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聯合發文《“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部署開展“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旨在引導鄉村農民和“城漂”老鄉共建家鄉,促進人才、項目、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暢流鄉村,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方案”提出了4種方式和6項保障,通過倡導大學生到鄉建設、動員能人回鄉建設、吸引農民工返鄉建設、引導企業家入鄉建設等四種方式引進外部人才。并建立強化組織領導、堅持規劃引領、實行清單引導、加大政策支持、創新活動形式、加強宣傳激勵六項保障措施。
各類人才的返鄉回流,對于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新時期的鄉村振興事業,需要多層次的人才支撐。其中,高校大學生、城市技術能人等專業人才的返鄉就業,為鄉村注入新活力、新思維和新知識;企業家返鄉創業為鄉村提供新技術和產業機會。大中城市的離退休干部、教師和醫生“告老還鄉”,促進鄉村消費、提升社會保障服務。這些人才的返鄉回流,為縣域經濟和鄉村振興帶來新生力量和全新的發展機遇,多層次人才融合賦能,能為“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的深入開展增添多維動力。
在2022年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農村發展乏力,關鍵在于缺人才,缺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
具體到縣域鄉村來說,當下返鄉回流的人才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返鄉就業人群。面對近年來經濟下行的發展趨勢和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部分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基數逐年增加,部分鄉村生源放棄在城市就業,而選擇了返鄉“考公考編”、返鄉就業。縣域的政策紅利和產業優勢吸引了新生代鄉村大學生返鄉就業,同時也吸引了城市的技術型人才回鄉建設。高素質人才的返鄉回流,為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人才儲備和技術積累。
第二類是返鄉創業人群。包括大中型城市里的企業家、企業高管或者技術型高端人才,由于相關市場和產業轉移,或是回鄉陪伴父母等種種原因,選擇了返回鄉村創業。他們多數已經從業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從業經驗、產業技術、行業資金、市場人脈等相關資源,成為家鄉創業的新生力量。
第三類是“告老還鄉”人群。基于養老、養生或者旅居的考量,部分政府官員、高校教師、企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人員,選擇了返回原籍告老還鄉,回歸田園,享受生活,他們會給家鄉帶來諸多資源,尤其是帶來人脈、資金、消費、社會保障、發展思路等系列通用資源。
縣域政府的人才施政誤區
目前,很多縣域政府在出臺吸引返鄉人才的實施方案時,存在著一些誤區,影響了政策的落地執行和實施效果,不僅無法激發和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也難以發揮返鄉人才的作用。
誤區一:人群鎖定偏差。地方政府出臺“招才引智”政策,往往注重政策的“廣譜性”而忽視人才的差異化,未能做到因地招才,因才施策。想要吸引人才返鄉,地方政府的施政策略一定要針對人群特性和需求分類施策,靶向發力。人群如果鎖定不了,盲目出臺任何政策都是空的。例如某些地方政府成立了青年人才創業基金,以產業創投基金的形式鼓勵高校畢業生回鄉投資創業,就存在著人群鎖定偏差問題。大學生的核心需求是就業,而非創業。在縣域鼓勵大學生創業就導致受眾人群過于小眾,而難以落地執行。
誤區二:政策“虛有其表”。部分縣域推出的人才招引政策“高高在上,不接地氣,難以落實,缺乏政策優勢,沒有深入了解返鄉人才的實際需求。例如,某縣級政府采用公務員招考的形式引導人才返鄉,但是沒有相應的扶持措施和政策優勢,便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使得政策招才效果大打折扣。
誤區三:缺乏培育機制。地方政府將人才引進來后,缺乏相應的政策扶持和培產業培育,缺乏對三類人群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服務策略和長效機制,而采用了“一刀切”“一碗水端平”的中庸策略,難以讓人才在家鄉建設中扎根成長。
吸引人才返鄉,應當分類施策、靶向發力
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考慮的是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針對人才發展戰略,縣域主政班子的施政綱要應當精準把脈、分類施策、制定系統解決方案,在政策針對性扶持、產業鏈上下游規劃、滿足返鄉需求等三方面對不同類型的返鄉人群因人施策。
一是為返鄉就業人才預留管道,做好產業規劃和政策培育
圍繞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返鄉人群,或是大中型城市的技術型人才返鄉人群,縣域政府要在產業布局方面對人才戰略進行統籌謀劃,加強人才建設頂層設計,從縣域政府部門以及產業規劃的全局出發,對人才招引戰略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規劃,集中產業資源,破解人才短板。
針對大學生等青年人才返鄉就業,縣級政府應當提供量身定做的政策支持、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當地產業的就業渠道。積極出臺針對當地產業在科技研發、人才激勵、人才補貼等方面的政策,促進企業資金向引才用才育才傾斜。
縣域產業是匯聚鄉村人才的搖籃,也是吸引優秀人才返鄉就業的重要力量。縣域產業振興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對地域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鏈進行資源整合,集約發展,以產業發展優勢吸引人才回流。同時,針對產業發展加強人才培育,吸引大中型城市的高素質青年人才返鄉就業,圍繞產業集聚人才資源,依托人才賦能產業。探索和實踐人才創新模式,讓優秀人才成為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實現產業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二是強化返鄉創業孵化輔導,提供“一站式服務”
大中型城市里的企業家或者專業型人才回流,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是縣域返鄉創業的主力。他們多數具有豐富的產業資源、先進的專業技能和管理經營理念。針對這類人群,地方政府應當加強組織引領,建立縣域創業服務平臺,吸納優秀企業家、行業專家、創業導師等組建返鄉創業專家團隊,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政策咨詢、創業指導、技能培訓、投融資、法律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撬動知識、技術、能力、資金、政策等要素的加快集聚。
整合創業輔導、招商引資等政策,在創業輔導、稅收減免等方面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針對性支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返鄉創業人員所急需的資金支持,通過創業擔保貸款、創業基金、創新土地流轉模式、盤活鄉村各類資源。并幫助解決在項目用地、子女上學、老人養老等社會保障以及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保障返鄉創業人員安心經營、快速發展。推動返鄉創業人才與縣域本土產業的相互融合,打通市場營銷端口,引領縣域傳統產業轉型、支柱產業提升和新興產業崛起。
三是滿足“告老還鄉”人群的多重需求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告老還鄉”蘊含著“落葉歸根”的故土情結,而現代版的“告老還鄉”,不僅是文化傳承,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國每年有上百萬的城市離退休人員回歸故鄉。他們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和專業知識以及產業資源,他們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也是縣域消費的主要力量,也是實現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但是對于常年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退休人員來說,想要融入鄉村生活也并不容易,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出臺針對性的支持政策,營造良好的社會保障氛圍,積極營造好適合退休人員的生活環境,把城市養老、養生、休閑、康養等需求搬到鄉下,使退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讓消費環境和養老需求更有保障,充分滿足“告老還鄉”人群在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多重需求。
小結
“我的家鄉我建設”的深入開展,一頭連著鄉村人才建設,一頭連著鄉村振興發展。回歸家鄉,建設家鄉,不僅解決了當前人才集聚和“棚架”于大中城市的痛點難題,也解決了鄉村振興人才短缺的現實問題。因此,地方政府當務之急是做好人才儲備和疏通人才資源基層回流工作,重點是做好人才返鄉就業、返鄉創業、告老還鄉的鋪路架橋,保障這三股力量的返鄉回流,促進資源、信息、技術、資本、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轉移,發揮縣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人才資源優勢。
栽好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地方政府應當充分重視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人才返鄉回流,打開格局,開通渠道,因地招才,因產用才,因才施策。加快政策引導,產業引流,發展聚才,富致富留才。讓更多返鄉人才在縣域產業和鄉村振興的舞臺演繹精彩人生。
聲明:本公眾號文章僅用于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文字、圖片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