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頂端新聞丨上官同君:“一罐氣”社會治理的緊急思考
時間:2023-06-29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次
最近,寧夏銀川“6.21”燒烤店燃氣特大爆炸事故引起全網揪心,激起社會各界尤其是“涉氣”生產領域和廣大燃氣用戶的深切關注。這起令全國人民感到無比痛心的人為災難,讓31人付出生命的代價,同時也給全國燃氣安全治理敲響了警鐘:燃氣事故猛于虎,安全治理重如山。
“一罐氣”的社會治理關乎千家萬戶,“五龍治水”亂象和險象已驟然將燃氣安全提升為地方黨委政府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把手工程”戰略高度。政府部門必須強化“一罐氣”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一罐氣”不僅是一個用戶安全點,更是一個社會穩定面,“一罐氣”承載著地方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和民生擔當,也是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所在。不論是通向家家戶戶的管道燃氣,還是非管網燃氣如餐飲單位、大型商超、學校食堂、景點景區、農戶人家及流動于街角巷里無數個體商戶廣泛使用的液化氣瓶,燃氣安全都是關乎生命和財產安全的第一要務,重如千鈞,容不得半分疏忽和僥幸。
從燃氣爆炸事故地觀察,餐飲業是燃氣事故發生的多發地和重災區。一起又一起燃氣爆炸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傷害是毀滅性的,也暴露和警示整個社會,必須直面解決燃氣安全的隱患難題和管理“頑疾”。各地黨委政府如何務實發揮監管職能,確保燃氣行業在生產、流通、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安全保障,真正讓居民的燃氣罐在科學管理、規范管理、系統管理下護航生命財產安全?如何強化督管人員的安全意識、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提升專業知識能力和監管實效性與責任感?相關燃氣企業如何從源頭上解除一切安全隱患?如何強化培訓燃氣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從業資格?燃氣用戶如何自我保護,養成安全使用燃氣的習慣、以及提升應對突發危急情況的技能?
燃氣事故原因知多少?
燃氣爆炸事故具有極高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無論是管網系統還是非管網系統,燃氣在生產、流通、運輸、罐裝、安裝和使用過程中,都需要極專業性的規范操作,稍有不懂或不慎,極可能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隱患甚至事故。因此,必須要深究、排查各類有可能造成燃氣爆炸的安全隱患,無數的點位和險面,都要考慮周全。其主要原因如下:
從燃氣行業現狀看,一是非管網燃氣行業競爭無序,液化氣瓶配送未采用標準危化車運輸,氣站違規充裝、氣瓶追溯系統缺失;二是部分燃氣企業“唯利是圖”,“三無企業”參與液化石油氣的生產與銷售,燃氣設備如液化氣瓶、軟管、氣閥等質量不達標,監管用戶燃氣使用的智能化平臺未搭建,換氣時缺乏對用戶的安全使用規范傳輸;三是燃氣專業人才缺乏,從事燃氣充裝的人員普遍“無證上崗”,燃氣從業人員培訓意識不強。
從燃氣材料質量達標率看,超期瓶、報廢瓶、生銹瓶等“超齡帶病服役”的氣瓶普遍存在,閥門老化現象嚴重,軟管老化破損、脫落、動物咬噬,灶具老化、無正規認證,氣瓶存儲違規亂放,醇基燃料與液化氣兩種燃料并存使用,調壓器連接不當,自閉閥和燃氣報警器安裝率低等是造成爆炸事故的主因。
從監管層面看,目前,城市燃氣行業存在“城市管理局、市場監管局、交通運輸局、應急管理局、縣(市)安委會”五部門“五龍治水”亂象,缺乏監管部門責任主體和主體責任。有些地方政府部門有事就“管理”,無事就“放任”。還存在發改委、消防、公安等對城市燃氣行業的監管督查工作流于形式,監管人員燃氣相關知識及技能匱乏,極易在監管中被監管對象“蒙混過關”。
從用戶視角看,大部分用戶在使用管道燃氣和非管網燃氣時的安全意識不強,缺乏對燃氣安全認知和突發情況科學應對能力,此外,室內通風不暢、違規操作、使用后未關閉瓶閥、私自接改燃氣管道、漏氣時操作不當等釀成事故后果。
由此可見,燃氣行業存在燃氣快速發展與安全不同步、部分燃氣企業重效益輕安全、科技信息化手段滯后等突出問題。結合燃氣行業市場現狀,當前燃氣行業在監管方面也存在五大難點:
一是專業的燃氣規劃缺失,管理有“失控”苗頭,燃氣行業亂象橫生。燃氣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缺乏專業應變能力。隨著燃氣用戶量增長和用氣量攀升,相關企業或個人鉆燃氣監管漏洞,行不法之事。
二是“五龍治水”亂象造成監管“真空”。相關政令下達到各相關部門時協調難度較大、聯動力不強,尤其是相關部門監管交叉地帶缺乏明確的職責劃分,甚至遇事互相推諉,導致經營點配送等最終銷售環節存在監管盲區,助長市場亂象。
三是燃氣監管相關制度建設滯后,開展監管依據不夠充分,非法經營屢禁不止。如一些電力、通信、有線電視等管網鋪設與燃氣管道形成平行、交叉或同槽,一些電纜井和光纜井相互連通且處于封閉狀態,安全隱患未從根上下消除。縣城老舊小區、城郊結合部、鄉鎮街道、農村等居民用氣,缺失合法、合規的“特許經營許可”授權,導致“最后一公里”配送無認定依據和安全保障。
四是燃氣安全監管任務與人員執法專業水平不匹配,燃氣安全監管存在力量不足、人員專業性不強。有些地方過度依賴燃氣經營企業自我管理,而疏于檢查執法、放松警惕,執法“寬松軟”。同時,科技信息化手段滯后,燃氣自閉閥、燃氣泄漏報警器等未普及,無法提前感知重大風險而發生燃氣事故。
五是縣城燃氣充氣站、送氣等管道燃氣及非管網燃氣領域存在權力尋租,多年已經形成“燃氣腐敗”的重災區,安全隱患頗多。燃氣安全監管領域的反腐勢在必行,需要重拳出擊,遏制或阻斷燃氣腐敗鏈,給燃氣安全監管落地掃清障礙。
數字化“眼睛”追溯燃氣安全
燃氣安全監管如何實現安全閉環管理,切實為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呢?當前,多地政府都在積極探索燃氣安全監管,將燃氣安全監管納入政府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質增效的戰略高度,或納入政府重大民生實事工程政績考核。這表明,地方黨委政府主政者明確,“一罐氣”的安全,不僅是地方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安全、經濟發展安全,而且是社會穩定安全、民生福祉安全。
以河南通許為例,通許縣委、縣政府站位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安全的高度,不斷強化安全意識和政治責任,將非管網燃氣安全監管和治理體系,提升為縣委“一把手工程”,作為政府重大民生實事工程推進。本著政府牽頭引領、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市場化運營,從根本上統一規范和解決“五龍治水”難題的初衷,積極引進國內非管網燃氣領域現代化生產、銷售、智能監管“一站式”專度較高的深圳華凱集團,致力于推行國內先進的非管網燃氣安全監管新模式,即“物聯網全棧式智慧監管”模式。嘗試用系統解決方案解決通許縣目前非管網燃氣的環節性安全隱患,全鏈式科學規范非管網燃氣使用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中的數字化短板問題。
概括來講,通許非管網燃氣安全物聯網全棧式智慧監管新模式能夠實現智慧監管平臺、實名制充裝、氣瓶產權置換、統一危化物流配送等數字化智能監管,通過“一個平臺+七項要務+九大統一+一套方略”系統解決居民的用氣安全。具體來看,通許非管網燃氣安全物聯網全棧式智慧監管新模式搭建了通許縣非管網燃氣基于物聯網(IOT)安全大數據平臺,實現了氣瓶標識、送氣服務、配送車輛、入戶安檢、氣源采購、訂購平臺、網絡派單、配送服務、安全宣傳等統一“入庫”管理,借助非管網燃氣調控指揮中心、燃氣物聯網全棧式安全監管技術、氣瓶質量溯源服務平臺、市場化運營推廣“一鍵呼叫送氣上門”訂氣配送系統,以及加氣站充裝、點對點配送閉環、智能報警器+切斷閥等全過程閉環監控燃氣使用安全。
這與目前市面上普遍存在的液化氣瓶無溯源、不實名、缺乏安全監管相比,更具有智能性和依賴性,尤其是在燃氣安全管理大數據平臺、場控管理、氣站泄漏報警遠程監控數字化監管,及一瓶一碼、氣瓶溯源、用戶實名捆綁辦理用氣卡、一鍵訂氣、統一危化物流配送公司等方面,實現了守護用氣“最后一米”安全的全過程保障,有效排除了燃氣相關裝置老化、漏氣隱患、監管“缺位”等問題。舉個例子,用戶A使用華凱非管網燃氣,從訂氣、使用、換氣,既方便、高效、快捷地聯系到華凱燃氣公司的服務,又能在沒氣時一鍵呼叫享上門服務,與此同時,非管網燃氣基于物聯網(IOT)安全大數據平臺在氣瓶全生命周期追溯、智慧配送服務、智能報警、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可智能分析燃氣余量、快捷獲取燃氣報警信息、迅速救治等。
“通許經驗”的樣板價值
觀察華凱在通許的實踐發現,通許規范非管網燃氣環境、加大力度整改、根治燃氣瓶“帶病”服役、剔除閥門老化“毒瘤”、排除個體經營者“流動炸彈”等系列工作卓有成效,廣大用戶贊譽有加。這樣的系統解決方案實現了通許縣非管網燃氣管理方法的統一、配套機制的完善、監管模式的創新,通許縣政企合力、在全縣系統推進非管網燃氣安全監管新模式,從“根”上破解了難題,對全省乃至全國各地政府解決燃氣安全難題具有示范意義,“通許經驗”值得被廣泛推廣。
經驗一:縣委重視,政府主導,整合統一
“通許經驗”體現了通許縣委的決策力、政府的推動力、職能部門的協調力、市場資源的整合力,實現了通許縣非管網燃氣管理方法的高度統一、配套機制完善、監管模式創新。政企合力推動,在全縣(市、區)系統推進非管網燃氣安全監管新模式,從“根”上破解了政府治理體系的痛點、堵點和難點,不僅體現了政府的民本意識增強,而且也體現了政府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主動作為,以重大民生項目帶動燃氣安全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經驗二:強化全局意識,整縣(市、區)推進燃氣設備更新換代
燃氣爆炸事故雖是“個案”,但反映的是社會面安全隱患的長期存在。排除安全隱患風險,需要強化大局意識、全局意識,緊緊抓住現象解決本質系統問題。各地政府不能片面重視安全監管排查“百日行動”等節點形式,要整縣(市、區)推進對燃氣設備更新換代,專業至上,智能升級,實現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
經驗三:引入市場化運營機制,破解政府監管部門“五龍治水”難題
長期以來,非管網燃氣領域的“五龍治水”現象,多頭管理很容易出現多頭不管理、弱管理問題,只要不出事,就“萬事大吉”“高枕無憂”。而事實上,燃氣安全隱患是“不定時炸彈”,政府部門管理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分散式監管和碎片化管理,安全隱患并不能徹底解決,從而陷入“無解”狀態。“通許經驗”不僅破解了政府監管“五龍治水”的難題,也借力市場化運營機制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難題。可以說,一方面,政府引入市場化運營的民生項目,體現了政府整合資源的優勢和能力;另一方面,深圳華凱集團市場化運營非管網燃氣,也為地方政府做了一件民生實事,解決了社會、民生安全問題。
經驗四:依托數字化賦能,智慧化保障氣瓶“本質安全”
隨著當前數字經濟和數字產業的高速發展,數字化賦能和場景應用領域在不斷的擴大,尤其是數字化賦能燃氣安全領域,其戰略縱深和細化的功能會越來越專業和系統。因此,防患于未“燃”的關鍵是實現本質安全,即通過系統設計等手段使燃氣設備及運轉系統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便在誤操作或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事故的功能。破解燃氣安全難題,必須重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智慧化保障氣瓶“本質安全”,真正實現讓“老百姓吃頓踏實飯,讓父母官睡個安穩覺”。
小結
排除燃氣安全隱患,政府責無旁貸。相關部門務必強化大局思維、底線思維、風險意識、責任意識,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非管網燃氣監管納入政府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提高的系統,形成治理體系一盤棋,從根本上加強監管力度、安全宣導推廣力度,摸底燃氣行業難點、堵點,加強對燃氣市場、燃氣企業監管,加大燃氣用戶安全意識培養和應急預案培訓等,下大功夫整頓、規范市場,明確違規違法處罰機制,并借助互聯網智慧平臺賦能解決,切實排除一切安全隱患,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本文首發于河南日報頂端新聞中原策專欄,作者:王牌智庫首席專家、董事長 上官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