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乱码伦视频_99re热久久_青青青爽国产在线视频_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智庫動態 NEWS

尋找新能源產業“爆點”,為什么蘇州相城區值得期待

時間:2023-09-12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今年以來,競逐未來產業新賽道成為熱詞,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謀劃布局,望在新的領域不再被卡脖子、不再需要跟跑。因此,尋找最具爆發式增長潛力的新賽道成為各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的前瞻性、全局性重點工作安排。誰能把握先發優勢、緊跟發展趨勢、形成集群勝勢,誰就能在未來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整合中占據更多高端高價值環節,從而掌握更多發展主動權。
 
任何一個有實力、有野心的大城市都不想錯失、也不敢放棄新賽道的門票,不論是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技、深海空天,還是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各地都在緊鑼密鼓布局和突進。
 
而瞄準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和世界一流創新型城市的蘇州,憑借工業實力雄厚和產業門類齊全等優勢,以及敢闖敢為、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搶占產業新賽道這件事上,已積攢了豐富的經驗。
 
譬如,在生物醫藥領域,京、滬、蘇三城中蘇州布局最晚,但卻能以十幾年之功將其培育成“一號產業”,如今實力可與京滬比肩。胡潤《2023全球獨角獸榜單》顯示,蘇州入選的10家獨角獸企業中,便有4家歸屬醫藥健康領域(北京、上海分別上榜2家)。與通過吸引國內外龍頭藥企全球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從而發展壯大的張江不同,蘇州更加側重于助力創新創業企業孵化,扶持本地生物高科技領域初創公司或剛起步的小公司。如蘇州傾力培育的信達生物、基石藥業、百濟神州、康寧杰瑞等極具創新力的生物科技企業,如今在行業內大放異彩。
 
小城市才做選擇,大城市全部都要,在各個新賽道領域都不甘寂寞。作為全球工業大市、GDP排名全國地級市第一的蘇州,一向是既要“大象起舞”,又要“螞蟻雄兵”;蘇州下轄各區縣一直各自發力、各自閃耀,但卻能做到“形散而力不散”。在這樣的產業發展邏輯下,蘇州規劃建設九大市級新能源產業園,形成市域一體、整體聯動、高效協同的強大合力,推動全市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建設。
 

蘇州九大市級新能源產業園
 
因雙碳國家戰略的迅速推進、影響深遠,加之地緣政治局勢加劇、通貨膨脹形勢嚴峻、外部能源供應不足,以及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趨勢明顯等多重因素疊加沖擊,新能源產業成為當今最熱門的賽道之一。此時此刻,蘇州又站在嶄新的機遇轉折點上。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自不必說,早已布局且引領新產業裂變,甚至合肥、常州等二線城市也正在領跑,積極尋找“換道超車”的機會。蘇州同樣“暗自”發力,盡管從當下全國新能源產業版圖來看,風口中的風口——新能源汽車在蘇州發達的制造業體系中表現不是很突出,尤其與上海、深圳、合肥、常州等新能源“明星城市”相比,蘇州缺乏特斯拉、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一批具有強大帶動力的終端龍頭企業品牌,并且在產值總量方面,與兄弟城市常州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但這并沒有阻礙蘇州“吟嘯且徐行”的篤定腳步。
 
今年3月蘇州的“新年第一會”,就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推進大會。這個新年會議有點不一樣,產業更聚焦、更有針對性。這背后既是蘇州的野心,也是難以掩飾的焦心。
 
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會上表示,堅持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作為全局性工作抓手持續深入推進,堅定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決心,強勢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快車道上加速飛馳,激發蘇州高質量發展澎湃動能,堅決扛穩江蘇省經濟“壓艙石”重任。
 
蘇州常務副市長顧海東則表示,必須增強危機感、緊迫感,積極借鑒兄弟城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路線圖”,自抬標桿,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蘇州感覺自己在新能源領域的步伐有點慢,或者說顯示度不夠。但我認為這更多是蘇州人一貫的“不如北上深就是落后”的頂格思維,實際上,蘇州新能源產業是有基礎、有支撐的。截至2022年底,蘇州累計集聚新能源企業546家(其中約70%為規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978.2億元,同比增長28.4%。這個成績,不論是體量還是增速,都算是亮眼的。
 
而且,會上還同時揭牌和發布蘇州新能源(氫能)產業促進中心、江蘇省新能源材料產業基地、蘇州中歐氫能技術創新中心揭牌、蘇州市新能源產業集群基金,并集中簽約29個新能源產業領域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241.2億元。
 
細品這些集中、迅速、高能的合作項目,我們發現,蘇州提出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源于很多年的基礎積累,而不是一時的跟風炒作。因為蘇州已然跳出新能源汽車的概念,不斷布局新能源“新賽道”……
 
就在蘇州吹響新能源號角不久的6月,《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顯示,蘇州成功超越北京、常州,從去年的全國第七攀升至第三,僅次于深圳、上海。《2023胡潤中國能源民營企業TOP100》榜單還顯示,蘇州以6家企上榜業并列全國第三(深圳11家、無錫7家、上海和寧波各6家)。
 
可見,蘇州在新能源賽道已經悄然開啟“狂飆”追趕模式。

 《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前十名
 
回溯蘇州新能源產業發展歷程,我們發現,自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以來,蘇州各地緊抓能源轉型機遇,結合自身實際超前布局光伏、風電、智能電網、動力電池及儲能、氫能和智慧能源等細分賽道。
 
據統計,過去十年來蘇州以年均2.4%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年均6.7%的GDP增長,高于全省能源利用效率(2018年以來,全省以年均2.4%的能耗增速支撐年均5.5%的GDP增速)。可以說,這十年蘇州能源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新能源產業也逐漸成為蘇州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新引擎和新動能。
 
而在蘇州新能源逐浪攀高進程中,相城區從全市10個版塊中脫穎而出,先后獲評全省首個能源互聯網產業集聚區和全省首批城鄉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導區,落戶國內首個能源算力中心——協鑫能源算力中心全球總部,引進全國首個以碳中和命名的專業研究機構——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蘇州)研究院,以及仕凈環保、菱惠能源、一道新能源、哈博能源、瑯潤達等涵蓋新能源“源”“網”“荷”“儲”四大環節的200余家能源互聯網企業在此發展壯大。
 
9月7日,相城又迎來一場能源產業盛會,由相城區政府、蘇州能源發展集團、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蘇州)研究院等主辦的2023長三角能源產業創新生態發展大會在相城舉辦,一眾頂流專家大咖、行業領軍企業家加持賦能。
 
相城區委書記沈志棟說,相城堅定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將“雙碳”工作與能源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并以能源供給綠色化、能源傳輸低碳化、能源消費高效化為重要抓手,積極構建現代化能源產業體系,未來力爭把相城打造成為全國能源產業高地。
 
喊出“打造全國能源產業高地”的口號,相城區是有底氣的,但我們覺得最值得點贊的不是產業發展本身,而是將能源產業轉型發展與能源應用轉變相結合,以及背后構筑的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生態。
 
1.敢為人先,深度挖掘綠色能源新增量
 
一方面,相城穩步推進整縣屋頂光伏試點工作,率先開啟追“光”之旅。
 
2021年獲批全國整縣光伏開發試點后(吳江、吳中、常熟同批入選),相城共排摸出屋頂資源177.8萬平方米,并提出2025年前實現300兆瓦的裝機目標。2022年8月,包括26個項目(備案裝機容量達31.09兆瓦)在內的光伏試點(一期)開工建設,預計在25年設計運營周期內,將帶來約1.2億元電費收益,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3.7萬噸。
 
今年8月底,全省首個集多種光伏組件安裝形式(混凝土屋面固定支架+門式剛架結構BIPV+“鋼結構+預應力鋼索”柔性支架)于一體的污水處理廠光伏項目——相城一泓污水處理廠1053.25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進場,這也是全區首個“光伏+污水處理廠”項目。據預測,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項目投運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324.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98.3噸,可真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另一方面,相城成功創建城鄉建設“雙碳”先導區,率先錨定“低碳”,全面“逐綠”而行。
 
位于相城環秀湖區域的蘇州高鐵新城不單是全省首批兩個先導區之一(另一個是錫東新城“雙碳”先導區),也是全國率先開展建設的“城鄉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區”,未來將始終秉承低碳生態理念,圍繞綠色建筑、低碳交通、能源利用、智慧園區等領域進行系統開發建設。
 
在低碳建筑方面,先導區在采用裝配式建筑的基礎上,利用智能裝備、建筑產業互聯網、BIM技術等智能建造技術,推動全域建筑100%達到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其中三星級綠色建筑占比超40%),有效降低隱含碳排放。同時,通過構建“政策撬動-場景驅動-產業聯動”的技術推廣機制,規?;茝V超低能耗建筑,預計未來超低能耗建筑總面積達35萬平方米以上(占整個先導區面積的15.6%)。
 
此外,相城還在全市率先啟動集中供暖的探索。2021年3月,位于長三角國際研發社區啟動區內的全市首座能源站開始供暖,能源站充分應用蒸汽余熱、電力雙蓄、太陽能等初始能源,向周邊商業、辦公樓、住宅等建筑群統一集中供暖(供冷)。相較于傳統空調,集中供暖區域能耗將降低30%左右,每年可節約電量1.4億度,減排二氧化碳12.7萬噸。
 
目前,全區規劃建設的66座能源站中有4座投入運營,總供能面積達63.4萬平方米??烊艘徊降南喑且沧屄氏认硎艿郊泄┡?ldquo;殊遇”的相城居民羨煞旁人。這可是飽受冬季寒冷之苦的江浙滬人民多少年的期盼……
 
2.跨界融合,數字賦能低碳管理新模式
 
相城在推動能源產業與數字、金融“跨界互動”方面也閃耀著蘇州善于和合共生、多元融合的光輝。
 
一方面,隨著風、光、水、火等多元化、分布式能源供給體系發展,以及用儲一體終端的大規模接入,能源的高效并網消納面臨巨大挑戰,唯有大量算力支撐的人工智能,方能滿足大規模、復雜智能電網穩定、合理、高效利用的需求。
 
致力于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區”的相城敏銳地把握住未來能源管理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積極推動“能源+AI”融合發展。
 
今年5月18日,相城區政府與專注于數字能源創新發展的新能源龍頭企業——協鑫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啟動國內首個能源算力中心全球總部,這也是國內首個應用于能源領域的人工智能計算平臺,規劃算力總規模近1000P,居國內前列。該平臺從能源算力前沿技術入手,深挖電力負荷側靈活性,探索儲能融合發展新場景和新模式,進一步提升新能源主動支撐能力。
 
該能源算力中心就是大模型的垂直應用、產業化應用,或將成為相城乃至蘇州在智能時代崛起的又一“奇點”。
 
 
同時,相城區也在把握能源低碳數字化轉型的機會,積極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加速數字化與綠色低碳深度融合。
 
2022年9月,在國家網信辦公示的年度數字科技企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典型案例擬入選名單中(入選的50家企業中,蘇州入選2家),其中便有1家來自相城的企業——蘇州瑯潤達檢測科技?,槤欉_開發的工業數智控碳平臺依托工業互聯網技術,能夠提供用能設備降碳控制技術、企業數字化碳管理系統和政府雙碳管控聯動平臺綜合解決方案等“一攬子”服務,目前該系統已服務客戶近2000家。
 
另一方面,相城充分發揮數字金融產業優勢,探索建立“初次無償分配、調節有償交易”的用能預算管理平臺,并聯合中國農業銀行、江蘇銀行、蘇州銀行等銀行,基于企業碳資產信用牌照等資信證明,開發專用于支持企業節能減碳技術投資(改造)的金融產品,合計額度達2億元。同時,作為數字人民幣全域試點,相城以數字人民幣方式向投資建設分布式光伏的能源企業發放上網電費和補貼金額,成功推動全省首個數字人民幣光伏結算場景落地。
 
3.要素匯集,創新主體構筑集群新生態
 
蘇州正在縱深推進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堅持創新主體梯度引育,吸引全球各類高端要素資源匯聚,多措并舉營造良好的產業創新生態,而旨在打造現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區的相城區,則在全力構建集“源-網-荷-儲”于一體的產業創新集群。
 
2021年以來,相城發揮全省首個“能源互聯網產業集聚區”的引領作用,圍繞能源互聯網領域,陸續發布涵蓋主體載體引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節能管理、稅收減免等在內的9條政策,并支持應用場景優先開放,在系列政策舉措的加持下,成功吸引國家能源集團、吉利等重點企業,以及省產業研究院氫能與燃料電池研究所等載體平臺落地。
 
在本次2023長三角能源產業生態創新大會上,相城正式發布氫能裝備產業園規劃(9個市級新能源產業園之一)和青苔科學家村綜合能源場景應用,未來將重點建設聚合科技孵化、產品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功能的高能級公共服務和成果轉移平臺,構筑最優創新生態。
 
同時,相城還與國際知名能源企業開展合作,如屋頂光伏一期的中億豐羅普斯金總部工廠項目,即是由全球實力領先的光伏發電方案提供商阿特斯中國團隊提供技術支持。相城還積極走出國門赴歐招商,目前正與荷蘭能源企業RedStack就基于反向電滲析技術的可再生水電能源開展技術合作。
 
這些年相城區在雙碳領域的企業培育和創新生態營造是有成效的。早在2017年,相城就發起設立100億元的產業引導母基金,用“真金白銀”培育中小企業。在這個母基金“成績單”上,能看到仕凈環保、金宏氣體等本土培育的上市企業。其中,金宏氣體是全區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其自主研發的純氫氣純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遠銷海內外。
 
此外,初創企業如蘇州希倍優氫能源科技,成立僅兩年就已成長為國內首批提供大標方堿性水電解制氫設備企業之一,形成“Serie-P、C、D”三大制氫系統產品矩陣,可為化工、交通、儲能、科研醫藥等多種行業提供分布式現場制氫解決方案。
 
企業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政府的“悉心栽培”。截至今年7月底,相城區已聚能源企業212家,1-7月產值規模超215億元,完成稅收8.1億元,同比增長49.7%。預計可超額完成“集聚能源企業300家、產值規模超500億元”的“十四五”目標。
 
在蘇州開幕的2023國際能源變革論壇上,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表示,蘇州正全力推動能源技術與數字技術融合發展,圍繞光伏、風電、智能電網、動力電池及儲能、氫能和智慧能源等領域強鏈補鏈延鏈,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
 
可見,蘇州正以城市能源變革的姿態全面踐行中國雙碳戰略,不論從工業到交通,從工商業到民用,從光伏到儲能、氫能,這將是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可以肯定,在這場能源變革中,相城必然是先行者、主力軍和主戰場,因為相城的能源產業基礎堅實、基建應用支撐有力、融合創新不斷深入,“能源+”發展模式在這里上演,無處不彰顯著“蘇式”發展策略的率先探索、敢闖敢干、開放合作、互融互通的精神氣質。
 
我們期待相城區今日的決心和布局,能為蘇州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貢獻更多的“相城力量”。
 
(來源:上海華略智庫)


上一篇:激發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的經濟貢獻度

下一篇: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遺產的價值及其保護路徑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