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克勤,男,漢族,1956年6月生,江蘇常州人,1976年10月入黨,1974年12月參加工作,黨校研究生學歷,經濟師、政工師。現任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郡縣治,天下安。自秦朝推行郡縣制以來,縣一直是國家管理體制的基本行政單元。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指出,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張網,縣就像這張網上的“紐結”。“紐結”松動,國家政局就會發生動蕩;“紐結”牢靠,國家政局就穩定。實踐證明,縣一級“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中央政令的貫徹落實、地方政策的制定執行、社會秩序的管理維護、群眾民生福祉的保障等等,都維系于良好的縣域治理。
縣域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根本上講需要從三重維度來理解。
一、誰來治理?
縣域治理首先涉及治理主體問題,即由誰來治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對于縣域治理而言,黨組織自然是領導核心。在此前提下,還要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
調研發現,當前黨在縣域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得到了有力保障和有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也非常明顯。但是,相比之下,公眾的作用尚未充分彰顯,在有些地方甚至非常欠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同政府仍用“管控”思維來對待縣域治理有關,政府大包大攬了許多本不應該插手干預的事情,不可避免地壓縮了公眾的參與空間;另一方面源于部分群眾缺乏應有的公共精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小我”心態較為明顯,公共責任較弱。
從這個角度講,當前在縣域治理過程中,亟需培育公共精神,激發公共參與。然而,公共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學習就能夠得到的,而是在公共生活的實踐活動中逐步習得。因此,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公眾從參與社區日常治理等小事入手,讓其體會到參與公共事務治理不僅是其權利,而且也是應盡的義務。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縣域治理中,縣委書記無疑是關鍵力量。實踐證明,縣委書記這個崗位很重要,級別不高但責任不小、壓力不輕。
對于縣委書記,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四口”干部:坐在火山口——有限的權力、無限的責任;懸在峭壁口——有限的能力、無限的壓力;處在輿論口——有限的精力、無限的期待;站在樓梯口——有限的平臺、無限的空間。
在縣域治理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縣委書記這支隊伍。這需要抓住兩大核心問題:其一,用政治家的標準作衡量,提升縣委書記推動縣域治理的綜合素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一線總指揮”的要求,用政治家的標準來培養這支基層治理的核心團隊。比如,把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主線,引導縣委書記堅守政治忠誠,把牢政治方向,強化“四個意識”,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為黨和人民守好基層陣地。其二,構建權責匹配的運行機制,為縣委書記善作善成提供要素支持。比如,明確縣委書記權力清單,劃清縣委書記權力和責任邊界,使其施政有據、擔責有節。
二、治理什么?
治理,就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持續的過程。沖突的化解和利益的協調,最終帶來的必定是良好的社會秩序,這已被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也就是說,治理的最終目標在于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在現代社會,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和社會轉型的現實要求,尤其是不斷增強的流動性,使得“秩序”顯得更為珍貴。
縣一級處于承上啟下的樞紐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抓好秩序建構理所當然地成為縣域治理的基本目標。經驗表明,秩序對于縣域治理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GDP對于縣域發展的影響。只有構筑在良好秩序的基礎之上,才能談一個縣的發展,否則就是空中樓閣,失去根基。良好的社會秩序來自哪里?它維系于多重因素,但至少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突出矛盾化解等因素直接相關。
雖然不能說有了經濟增長就有了一切,但是它對于整個縣域發展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因此,在構建良好縣域秩序時,不能忽略經濟發展。縣域工作千頭萬緒,但發展始終是第一要務,也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特別是在區域發展競爭激烈并呈現出“既比綜合實力、整體水平,又比標志性、引領性亮點”等特征的情況下,須當卯足勁、狠抓發展。
群眾對縣域治理成效的最直觀感受,就是看病、上學、養老、住房等現實問題能不能得到妥善解決。這些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如果能得到行之有效的解決,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群眾的焦慮、減少矛盾糾紛、構建良好秩序。從這個角度上,做好公共服務、解決民生熱點難點問題、編織社會保障網絡、實施脫貧攻堅等等都屬于縣域治理的范疇。
矛盾化解,對縣域秩序構建發揮直接影響。信訪維穩、矛盾糾紛調處牽扯了基層干部的大量精力,并讓其深受困擾。理性的矛盾調處首先需要排除“剛性穩定”的錯誤思維。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穩定都不是剛性的,而是處于動態平衡中的穩定,不能片面地以某個時間段的突發性事件或上訪數量來判斷這個縣域的穩定狀況。在此基礎上,應站在現代國家治理的高度來對矛盾糾紛調處作出頂層設計、創新體制、完善機制。
三、怎么治理?
縣域治理的最大特點是既“接天線”又“接地氣”。對上,要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對下,要領導鄉鎮社區,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從這個意義上講,做好縣域治理殊為不易,需要從多個方面努力。
1、提振干部精氣神
“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是千古以來的樸素道理。縣域治理不僅要依靠縣委一班人干,還要靠激發全縣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一起干。但是,調研發現,新形勢下干部的動力和熱情客觀上有所減弱,為官不為的現象有所顯現。怎樣提振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讓更多的干部擼起袖子加油干,讓實干者得實惠,是當前縣域治理中的一道新課題。這就需要通過依靠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容錯機制來激發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為縣域治理提供最為基礎的動力支持。
2、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政治生態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反映。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縣域雖小但五臟俱全,最能集中反映一個地區的政治生態,其治理績效也最容易受政治生態的影響。良好的政治生態從哪里來?首先來自法治的強有力支撐。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把法治貫穿于縣域治理的全過程、全領域,特別是要用法治根治“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信訪亂象。其次來自公正透明的選人用人風尚。選人用人是最容易影響政治生態的因素,特別是在縣域這種“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半熟人社會”。選好了一個干部,會帶動一大片,反之則會挫傷一大批干部的積極性。因此,要嚴格按照“好干部”標準,把務實肯干、勇于擔當、忠誠為民的干部選拔到合適的崗位上來,以此促進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為縣域治理奠定堅實基礎。
3、創新體制機制
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對縣域治理發揮深層次的作用。當前,對縣域治理產生突出影響的是壓力型政府體制。在此體制下,基層政府始終要背負著上級政府施加的各種沉重壓力,很多工作都延續著自上而下的行政慣性而展開。縣域治理就是如此。但實際上,縣域治理不僅要完成上級政府布置的各種任務,保障上級政策在基層的有效落實,還要結合本地實際開展自主探索。這就意味著要革新自上而下的壓力型體制,建構協同合作治理體制,引導各級政府、政府與群眾等治理主體按照協同合作思維變管控為服務,合力投入到縣域治理中去。
王牌智庫觀點:出思路,用干部,抓大事——縣委書記的責任與擔當
在一個地方的發展過程中,一把手的首要性至關重要。國家對縣域治理的重視程度決定著中央、省市等層面對縣委書記群體的關注與期待。縣委書記的綜合素質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為百姓的利益負責,為腳下的土地負責”才能深刻體現縣委書記的責任與擔當。
王牌智庫認為,在經濟發展邁入新常態及社會矛盾進入多發期的新階段,縣委書記的執政能力、領導能力正經受嚴峻考驗。“出思路,用干部,抓大事”應成為縣委書記縣域治理的清晰思路和路徑選擇。
縣委書記作為縣域發展的開路人,必須靠清晰、科學的思路引領并統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工作,并重點牽頭做好縣域治理的重大工作、解決好影響縣域發展的核心難題;縣委書記作為黨政領導班子的帶頭人,要善于發掘并激發廣大干部的自覺性及積極性,構建良好的政治生態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