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智庫國策研究||全國人大、政協常委會同步聚焦脫貧攻堅的深意
時間:2017-09-06來源:王牌智庫 作者:王牌智庫 點擊:
次
8月底,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上審議了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關于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報告,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22次會議也圍繞“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和全國政協常委會議“不謀而合”關注脫貧攻堅,看似巧合,實則必然。精準扶貧行至今日,無論是已取得的成績還是依然存在的困難,都激勵全國人民繼續奮進,堅決消除貧困。
成 績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深入人心,四梁八柱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良好態勢已經形成。”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 劉永富
2013年至2016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4335萬人,年均減少1391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至4.5%,年均下降1.4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實際增長10.7%。
這些沉甸甸的數字,創下我國扶貧史上的最好成績,也使中國的減貧事業繼續在全球保持領先。這一切的背后正是頂層決策的智慧勇氣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困 難
距離黨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只有千余天,平均每月脫貧要達到近100萬人,平均每分鐘脫貧約20人。
然而,至今仍有4335萬貧困人口徘徊在絕對貧困線下,他們的脫貧難度大、成本高、見效慢,成為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
貧困程度深
全國人大農委和民委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2016年民族八省區貧困人口為1411萬,占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32.55%,貧困發生率9.34%,高于全國4.84個百分點,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
從全國看,貧困人口規模在300萬人以上的省份還有6個,貧困發生率超過20%的縣和貧困村分別有100多個和近3萬個,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比例從2015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問題越發突出。
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低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徐紹史指出,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效益和可持續性有待提高。財政資金被視為“唐僧肉”、變相“大水漫灌”、用于收益性資產投入偏少等問題依然存在。地方資金投放重硬件、重當下,輕軟件、輕長遠,這樣的問題也應引起重視。
形式主義問題嚴重
劉永富剖析了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傾向性問題:
有的政策措施表面看幫扶到戶到人,實質上不顧貧困戶真實需求,是縮小版的“大水漫灌”;有的幫扶措施盲目跟風,貧困戶受益不大;有的地方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措施跟不上,搬遷戶存在無業可就、回遷生產等問題;有的地方算賬脫貧、突擊脫貧,脫貧基礎脆弱,存在返貧風險。
脫貧攻堅中的形式主義問題,劉永富對此也有深刻認識:有的不從實際出發盲目發展產業,有的集中資源“壘大戶”“堆盆景”,有的層層加碼患了“急躁癥”,有的制作展板表冊只為應付檢查,有的駐村干部存在“掛名”“走讀”現象。
建言獻策
脫貧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展望未來,如何以更大的決心、更精確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克服重重挑戰,取得最終的勝利?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審議意見和全國政協常委的建議發言越來越精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村和因病致貧貧困戶的支持力度,堅決攻下“堅中之堅”;堅持求真務實,力戒形式主義,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報數和檢查評估,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堅持從嚴考核,倒逼真抓實干,嚴防弄虛作假,確保堅決打贏反貧困斗爭的偉大決戰。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龍莊偉:不僅僅要達成到2020年的近期目標,從現在就要開始謀劃長遠脫貧。現在農村和城市的低保戶、孤寡老人、病殘人員也應作為貧困戶進行單獨統計,因為他們一旦失去保障會重新返貧,要對這部分人群的穩定脫貧進行謀劃。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王明雯(來自貧困地區四川省涼山州):根據入戶調研建議,教育扶智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只有通過教育提高貧困人口素質,改變下一代的觀念,才能實現從“輸血”到“造血”功能的轉變。
全國政協常委朱之鑫:雖然目前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已經形成,無論從力量投入還是脫貧時效看,社會扶貧的力度都明顯加大,但還需要在參與程度、扶貧方式、資源統籌、信息對接等方面,進一步發揮社會扶貧的潛力和優勢。
全國政協常委黃康生:對于深度貧困地區可考慮出臺特惠性的政策措施,同時設立地區脫貧攻堅投資基金,重點用于貧困區域內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對列入規劃的道路、飲水等建設資金,由中央財政全額補助。
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的《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農村脫貧三大目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從目前情況看,減少貧困人口已明顯見效,這為貧困縣摘帽打下重要基礎。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縣的分布相對集中連片,大多生存環境惡劣、致貧原因復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大。如果只注重對人、戶、村的脫貧,忽視對區域性整體貧困中突出問題的解決,不僅脫貧難度大、代價高,且成效難以鞏固。對此,建議:
切實把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納入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脫貧難更難在整個區域的發展滯后。加快這類地區發展,不是要短期趕上發達地區,而是要使當地加快形成能夠確保貧困農民如期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條件。盡快解決好這類地區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基本醫療保障等問題。
加強對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發展的規劃引領。這類地區當前發展不在求快求全,而要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行缺什么就補什么的原則。市場能辦的事由市場去辦,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以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在國家層面加強對這些地區發展規劃的引領。
加快創新和完善片區發展的工作機制。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既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也涉及地方與地方的關系,必須創新和完善工作機制。提高片區聯系協調機制層級和規格,進一步壓實省級責任,完善有關部門與地方政府、片區內各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對工作進展的監督檢查。
加強對邊境地區脫貧攻堅的力度。建議將邊民扶持列為中央事權并設定最低補助標準,把一線危舊房全部納入農村危房改造支持范圍,提高邊境貧困村公路建設和補助標準,加快改善一線邊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以凝聚人心,增強其戍邊守疆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產業扶貧力拔窮根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客觀存在反映貧困的產生歸根到底是區域經濟發展不足。因此,對于區域性整體貧困地區不能僅僅依賴于對一戶、一村的具體扶貧措施的“單點突破”,要要注重對全域經濟發展的“整體謀劃”。
王牌智庫認為,精準扶貧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深度貧困地區要想真正完成脫貧任務,要認真落實“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的要求——立足市場發展趨勢,謀劃產業布局。重點發展貧困人口能夠受益的產業,如發展特色農業、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服務業等,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通過產業扶貧力拔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