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乱码伦视频_99re热久久_青青青爽国产在线视频_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智庫動態 NEWS

江蘇如何著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短板與對策

時間:2023-09-25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江蘇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要考慮江蘇在國家創新戰略大框架下的分工和特色,進而實現與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錯位發展,重點在于打造基于產業的科技創新中心,落腳點是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迅速將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構建與北京、上海等地的差異化發展模式,即依托江蘇先進制造業基地,著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一、基于產業的科創中心建設:江蘇的短板在哪里?
 
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江蘇有著豐富的科教資源和結實的制造業基礎,科技創新各項指標都處于全國前列。但是在基于“產業”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其短板也較為明顯。
 
第一,產業主體基礎短板:缺乏有全球影響力的江蘇本土創新型跨國企業,行業內“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較少。作為產業創新的主體,企業的創新規模與創新能力是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基礎。2023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含港澳臺地區)共142家公司上榜,其中北京共53家,廣東共19家,上海共12家,浙江共8家,山東、四川各4家,而江蘇僅3家上榜,分別為蘇州的恒力集團和盛虹集團,張家港的沙鋼集團。截至2021年,江蘇有39家獨角獸企業和860家瞪羚企業,在全國的占比分別是4.6%和3.8%,遠低于同期北京29.3%和61.8%的占比。
 
第二,產業空間集聚短板:產業集群以傳統產業為主,科技新興產業集群占比不高、未來產業集群效應還未顯現。江蘇是制造業大省,早期的傳統產業集群大多是自發形成的,由于自然資源或其他生產要素的優勢,在某些地區“歷史性”或“偶然性”形成了部分產業的集聚,并通過“自我強化”機制最終形成了現有的傳統產業集群,集中在化纖紡織、絲綢、服裝、鞋帽、五金制品、精細化工等勞動密集型輕工領域。工信部2022年公布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中,江蘇入圍的5個中僅常熟市電子氟材料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其余都為傳統制造業集群。這些傳統產業集群創新投入較少,整體技術水平較低,全球競爭力不足。此外,江蘇雖然有10個先進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產業集群,但省前瞻性布局的第三代半導體、基因技術、航空航天與海洋開發、量子科技、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布局集群效應還未顯現。
 
第三,創新成果產業轉化短板:科技成果產業轉化率低,且本地轉化率也不高。企業創新成果轉化方面,2021年規上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為242423件,占全國14.3%,與江蘇新產品銷售收入為4262.2億元、占全國比重14.4%的比例大體相當,但與其他地區相比則處于相對劣勢。浙江2021年的發明專利數僅為江蘇一半,但其新產品銷售收入在全國占比12.5%,與江蘇差別甚小。此外,由于在本地區缺乏該領域的領軍企業,江蘇創新成果多被其他地區購買并在當地轉化,導致江蘇創新成果的本地轉化率不高。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152.7億元,遠高于江蘇的25.6億元。比如,東南大學在5G通信技術方面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主要與華為等珠三角的鏈主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和技術產業轉化。從屬地看,這些技術通過華為實現了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化而非在南京和江蘇本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江蘇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第四,產學研合作短板: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研發程度不斷降低,大學科技園產出不高。2011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金額是外部支出的20.64倍,同期廣東是16.47倍,上海是14.06倍;而到了2021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和外部支出經費比擴大到了21.2倍,而同期上海則降至10.4倍,廣東省甚至降至6.5倍。R&D外部支出通常反映了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外單位合作R&D活動而撥給對方的經費,企業內外R&D支出比的下降表明聯合研發程度加強。近10年來江蘇企業內外R&D支出比不降反增,顯示產學研合作研發程度在不斷減弱。此外,江蘇擁有高校167家、國家大學科技園20個,而浙江高校數是109家,國家大學科技園7個,2021年有效發明專利數僅為江蘇的61%,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件數僅為江蘇的44%,但其國家大學科技園“畢業企業”總收入和工業總產值分別為471.8億元和241.1億元,遠高于江蘇的318億元和229.2億元。
 
第五,全球影響力短板:國際合作規模和水平較低,全球影響力不足。目前江蘇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和國際合作研發機構較少,從國外引進技術的力度逐年降低。2021年江蘇規上企業引進國外技術經費支出43億元,10年來下降了29億元,降幅高達40%,而同期上海和廣東規上企業購買國外技術分別是147.3億元,廣東167.3億元,江蘇規模僅為上海的29.3%和廣東的25.8%。與廣東省相比,江蘇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數量也較少,且集中分布在蘇州工業園,其他地區分布不足。2021年,廣州留學歸國人員約8萬人,南京2022年5.7萬留學歸國人員。2021年江蘇各高新區從業人員中,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和外籍常駐人員為31530人和17566人,分別占高新區總從業人員的1.1%和0.6%,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分布在蘇州工業園。
 
二、江蘇著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對策
 
基于上述短板,江蘇著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總體思路應該組建千億級大基金重點投資大項目,培育本土企業,吸引跨國公司落戶,有效利用優質豐富科教資源,提高科技成果的本地產業轉化率。
 
第一,集中政府資金、帶動社會資金,成立千億級投資基金,重點投資幾個特大標志性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化大項目。江蘇著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要在重點產業和領域搞大基金大項目。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總體規模較大,截至2022年總規模超過2500億元,二三級子基金累計投資項目2700個,投資金額超過2800億元,但投資分散、項目分布產業不集中、規模不大、缺乏標志性大項目,與廣東、浙江等地區存在一定差距。如廣東省深圳市出臺全國首個地方性創投條例,成立了兩家千億級政府引導基金及全球規模最大的天使母基金。合肥政府出資扶持了一批如科大訊飛、京東方等大型創新企業,引人注目。江蘇可以考慮以相對集中的政府資金牽頭,組建千億級別的大基金,重點投向高端制造裝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的特大型科技創新項目。千億級大基金采取市場化運作,可以通過股權、債券等多種方式擴大資金規模,打通省、市、區等產業基金通道,強化產業專項資金與引導基金協同聯動,提升基金管理團隊專業化水平,并通過網站公示、報告發布等方式,通告基金投資情況,鼓勵更多企業參與,重點投向一些大項目形成標志性成果,促進重點行業的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樹立江蘇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品牌形象。
 
第二,加強產業規劃,選擇有先發優勢的產業作為重點產業進行布局,并加強產業的空間集聚。要借助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字號”載體落戶江蘇的機遇,圍繞入選工信部的1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依托江蘇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重點布局,積極推進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建設,推進智能制造,建設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創新平臺,規劃形成若干個以開發區或者城市群為空間載體的產業科創集聚區。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組織有關科研院校的人工智能技術專家集中力量規劃建設江蘇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平臺,或者對GPU等人工智能芯片設計、封測等進行布局,爭取有所突破。
 
第三,加強產學研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的本地轉化率??梢詫W習美國、歐盟、新加坡等國家實施“概念驗證支持計劃”,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概念驗證可以彌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成果與市場化之間空白的關鍵環節,加速科技成果產業轉化。目前國內多個地區已經開始建立“概念驗證中心”,江蘇應盡快布局,建設概念驗證專家團隊、開展重點項目的概念驗證和評估,將概念驗證納入成果轉化鏈條,篩選能夠解決產業實際需求的基礎科研項目,并與后續的技術轉移環節銜接。此外還可以借鑒日本“新技術開發事業團”投資模式,由政府出資牽頭成立一定規模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每年定期向大型科研機構征集愿意產業化的成果,并與愿意開發該成果的企業牽線搭橋,由基金提供大部分開發資金,讓企業與成果發明者合作開發,商業化成功后獲得的利益三方按一定比例分享。此外,科技創新方向要有具有明顯的產業需求導向,構建各種層次的技術創新平臺及創新成果轉化平臺。
 
第四,加大本土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通過財稅支持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支持企業及其創新成果轉化。繼續重點支持本土優勢企業發展壯大。如新能源汽車產業,江蘇有眾多優秀零部件企業和技術中心,過去江蘇缺乏整車企業的情況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有所改變,可以集中力量建立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企業作為鏈主,以此來整合新能源企業產業鏈的各環節。再如依托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形成一批“單打冠軍”和“小巨人”企業。要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發展的財稅支持,如學習浙江和廣東的經驗,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授信額度,對入選的國家專精特新企業給予一次性獎補和配套。要大幅簡化優化支持企業創新的方式和流程,減少政府主導的評審項目,推廣以企業研發投入額為基礎進行補貼的產業政策,激發企業敢于投入更多資源進入創新領域。政府采購優先考慮本土企業,如對通過“首臺套”重大裝備認定企業優先采購,并且給予中標企業相應的配套優惠政策等。
 
第五,加大國際合作,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增強全球影響力。利用南京入選全國第三批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契機,在科學技術服務領域、互聯網和信息服務領域、金融領域等加強國際合作,增強全球影響力。有條件吸引先進跨國公司及其研發機構入駐,如放寬對外資研發機構的活動限制,給外資研發機構國民待遇。要對跨國公司在華研究機構或企業進口研究所需的實驗設備、材料等給予減免關稅,對人員的進出給予便利等。
 
第六,利用各項政策吸引人才集聚江蘇,并且鼓勵人才直接進入科技創新主戰場的企業而不是進入體制內單位。通過落戶補貼、個人所得稅返還、住房補貼、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政策,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落戶江蘇;通過簡化企業注冊、提供創業孵化、技術轉移、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鼓勵科技型人才創新創業;集中資源加大持續補貼力度,鼓勵更多的理工科碩士、博士、博士后進入企業工作。
 
第七,鼓勵基礎研發和基礎產業發展。我省歷來重視基礎研究,在全國較早設立了省級自然科學基金,每年穩定支持1000多名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基礎研究,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通用項目數均居各?。ㄗ灾螀^)之首。當前江蘇有167所高校、4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所國家實驗室,承擔一批戰略性強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能力。但與廣東相比,江蘇基礎研究經費支出較低。2022年江蘇的基礎研究經費支出166.14億元,占總研發經費支出的4.5%,而廣東省在2021年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已經高達270億元,占研發經費支出的7.1%。因此,可以設立基礎研究專項經費,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深入探索“揭榜掛帥”“賽馬制”“里程碑”等科研組織機制,引導社會資源和科技人員轉向基礎研究和基礎產業。充分依托姑蘇實驗室和紫金山實驗室這兩個國家實驗室和4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強化前瞻部署,實施數字經濟科技攻關專項行動,圍繞量子計算、6G移動通信、腦機接口等前沿方向,組織實施一批關鍵技術研發項目,搶占未來科技發展制高點。此外,針對“缺芯少核弱基”的突出問題,緊盯重點產業鏈薄弱環節,實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構建高標準的產業基礎體系。

圖片及文章來源:長江產經智庫    作者:江靜、鄭潔 
聲明:本公眾號文章僅用于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文字、圖片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上一篇:海外招商新戰場:不再隱形的隱形冠軍

下一篇:解碼東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