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碼 銷量“轉正” 新能源汽車迎市場化發展“元年”
時間:2020-12-28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我們買車主要是在城里代步用,電動車使用成本低、不限號,續航里程普遍都在400公里以上,城里開足夠了,而且還有補貼,并且能免購置稅。”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和詢價,在北京手持燃油車指標的馮晨最終購買了一輛電動汽車。
今年,像馮晨一樣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車主不在少數。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11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量達到18.03萬輛,同比增長129%。今年1~11月,我國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約為110.9萬輛,同比增速為4%,成功實現“轉正”。
圖片來源;中汽協
“盡管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補貼退坡、油價下降等因素影響,但我們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會與去年持平甚至略高于去年。今年,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因此也被行業定義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元年,整個產業發展進入到新階段。”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汽車發展處副處長馬春生表示。
政策利好頻頻 車企加速轉型
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市表現可謂冷清,同比增速僅為-43%。基于此,今年以來,國家及時出臺多項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政策措施,助力本土新能源車企業轉型發展。
為提振新能源車市,今年3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兩年。“延緩補貼退坡是為了保證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和穩定的增速。”國泰君安汽車分析師石金漫表示。
7月中旬,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至12月正式收官。活動共在5地舉辦,初步統計銷量已超過18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認為,新能源汽車下鄉是企業打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僅可以使汽車廠家進一步了解農村消費者用車需求,還能發揮良好的宣傳作用,并通過下鄉活動為用戶配置正規充電設備,構建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
制圖:每經記者 李碩
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此次規劃的亮點可以總結為‘四個新’:順應新形勢,適應新要求,明確新方向,提出新路徑。”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如今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發展既有新挑戰,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要搶抓機遇,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有觀點認為,《規劃》的出臺,意味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戰略地位不變,純電動技術路線確立。同時,20%左右的電動化目標更加務實,預計未來5年國內電動車年均復合增速有望超過35%,2025年銷量將達到600萬輛以上。
除中央層面政策支持外,多地也相繼發布新能源汽車消費政策補貼,從發放指標到購買再到用車環節給予購車者不同激勵。在多項利好政策下,我國新能源汽車于今年7月實現銷量增長由負轉正。截至11月底,新能源汽車已連續五個月刷新單月產銷歷史紀錄。
政策利好帶動之下,車企也紛紛加快各自的電動轉型步伐。
11月26日,上汽集團與浦東新區、阿里巴巴三方合資的高端純電汽車品牌“智己汽車”正式簽約;11月14日,長安宣布將與華為和寧德市代聯合打造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10月24日,北汽集團高端新能源品牌ARCFOX首款量產SUV ARCFOX αT正式上市;7月17日,東風汽車全新子品牌嵐圖汽車正式走入公眾視野。
不僅如此,不少汽車品牌選擇將戰略重點放在中國市場,加大與本土企業的投資和合作力度,擴大新能源領域布局,規劃多款全新車型,以期在變革中搶得先機。
制圖:每經記者 李碩
“國家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快了我國電動化汽車的發展。”在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陳全世看來,在新技術、新經濟浪潮的推動下,汽車產業迎來了大變革時代。未來電動化、網聯化和智能化將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大方向。
根據研究機構EVTank聯合伊維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長期發展展望(2025)》預測,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將由2019年的221萬輛增長到1200萬輛,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2.6%。其中,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由2019年的109萬輛增長到2025年的550萬輛,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0.8%。
充電基礎設施規劃細化 產業技術創新成重點
除新能源整車外,充電基礎設施及產業鏈相關技術創新也成為業內關注重點。
今年“兩會”期間,新基建正式被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明確,將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
與此同時,充電基礎設施規劃也進入更加精細的階段。“現如今的充電場站運營不該僅被視為管理充電設備,而是包含充電、放電、儲能、微網、管理、支付等多個環節的充電網絡,這正是新基建對于充電樁的要求。”在中創科技e充網常務副總經理李健看來,未來充電樁要做到“充電網、車聯網、能源網”的三網融合,打通數據壁壘,實現互聯互通。
今年11月發布的《規劃》中則提出,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充換電網絡建設,科學布局充換電基礎設施,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城市停車等的統籌協調。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各地也陸續下發鼓勵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政策。
制圖:每經記者 李碩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153.9萬臺,同比增加31.1%,全國換電站保有量為535座。
有觀點認為,作為新基建領域之一,充電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將與新能源汽車推廣形成優勢互補、實現協同發展,充電痛點的解決將推動新能源汽車普及,而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長也將促進充電樁使用效率提升、刺激投資規模加大。充電樁有望進入建設大年,設備商及運營將迎來較好發展機遇。
不僅如此,政策的助推,對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新型產業生態構建,也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規劃》中提出,要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
同時,《規劃》還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提出加大關鍵技術攻關,鼓勵車用操作系統、動力電池等開發創新。支持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電動化與網聯化、智能化技術互融協同發展,推進標準對接和數據共享。
“‘三縱三橫’體現了新能源汽車對應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目前,我國主要的新能源汽車‘卡脖子’問題集中在基礎部分,包括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元器件等。這其中,也包括一些用于基礎開發的工具,如設計軟件、仿真測試軟件等。”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認為,要加強產業聯合,形成供給與應用互補的技術創新良性循環。
對于未來汽車產業相關規劃,還有更多利好政策正在途中。在消費領域,馬春生表示,明年將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助力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村綠色出行和消費升級。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上,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孫光奇日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透露,下一步財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研究優化充電基礎設施的獎補政策,進一步調動地方和相關企業的積極性,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創造良好的配套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