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達30萬億元后 低利率與嚴監管如何重塑銀行理財格局
時間:2025-02-25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2024年,銀行理財規模持續擴容,年底規模接近30萬億元大關。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9.9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75%;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08萬只;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65%,較2023年有所下降。
從叫停補息存款、信托平滑機制、自建估值模型等操作,到要求無理財子公司資質的銀行在規定時間內壓降存量理財業務,再到政策著力推動銀行理財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在理財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一系列嚴監管要求正在推動重塑理財市場格局,護航行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1月,銀行理財規模小幅增長,據多家市場機構測算,市場存續規模逾30萬億元。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測算,1月末,銀行理財規模小幅增長至30萬億元。春節后,2月份大概率恢復到接近31萬億元的水平;展望全年,理財比價優勢仍凸顯,2025年規模有望突破33萬億元。
進入2025年,資產收益率走低、市場波動增加、監管趨嚴等因素讓銀行理財市場充滿著不確定性。理財機構如何在新一輪市場周期中重塑發展格局成為重要議題。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隨著固收類資產到期收益率持續下行、傳統收益安全墊持續收窄,產品同質化有所增強,“穩規模”和“穩凈值”壓力將增加,理財機構亟須在產品結構和資產配置上增加靈活性,通過特色化產品實現“穩規模”和通過多元化資產配置實現“穩凈值”。
比較優勢驅動理財規模增長
2024年被視為銀行理財規模增長的大年。截至2024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9.95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3.15萬億元,增幅達11.75%。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低利率環境下存款吸引力減弱,銀行理財承接外溢存款資金,是2024年理財規模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普益標準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長期的低利率環境、各類規范政策的實施,如4月份手工補息被禁,以及商業銀行接連下調存款利率等因素促使銀行存款收益水平持續下降,存款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減弱,理財產品的比較優勢使得其在資金流動中承接了大量存款資金。
“2024年,比價效應或為驅動年內規模變化的主要因素。”溫彬分析認為,比價效應的強弱變化,驅動著理財規模的強弱變化,理財相較于存款的比價效應增強帶動存款向理財搬家,但隨后權益市場走強使得固收理財較權益比價效應反轉,帶動部分理財資金向權益市場轉移。
2025年,銀行理財規模是否還將受益于比較優勢而迎來較大幅度增長?綜合市場觀點來看,雖然預測增長規模不一,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理財相較于存款的比價效應將持續存在。雖然理財產品名義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但客戶得到的實際利率,在考慮通脹因素后仍具有吸引力,這一因素將驅動理財市場持續增長。據多家機構測算,今年1月,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超過30萬億元。
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走低
從當前各類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和市場份額來看,固收類產品持續占據主導地位,與投資者“求穩”的偏好相匹配。根據《報告》,截至2024年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9.15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7.33%,較年初增加0.99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0.73萬億元,占比為2.44%,較年初減少0.77個百分點;此外,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
值得關注的是,曾在2023年備受青睞的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7.30萬億元,規模較2023年末(8.54萬億元)下降1.24萬億元;占全部開放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為30.17%,較年初減少10.15個百分點。開源證券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由于高息存款受到嚴監管,含存款比例較大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收益下降較多,7日年化收益率從2024年初2.3%左右降至年末1.6%附近。
今年1月份,現金管理類產品收益率波動較大的趨勢仍在延續。華源證券研究所固收廖志明團隊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初以來,理財公司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明顯下行。2025年1月,現金管理類理財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呈現“V”形走勢。截至1月31日,理財公司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為1.64%。
從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風險偏好來看,穩健型投資者數量最多,保守型和進取型投資者數量占比有所增加。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低波穩健產品仍是主要布局方向,但理財產品投資性質、運作模式、業績基準等劃分將更加精細化。經濟逐步企穩過程中,居民風險偏好改善相對緩慢,渠道端對理財的訴求還將以穩健、低波動為主。
明明則表示,利率下行大背景下,純固收產品收益率的吸引力逐步降低,“固收+理財”未來仍將是各大理財子公司發行的重點產品。
監管趨嚴意在推動“真凈值”
2024年,銀行理財市場持續鞏固凈值化轉型的成效。截至2024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9.50萬億元,占比為98.50%,較年初增加1.57個百分點。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去年金融監管部門高度關注“平滑信托”“收盤價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不符合資管新規對凈值化管理要求的行為,理財穩定凈值的技術手段被逐一要求整改。
去年6月,《金融時報》記者獲悉,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某地監管局向轄內信托公司印發文件,點名信托公司與理財公司合作業務存在的四類違規問題,并要求進行整改,包括配合理財公司違規使用平滑機制調節產品收益,配合理財公司在不同理財產品間交易風險資產,為現金管理類理財違規投資低評級債券、違規嵌套投資存款提供通道,配合理財產品不當使用估值方法。
去年底,銀行理財自建估值模型引發爭議。自建估值模型指的是在中債、中證估值之外,理財公司通過信托通道投資的債券采用一種新型的估值模型進行估值定價。這一熨平理財凈值波動的手段雖然能在表面上提升投資者持有體驗,但也暗含潛在風險,已經被金融管理部門及時叫停。
“監管政策的落腳點在于強化理財產品凈值化管理,杜絕不同理財產品間調節收益,避免重回池化運作的老路以及由于池化運行造成的潛在風險累積。”王一峰表示,資管機構需要培育真實資管能力,向著標準化、凈值化、長期化方向邁進。銀行理財重回池化運作和平滑收益,雖然階段性獲利,但長期并不利于市場建設。
銀行理財凈值管理監管趨嚴的背景下,“穩凈值”難度加大。資管新規實施以來,去剛兌、去資金池運作一直是理財轉型的核心方向,但個人投資者仍存在理財剛兌的預期,使得在凈值大幅波動情況下,贖回潮較難避免。溫彬表示,在穩規模訴求下,理財機構在監管框架下探索凈值平滑手段,逐漸從個別做法演變成了潛在行業慣例,致使金融風險在理財市場積聚,引發監管關注。隨著本輪監管政策落地,理財有望進一步實現“真凈值”轉型,同時產品凈值波動也預計將加大。
未來轉型去往何處
“當前理財行業30萬億元資金里面,有95%的資金堆積在R1和R2的低風險產品里,反映了銀行渠道和客戶群體強烈的低風險偏好。”招銀理財總裁鐘文岳近期公開表示,與此同時,銀行理財還面臨非標資產收益率下降、手工補息取消、同業存款利率受限、估值方法整改等現狀,此前理財賴以生存的高收益、低波動的商業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戰,這迫使理財必須要轉型。
面對這些挑戰,銀行理財要如何轉型?發力R3(中風險)產品被認為是一個重點方向。鐘文岳談到,考慮到銀行理財的投研能力、市場的接受程度和公眾的認知水平,以及高風險級別理財產品面臨“臨柜面簽”等政策約束、銷售渠道受限等諸多因素,未來理財公司需要把產品線努力向R3產品延伸,此前堆積在R1(低風險)、R2(中低風險)理財產品中的資金要向R3、R4(中高風險)、R5(高風險)的理財產品中遷移,其中三五年之內將以R3產品為重點。當然,這也需要做好完善代銷渠道、提升投研能力、提升營銷能力等一系列前期工作。
“理財行業必須堅持穩健配置策略,而多市場、多策略、多資產的投研能力是理財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高向陽強調說。在他看來,理財公司投研能力要提升,一是要繼續拓展多資產、拓寬“固收+投研”能力圈,在不同市場環境下靈活選擇占優資產,通過低相關性的分散化對沖,降低產品凈值波動;二是繼續研發新策略,在國內債市挖掘空間不足、權益市場賺錢效應有限的背景下,積極開發信用債多因子、國債期貨品種套利等策略;三是挖掘細分領域投資機會,通過積極交易和逆向投資,在低利率時代實現精耕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