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表明,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是中國式現代化。為此,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探索的重要標志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也是夯實“底盤經濟”、筑牢“現代化”之基的戰略導向。
“郡縣治,天下安。”新時代的中國式現代化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支撐;而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則是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集中體現。
作為全國農業大省,河南如何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探索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創新,提供可借鑒的“河南實踐”和“中國方案”。
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戰略和系統解決方案。為發揮好高端智庫“智囊團”和“思想庫”作用,即日起,頂端新聞·中原策與王牌智庫聯合推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探索”專題,深入探索和發現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河南樣本”。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將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動土地制度改革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是體現新型工業化,二是體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是體現商業信息化。尤其是新發展階段,新型工業化體系的完善和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大大促進了農業農村產業體系現代化的構建,從而帶動商業信息化的轉型升級。其中,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無疑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基礎和重要支撐。這表明,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新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因為,只有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補齊和平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農業短板,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長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解決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要素流動的難題,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高標準農田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及農業人口規模大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決定著河南現代化的“成色”。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把河南建設成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現代化農業強省,需要河南各縣域經濟體切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設和美鄉村、帶動農民共同富裕。關鍵是,
河南要深入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認真謀劃好高質量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高水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以全面推進河南鄉村振興為引領,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傾力打造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樣板。
01
“三農”是強國之基
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
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
事實上,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包括城市工業現代化,還包括農業農村現代化。“三農”是強國之基,鄉村振興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而且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基于當前農村區域是現代化水平“洼地”的客觀認識,因而,鄉村振興戰略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符合新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趨勢。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意味著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無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完成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
如何完成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不僅是二十大提出的政治任務,也是重要的經濟任務。因而,需要理清幾個客觀認識:第一,當前最大的發展空間在農村;第二,需要調動最廣大的農民群體的積極性,農民的能動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不竭動力源泉;第三,農業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所以,農村的空間腹地、農村人口紅利、農業的產業動力,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源源不斷的強勁內生動力。
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目標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要求。農業強國是中國實現長期穩定向好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美鄉村是鄉村建設由物質提升到精神富足的更高要求。
新目標、新要求,都需要持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習近平總書記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主題,深入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調研,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廣大農村農民的關心厚愛、對農村發展的深切關懷。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牢記領袖囑托,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廣大縣域經濟必須扛起擔當,把握好縣域發展新機遇。
02
打造 “農業強省”,
河南要持續加載兩大動力系統
河南是全國農業大省和農村人口規模大省,是農業經濟大省但不是農業經濟強省。而農業強省有兩個顯著標志:一是有穩定發展的國家糧倉基地,糧食總產量始終穩居國內首位,在世界糧食生產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二是農業產業化體系構建完整,主導產業集群形成,產業鏈完善,農業產業化體系基本能帶動城鄉融合及產城融合發展,有效促進城鄉產業要素通暢流動,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產業新格局新形態。
目前,河南農業資源豐富,在新型工業化戰略推動下,農業產業結構處在傳統與現代轉型升級的機遇風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正處在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數字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河南農村規模勞動力資源充足,形成農業人口紅利,這是發展河南現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
近年來,河南積極探索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發展轉變。2020年,河南省《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意見》出臺,提出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行動、高效種養業發展行動、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行動等十大行動,全力推動河南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化農業強省建設。
河南糧食總產已連續5年穩定在1300億斤,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強的小麥,不僅解決了自身1億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原糧及其制成品600億斤左右。
但是,面臨新時期高起點高標準的發展要求,河南農業農村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無論是農業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還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無論是城鄉融合發展,還是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等,都有諸多難題有待破解。
黨的二十大高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旗,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對河南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發展是個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河南的發展重大機遇就是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河南農業強省。
面臨國家戰略和發展機遇,河南如何順利實現農業由大到強的轉變,需要一個全方位的統籌兼顧,城鄉融合協調發展的頂層設計戰略和系統解決方案;如何促進河南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等多業并舉融合發展,需要立足河南農業發展區位和資源優勢,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根本遵循,以鄉村振興戰略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抓手,以構建農業現代產業體系為路徑,聚焦農業發展短板,著力推動糧食生產能力提升、農業機械裝備能力提升和食品工業產業化提升。
總之,實現河南農業強省需要不斷加載糧食生產方式現代化、食品工業產業化兩大動力系統,努力實現糧食生產強省和食品工業強省的新優勢。
動力一:抓好高標準基本農田及種業振興行動、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加速”轉變。
二十大報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對河南而言,全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0227萬畝,已打造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占比74%,總量占全國第二位。高標準農田是河南成功扛起全國糧食核心生產區的重要擔當。對糧食主產區縣域而言,高標準農田是確保主要糧食作物連年增長的根本保障。加快高標準農田的打造,是實現河南糧食增產提質的根本路徑。
二十大報告還提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河南正在打造種業強省。《河南省“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推進河南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轉變,在種業振興行動中走在全國前列。
目前,河南省已成立神農種業實驗室,在主要農作物領域建立多個“一流課題”;以長垣為核心打造“中原農谷”,致力于打造千億級種業和糧食產業集群。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近年來,河南農業機械產業發展迅猛,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農機裝備制造大省,也為提高河南農業機械化率提供了有力保障。10月26日,河南發布《河南省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方案(2022—2025年)》提出,要加快研制先進適用、高效低損、安全可靠的現代農機裝備,推進農機裝備產業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和集群化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撐。
總之,只有創新驅動和科技力量,加速推動打造高標準農田、種業振興及農業機械化,為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創造良好的硬件支撐,才能體現農業強省“現代化”。
動力二:抓好食品工業生產,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及農村建設發展。
長期以來,河南農業產業主要以糧食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導。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鄉鎮企業到如今的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傳統單一的糧食粗加工、食品工業一直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主要生產方式,形成了典型的農業資源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經濟形態。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傳統的農業產業尤其是糧食和農副產品加工業,面臨很多高耗能、低效率、低附加值等發展問題。其中,農業產業在農業資源的粗加工、深加工及精加工等領域做的不夠充分,商品價值、品牌價值和市場價值都沒有很好發揮出來。
食品加工業是河南工業化發展的重要領域。但橫向對比看,河南對主要糧食作物的在地化加工度、精深加工度等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這就制約著農業產業化價值和農民的增收致富。近年來,河南在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的基礎上,持續發力中藥材、山藥、花生、辣椒、紅薯、大蒜、果蔬等經濟農作物的種植及加工,速凍食品、預制菜、酸辣粉等食品工業新賽道的發展,帶動了一些縣域經濟的特色化發展。
《河南省“十四五”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綠色食品業強省的目標。《河南省綠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建設綠色食品業強省。
這些省級層面的戰略推動和政策發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河南大力發展食品工業,再造河南食品工業新優勢。實踐證明,只有夯實河南食品工業基礎,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實現河南鄉村振興戰略本土化特色化,才能實現河南農業現代化,這是很好的突破點。
03
實現河南農業農村現代化
扛起“鄉村振興”縣域擔當
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高度來看,打造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樣板,廣大縣域無疑是扛起鄉村振興擔當的實踐主體和責任主體。河南是縣域經濟大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支撐市域經濟和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盤”。“底盤”穩,則經濟大盤向好向穩。如何實現河南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農業強省,需要依托河南廣大縣域經濟體和廣大農民群體。
可見,河南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最能指望的就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因為,縣域經濟不僅承載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還承載著加快推進農業強省建設的重任。當下,河南需要切實扛起“鄉村振興”的縣域擔當。以縣域擔當推動鄉村振興,需要運用好三大助推器:
一是推動鄉村振興要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載體。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從目前來看,河南縣域經濟在承接產業轉移、優化經濟結構、推動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發展方式、速度、效果等對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級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深刻領會和把握商機,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支撐。
同時,必須置身于縣域經濟的大盤中謀劃鄉村振興,尤其是要切實以鄉鎮產業推動鄉鎮振興,以鄉鎮振興推動鄉村振興。黨中央提出要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體系。
省市主要是抓統籌、抓規劃、抓政策引領,落實實施主要是縣鄉村三級。一方面,鄉村振興要在縣域發展頂層設計引領下,統籌謀劃特色鄉鎮和美麗鄉村發展定位、主導產業選擇、用地布局、人居環境政治、生態保護、項目建設安排等。另一方面,實現鄉村振興要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當前,農村社會處于深刻變化和調整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多元矛盾、艱巨繁重的改革任務,更要通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發揚鄉村傳統文化優勢,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質增效。
二是實現鄉村振興要以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價值。
從實踐層面來看,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策略在于鄉村產業體系建設。產業發展是解決鄉村振興一切問題的關鍵。因此,推進鄉村振興需要以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價值。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引下,首先要考慮的是縣域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改造,從而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是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優質農業,產業鏈長,發展后勁足,增收能力強。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根本路徑,基于鄉村不同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各異的現代農業;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完善利益聯接機制,讓農民參與分享經濟收益,以市場化力量鏈接農戶與市場,拉動農業產業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鄉村產業品牌體系,以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賦能農業產業價值;同時還要配套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新業態。
三是堅持改革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新時代的使命擔當。新的發展階段,真正做到鄉村振興,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謀劃好鄉村振興新格局一盤大棋,做好一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文章。首先,地方政府要堅持土地、金融、人才等多領域改革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的思想,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清除阻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農業農村發展的各種障礙,激發縣域經濟和農業農村各類要素的潛能和各類主體活力,不斷為縣域經濟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注入新動力。
其次,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縣域擔當主要體現在縣域經濟新空間的打造和經濟新業態的構建。尤其是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新興數字化產業的對接融合發展,注重以改善營商環境為基礎,以主導產業鏈大項目招商為牽引,從根本上優化產業結構,以一二三產業鏈融合發展來整合有效資源,促進城鄉要素有效流動,從而激活特色鄉鎮和美麗鄉村建設。
(作者系王牌智庫首席專家董事長)
本文首發于河南日報頂端新聞中原策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