平臺體系、桐鄉市打造烏鎮系列創新品牌、新昌縣“多元共建科創體系”促進成果轉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模式。
總而言之,找出差距、打開思路,讓各個縣(市)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優解”,才是縣域經濟破局的關鍵一步。
文章來源:搜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