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食品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是以地方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食品加工業,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標志,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在培育特色食品產業方面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根基和產業基礎優勢。
數據顯示,2018年以前,河南食品業經濟總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二,主要食品產量穩居國內前列。但是,2019—2020年,規上企業營收落下跌至第五位,2021年下滑至第六位;利潤總額更是一路下滑。經歷了快速發展、升級轉型、低谷困境之后,河南食品產業需要發揮好農業大省的農產品資源優勢,以農食產業融合為抓手,發展特色食品產業,錨定新消費、新機遇,以構建特色食品產業集群優勢換道領跑。
一、河南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2022年,河南省糧食產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優勢特色農業不斷壯大,產值占比57.8%。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109家,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4%。預制菜產業異軍突起,酸辣粉市場份額占全國80%以上。河南食品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3.4%,為五大主導產業之首。可見,在整個食品產業板塊中,河南已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小麥生產加工基地和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形成全國最大的肉類、面粉及面制品、速凍食品、調味品、休閑特色食品產業集群。
長期以來,河南食品頭部企業擁有雙匯、三全、思念、白象等國內一線品牌、“中國馳名商標”。新消費趨勢下,河南特色食品產業涌現出眾多新品牌、新產品,雙匯、三全預制菜、嗨吃家酸辣粉、鍋圈食匯火鍋食材、蜜雪冰城茶飲、衛龍辣條食品等新銳產業。
現階段,河南食品工業的規模效益與農業資源的豐富程度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資源與產業形成“落差”,且缺乏優勢頭部企業及特色產業集群,同時面臨產業集中度低,龍頭企業轉型升級乏力,產品附加值低,優勢品牌轉型慢和食品安全等諸多問題。
一是食品企業布局散亂,產業集中度低。食品工業經營方式粗放,行業品牌影響力較弱,競爭力不強。根據《2021年河南省食品安全與發展狀況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食品生產經營市場主體105.2萬家。其中,獲得生產經營許可的48.4萬家,登記的食品“三小”單位(小作坊、小經營店、小攤點)達56.8萬家。“三小”數量遠超登記經營許可企業數量。這種非正規的食品工業經營方式,凸顯了河南食品工業經營方式粗放、硬件設施和工人技術水平偏低、人才和創新不足、行業品牌影響力較弱等問題。
二是龍頭企業大而不強。目前,河南有相當數量的食品龍頭企業處于價格、規模、生產要素投入低層次競爭階段。大中型龍頭企業規模不足、產品質量檔次較低。由此可見,河南傳統農副產品加工業多,而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精、尖、新”產品不多,致使產品銷售市場的半徑局限,經濟效益不高。
三是精加工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河南三次產業結構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農副食品加工業的附加值偏低。產品精深加工度不夠,加工轉化增值率低。河南小麥加工能力雖然占小麥生產總量的2/3,但主要還是以面粉加工為主,且產品品種少、檔次低。另一方面:河南食品工業的產品附加值一直難以提升。產品研發能力低,創新型人才不足,新開發產品少,農產品專用程度和品質不能滿足加工業需求。
四是轉型升級步伐較慢,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較弱。受傳統食品產業現代化程度低的影響,河南食品工業在市場化能力、研發能力、品牌創新、市場運營等方面還存在很大不足。突出表現:食品企業對消費市場沒有清晰的把握。一直以來,河南食品業發展的觀念都是“產供銷”這條路徑,產是第一位,銷排在最后。但實際上,市場渠道發展權重更高,行業發展已經潛移默化地轉變為“銷供產”,以市場帶動供應,進而帶動生產。另外,食品企業對市場的敏銳度不高。河南涌現出一批新的食品品牌,拉動食材資源集約,進而帶動生產。而傳統食企,多半沒有跟上新消費趨勢,品牌和渠道及營銷場景老套、陳舊,無法順應市場縱深變化。
二、特色食品產業助推食品產業轉型升級
食品產業主要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致茶制造業等。2021年,河南省食品產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四大門類占比分別為56.5%、23.9%、11%和8.5%,低附加值的農副食品加工業占比一半以上,而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業、高附加值的酒飲茶以及高稅收的煙草制品業占比明顯偏低。從產業結構來看,河南食品產業丞需突破困局、轉型升級。
做優特色食品產業成為助推現代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特色食品產業在河南省食品產業中占比高、社會影響大,是河南省食品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核引擎。河南依托鍋圈食匯、千味央廚、雙匯、嗨吃家等特色食品龍頭企業,聚焦食品供應鏈,搶占預制菜、酸辣粉等細分領域。其中,酸辣粉產業迅速發展,通許縣酸辣粉已經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酸辣粉產業基地。此外,以預制菜為抓手,通過培育一流的“鏈主”企業,打造具有競爭力的食品產業集群等多種方式,實現食品產業的優勢再造。
“政策+市場”雙重利好,食品行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市場供需兩旺。供應端:作為食品工業大省,河南食品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經過多年積累發展,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產業鏈較為完整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需求端:新消費驅動傳統食品產業各個細分門類不斷發展壯大,食品產業在全國開啟了新一輪消費升級及賽道細分,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創新應用,新消費趨勢助推需求擴容升級,創造消費新場景。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引導地方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推動形成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新發展格局。2023年3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河南迎來戰略疊加的機遇期。一是建立長期穩定的農產品原料供應基地。二是構建特色產業集群。三是傳統優勢食品產區轉型升級。從頂層設計角度,以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為主線,給新時代如何推進傳統食品工業化、加快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三、河南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思考
食品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具有廣闊的市場。如何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順應新消費的新需求?全力提高農產品轉化率,加快培育消費新業態,塑造特色食品品牌,推動食品產業“三鏈同構”提檔升級、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新時期河南食品產業發展的時代答卷。
1.聚焦需求端“科技力量”,強化供應端產業鏈,以“農頭工尾”助推食品工業現代化
農產品的轉化率作為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不僅反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及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考核指標。
從供需兩端全面提升農產品轉化率。從需求端來看,積極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體系,聚焦食品產業轉型升級中的科技需求,圍繞食品新資源挖掘與轉化技術等方向,開展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優化供應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農產品的綜合效益,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
河南在招商引資時,不僅要考慮戰略性新興產業,更需要積極培育適合地方特色食品加工的裝備制造業,尤其是要盯住能夠轉化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制造技術。食品加工業離不開先進技術與裝備制造。
2.分類施策力促老品牌復蘇,培育消費新業態加快品牌升級,優化金融服務為食品產業注入動能
品牌分類施策,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第一,在促進食品新勢力品牌發展方面,積極發揮研發設計、產品包裝、展示交易、直播電商、社交種草等多平臺傳播優勢。做好支持和引導工作,在資金支持、商標保護、專利注冊等方面為新銳品牌提供便捷服務。第二,推動老品牌復興,實施老品牌“年輕化”,擁抱年輕消費群體,積極推進與高校院所的研發合作,并借助數字化銷售模式和社媒推廣模式,在產品創新、消費者創新、渠道創新以及營銷和供應鏈創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了解決老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探索設立品牌發展基金,引入專業品牌運營商,通過多種市場化方式,引金融“活水”增企業活力,盤活老字號品牌,增強企業經營源動力。第三,適應新消費。渠道為王,拓寬線上線下組合式立體營銷。推動品牌與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等線上平臺合作。拓寬“社媒種草+平臺背書+直播帶貨+電商轉化”的新型組合式營銷渠道。
3.培育河南地方特色食品產業,以特色化、品牌化發展路徑,升級現有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
突出差異化屬性,形成可持續發展新業態。擦亮特色食品老品牌,在全國范圍內打響知名度,提升產品影響力,擴大消費群體與消費場景再造,促進地方特色食品融入全國統一市場。
一是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地方特色食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地域文化。很多地方特色飲食,尤其是“老字號”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蘊含著一整套與食材遴選、配料加工、菜肴烹制和美食消費相關的知識和實踐。加強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品牌培育,講好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故事”,能夠促進飲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是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知名度。深度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內涵,推動“文化賦能”,促進傳統歷史文化、節慶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能夠有效激發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同感和忠誠度,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附加值和食品企業的軟實力。
三是助推旅游和經濟發展。地方特色食品往往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通過美食吸引著游客前來品嘗,從而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地方特色小吃的生產加工、銷售和宣傳也帶動了食品工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繁榮。
4.打通“一二三”產業融合新賽道,建構”三鏈同構”的食品產業發展生態圈
特色食品的原材料源于農產品,沒有規模化農產品,就很難有食品加工的可能,沒有一二三產融合,也很難構建區域經濟的內生動力。培育特色食品產業,應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建設農業食品產業生態圈,構建“產才”融合生態圈,以產聚才、以才促產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是構建“一產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模式。第一產業做優、做強,發揮河南小麥,水稻等特色種植面積大、產量高的資源優勢,積極推廣先進技術,組織好企業,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價值鏈筑牢利益鏈,共建共享新局面。
二是構建“二產接一連三”融合模式。食品工業優勢再造帶動三產大融合,“農頭工尾”做強食品工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推動冷鏈食品、休閑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加快升級,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鏈,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探索“三鏈同構”的河南實踐路徑,加大糧油品牌培育力度,打造河南糧油公共品牌,打造全國重要的預制菜生產基地,搶抓特色食品業優勢再造和換道領跑的機遇。
三是“產才”融合模式,優化人才引進機制和環境,打造人才“生態圈”。搭建人才服務平臺,加快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創新的“新農人”,結合食品產業的農業科研、生產、管理、營銷全面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人才需求,聚焦鄉村振興、產業短板等問題,對接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構建創新型現代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大批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提升產業自我發展能力,為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撐,以人才匯聚促進農業全產業鏈延伸。
小結
特色食品產業進入新階段,如何把握新消費趨勢,培育現代特色食品產業新業態,對河南食品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食品產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是河南食品工業的重要發展載體和增長引擎,在穩定工業經濟增長、推動現代農文旅經濟發展、促進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充分發揮河南農業資源優勢,精準發力特色食品產業,做大做強產業集群,順應新消費趨勢,瞄準建設萬億級現代食品產業的目標,建設穩定的農產品原料供應基地和獨具特色的主導產業,才能形成特色食品產業“特色”發展的“河南模式”。
(作者:王牌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 汪磊)
聲明:本公眾號文章僅用于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文字、圖片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