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省政府網上政務公開成績單出爐
來源:河南日報
8月22日,《2017年河南省縣、市級政府網上政務公開評估報告》公布。鄭州市、柘城縣分列市、縣第一位。
政務公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8年起,我省各級政府開展政務公開工作已經整10年。通過對縣、市級政府門戶網站的政務公開綜合質量進行量化評估,2017年,我省106個縣(市)政府門戶網站政務公開的平均得分為63.3分,首次突破及格線。其中,得分前三名的縣(市)依次是柘城縣、鞏義市、沁陽市。全省18個省轄市政府門戶網站政務公開平均得分為80.2分,得分前三名的是鄭州市、許昌市、南陽市。
報告指出,要將推進政務公開和轉變地方政府的工作作風、強化地方政府的服務功能、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優化地方治理體系融合起來。要加強全省各級政府網上政務公開的標準化建設,推進各級政府網上政務公開的深入發展,以政務公開推進政務數據融合。同時,在“互聯網+”的新時代背景下,積極嘗試政務“微公開”。
二、少見!國家級會議上為何部署一個縣級新機構?
來源:決策雜志、央視新聞、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微信公眾號“國家廣電智庫”、澎湃新聞等
8月21日至22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決策雜志發現,會議提到一個特別的機構——縣級融媒體中心,這是這個新機構的名稱首次在國家級會議上的亮相。
關于縣級融媒體中心,決策雜志注意到,官方此前已有部署。
7月5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微信公號“國家廣電智庫”發布消息:最近,中央對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進行了部署,這是新階段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也意味著推進媒體融合工作重點從省以上媒體延伸到基層媒體、從主干媒體拓展到支系媒體,支系媒體的改革將促進國家媒體體系的全盤激活。
文章指出,在這場改革中,縣級廣播電視臺是主體。多年來,經濟社會和媒體發展深刻變革,縣級臺發展遇到新問題,許多臺的運行陷入困境。縣級臺呼喚新一輪改革,轉型發展正在醞釀。現在,這個機遇之窗已經打開,關鍵在于抓落實!
文章還指出,實際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正在試點,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試點中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將縣廣播電視臺、縣黨委政府開辦的網站、內部報刊、客戶端、微信微博等所有縣域公共媒體資源整合起來、融合發展。在資源整合與融合發展的雙重改革中,縣級臺需要找準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這一改革,“國家廣電智庫”7月5日的文章還談到了幾個要點。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要點:
縣級媒體的主業是宣傳,宣傳只能加強,做好主業才能實現發展;
傳統的廣電媒體改革路子已走不通了,縣級臺發展的目標就是融媒體,而不僅僅是頻率頻道;
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縣級臺應積極發揮作用,做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主陣地、排頭兵和主導者。在信息視頻化的時代,在縣級臺基礎上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是科學選擇。
文章表示,緊緊圍繞夯實黨在基層的宣傳思想文化陣地這一核心任務開展工作,這是縣級臺的政治任務。
在整體謀劃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同時,要重點在兩個方面突破:
一是選任一個想干事善干事能干成事懂專業的臺長;
二是在用人上務必打破身份限制,以工作績效為統一考核標準,強化正向激勵,打通編外人才成長通道,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進來。
三、人民觀察: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不斷拓展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改革開放后扶貧開發的探索與實踐基礎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就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闡明了新時代我國扶貧開發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內涵。
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經驗做法,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
堅持改革創新。
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
堅持可持續投入。
堅持開發式扶貧。
堅持協同推進。
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指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之舉。
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攻克深度貧困堡壘難度更大。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還不同程度存在。
脫貧內生動力有待增強。
努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面對脫貧攻堅決勝期的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以更有力的行動、更扎實的工作,確保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斷拓展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
進一步強化政治責任。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是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項極其重大、極為嚴肅的政治任務。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持續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扶貧開發重在持續激發、培育和形成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要樹立脫貧光榮導向,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營造良好氛圍。
四、保持“眼睛向下”的情懷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毛澤東同志作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重要論斷,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
正如他在《農村調查》一書的序言所說,“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
眼睛向下,是共產黨人密切聯系群眾的正確態度和有效方法。如果嘴上口號喊得震天響,滿腦子打的卻都是自己升官發財、出名上位的“小算盤”,那么就算眼睛向下,也只會“目中無人”。對于共產黨人而言,眼睛向下的本質就是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把群眾的煩心事、頭痛事作為基層工作的重點。只有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經常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把群眾看作自己的家人、親人,才能抓住工作中的要害,才算是真正做到眼睛向下、腳步向下。
眼睛向下,要有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窩在辦公室里看材料、坐在會議室里聽匯報,就算調研也習慣于走安排好的“經典路線”……這樣的形式主義作風無法幫助我們發現真問題。彭真同志曾用“八面樹敵”形容問題意識對于決策的重要性。領導干部只有多從反面入手發現問題,特別是重視聽取和研究各種不同看法,才能篩選出最真實、最有效的信息;只有養成“多走一步”“多問一句”“多想一層”的習慣,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聽到最真實的訴求。
“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澤東同志的告誡,今天讀來依然發人深省。保持“眼睛向下”的情懷,堅持“眼睛向下”的方法,我們才能時刻擦亮初心,從群眾中汲取無窮的智慧與力量。
官場微小說:《命名》
縣報記者鄒大明跟著縣婦聯領導下鄉,去葫蘆鎮檢查工作。參觀完鎮上的幾個點,他們來到距離鎮區不遠的一片楊樹林。
楊樹林在一條河邊,樹木大小不一,粗的直徑有十公分,細的不過三四公分,還有幾十棵明顯是剛栽植不久。能在河灘上造起這片樹林,即便不算奇跡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葫蘆鎮婦聯負責人豪情滿懷地介紹道:“這片林子是我們組織小河附近村組十幾名婦女堅持多年栽植而成的,所以我們叫它‘婦女林’。”
縣婦聯的領導們聽后都很振奮,紛紛掏出手機與“婦女林”合影留念,并對葫蘆鎮婦聯工作給予高度評價。鄒大明卻一句沒聽進去,腦海中回放著半個月前自己隨團縣委領導到葫蘆鎮檢查團委工作時的情景。那天,也是在這片樹林跟前,葫蘆鎮團委負責人慷慨激昂地介紹說,“這片林子是我們組織小河附近村組十幾名團員近幾年栽的,鄉親們都親切地叫它‘青年林’。”
雖然心存疑問,但自己畢竟不是檢查組成員,跟著來只負責采訪寫新聞,鄒大明也不好說什么。沒想到事有湊巧,僅僅過了一周,部門主任又安排他跟隨縣武裝部領導到葫蘆鎮檢查工作。葫蘆鎮武裝部負責人領著檢查組來到那片楊樹林前,這片樹林又有了新名字——民兵林。
那片林子到底叫什么,當地人是個什么說法?鄒大明越來越好奇。中午,一行人在鎮政府食堂吃完工作餐。檢查組領導都要午休,鄒大明一個人出來去了那片樹林,正好遇到三位老人在挖樹坑,新坑旁邊放著一捆楊樹苗和兩只空水桶。
鄒大明心道運氣不錯,趕緊走到老人跟前打招呼:“大爺,栽樹呢。”“是啊。”老人們齊聲說。鄒大明接著問:“這些樹都是你們栽的嗎?”一位老人自豪地看了鄒大明一眼,“可不是嘛。我們村離這河太近,為了抗洪防水,幾把老骨頭一有工夫就來栽樹,五六年光景,總算長成一片林子了。”
可算找到真正的造林人,鄒大明有些激動地揮著手說:“什么婦女林、青年林、民兵林,這分明是九九重陽林!”
老人一臉迷茫:“你叫它啥林?不就是一片擋水的樹林嘛,還要取名字?”
(來源:《檢察日報》,作者: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