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智庫||盤點稅收改革熱點:國地稅合并啟幕,個稅法迎第七次大修
時間:2018-07-05來源:王牌智庫 作者:acebm 點擊:
次
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稅收的作用日益凸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31次提到“稅收”,其中今年的稅收改革和減稅舉措就有18項,包括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增值稅改革、企業所得稅改革等都在其列。
行至年中,國地稅稅收征管體制改革邁出重要一步,個稅法修正草案審議,充分體現了國家層面對通過稅收改革力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
一、國地稅合并啟幕——全國省級新稅務機構統一掛牌
2018年6月15日上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以及計劃單列市的國稅局、地稅局正式宣告合并,36個省級新稅務機構統一掛牌,標志著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邁出階段性關鍵一步。
要點梳理
1.稅務機構改革分為七個主要階段:統一思想保穩定、頂層設計定方案、動員部署鼓干勁、改好省局樹樣板、市縣推進全覆蓋、總結經驗找差距、優化完善再升級。
2.稅務系統機構改革將按照先掛牌再“三定”,先把省局改革做穩妥再扎實推進市局及縣局改革,先合并國稅地稅機構再劃轉社保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的順序推進。
3.此次省級新稅務局掛牌后,在7月底前,市、縣級稅務局將逐級分步完成集中辦公、新機構掛牌等改革事項。
4.國稅局、地稅局合并后,新稅務局的主要負責人仍由原來兩局的主要負責人出任,大多數實行“雙首長制”,新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由原來兩個單位的“一把手”共同擔任。一般情況下,由原省(區、市)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出任聯合黨委書記(同時兼副局長),由原地稅局黨組書記、局長任局長(同時兼聯合黨委副書記)。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比如,河北省和上海市稅務局的書記和局長均由原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擔任。而黑龍江、貴州、青海三地稅務局的黨委書記則由原省地稅局主要負責人出任。此外,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這5個計劃單列市稅務局的書記和局長都由原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一肩挑。
改革聲音
國地稅合并,惠及當下。兩個部門合并為一個部門,納稅人只需要面對一個窗口、一套標準、一個流程,這無疑會提升納稅效率,降低納稅人的納稅遵從成本,同時整合了征管資源、提升征管效率,總體使得資源配置更加有效,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國地稅合并,更加立足長遠,不僅著眼于化解當前征管服務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更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一個規范、高效、統一的稅收征管體系,其意義不僅在于稅收征管和籌集財政收入,更在于為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鋪路”,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
機構的合并,也只是開始。從合并到融合到發揮出合力,需要在既定改革方向指引下的一往無前和在“細枝末節”上的精細操作。期間還需要統籌協調,全面把握,做好過渡期的職責調整、管理方式對接,以及破解干部任命、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撥付、薪酬待遇等諸多現實難題。非稅收入和社保的轉入也同樣,需要協調處理好稅務部門與社保、基金和收費征管部門的有關事權、財權、人事權等利益關系調整。
改革紅利
一是更便利:解決辦稅“多頭跑”
國地稅合并后,不僅是解決了國稅、地稅兩頭跑,而且意味著統一稅收執法,企業可以聽到一個聲音、看到一個標準,辦理涉稅事項也會更有底氣、更加踏實、更節省成本。
截至目前,除專業辦稅服務廳外,全國9365個辦稅服務廳已實現了“一廳通辦”,12366納稅服務熱線已實現了“一鍵咨詢”,為逐步提升社會和納稅人獲得感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更保障:社保、繳費“有規范”
在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后,將非稅收入和社會保險費納入稅務部門征收管理,由于稅務部門能夠根據個稅情況了解和掌握繳費基數,那么過去那種依靠隱瞞和壓低社保繳費基數的做法就會失靈。這無疑將使非稅收入和社保收入在制度上更具規范性,在執行上更具剛性,稅務部門征管范圍的擴大,也會消除之前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強化一些非稅收入的征繳,這有利于建立可持續性的社保基金制度,為勞動者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二、個稅法迎第七次大修——力度空前的個稅改革
2018月6月19日,備受關注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19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這是個稅法自1980年出臺以來第七次大修,也將迎來一次根本性變革。
改革要點
1.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勞動性所得首次實行綜合征稅;
2.綜合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萬元);
3.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
4.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
5.首次增加反避稅條款,針對個人不按獨立交易原則轉讓財產、在境外避稅地避稅、實施不合理商業安排獲取不當稅收利益等避稅行為,賦予稅務機關按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的權力。
改革聲音
將綜合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每月5000元,是兼顧效率與公平的選擇。雖然對于某些大城市以及一些行業來說起征點的漲幅并不大,但在全國范圍看,考慮到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這樣的提高幅度是符合切實情況的。而且比確定這一“個稅門檻”更重要的是,這次個稅起征點調整釋放出一個信號,即個稅會根據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費水平的變化來確定,總體方向是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收入者比重,降低中等以下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同時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
教育、醫療支出以及住房貸款利息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項附加扣除,都直接關系到給民眾合理減負。這類抵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個稅“一刀切”的情況,考慮了個人負擔的差異性,讓個稅更加個性化和人性化。
改革紅利
一方面,起征點的上調及相關費用的扣除意味著降低稅務負擔,有助于提升家庭和個人購買力,提振中低群體可支配收入,利好大眾消費。隨著“個稅改革和精準扶貧”雙管齊下,大眾消費行業有望迎來新一輪利好。
另一方面,由于個稅占總體財政收入的比重較小,從總量上看,個稅改革對于財政收入和政府債務負擔的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