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九屆中央首輪巡視的N個“第一次”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目前,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已進入反饋階段。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巡視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發展,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進行新探索。新時代巡視利劍越擦越亮,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十九屆中央首輪巡視的7個“第一次”,一起來看看吧。
1.第一次把“兩個維護”作為新時代巡視工作根本政治任務
2.第一次按照“六個圍繞、一個加強”開展監督檢查
3.第一次集中對上一屆巡視整改情況開展監督檢查
4.第一次將副省級城市四套班子主要負責人納入中央巡視范圍
5.第一次將常規巡視時長增加到三個月
6.第一次實現所有巡視反饋會議均有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或成員出席
7.第一次明確提出由紀檢機關和組織部門加強整改落實日常監督
二、地方新舉措:泰州設置“駿馬獎”
來源:群眾雜志
近期,泰州設置“駿馬獎”,獎勵改革勇爭先、推動發展走在前、狠抓落實行動快的單位和個人。據了解,2016年,泰州設置“蝸牛獎”,劍指推進重點項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職能不到位、解決群眾關切不及時的責任人。
這是泰州市委最新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激勵干部擔當作為“1+3”文件中提出的新政策新舉措,令人為之一振。
其中規定,樹立“四選四不選”的用人導向;對考核排名滯后、任務完成不力的亮黃牌,由事及人、由人到事,形成干事為榮、避事為恥的鮮明導向;對深化改革勇爭先、推動發展走在前、狠抓落實行動快的單位和個人頒發“駿馬獎”。
泰州市委公開亮出“四選四不選”用人標尺,即:
大力選用敢抓敢管、敢于負責的干部,
大力選用勇挑重擔、勇于擔當的干部,
大力選用專業專注、善于作為的干部,
大力選用爭先領先、實績突出的干部;
堅決不選信念不牢、品行不端的干部,
堅決不選因循守舊、得過且過的干部,
堅決不選脫離群眾、作風漂浮的干部,
堅決不選為政不廉、不守規矩的干部。
三、一位貧困縣掛職副縣長:我來捅捅精準識別的窗戶紙
來源:官場筆記
潘祝華是一位掛職副縣長,他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到國家級貧困縣陜西略陽縣掛職副縣長,這位從北京來的“京官”非常的接地氣,到基層來沒有高高在上,而是深入一線了解實情。他最近對精準扶貧來了個深度觀察:
3015元能當貧困戶,3025元就不能當?
貧窮本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卻非得用數學的方法整出個絕對的劃分
精準識別只是一個環節,我們不能只要識別率而不計行政成本,把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花在精準識別這一個環節上。更何況,局部最優絕不可能使全局最優,因為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
精準扶貧在具體操作上,我覺得應該把握“三輕三重”,即:輕識別、重摸底,輕考核、重發展,輕政績、重實際。
輕表冊、重應用,就是不要過分看重填表造冊的過程,而是要將摸底建檔并有效應用作為著力點。
輕考核,重發展,就是秉持“授權=信任+支持”的工作理念,明察暗訪的考核少一點,基于信息化的自動督促和提醒多一些。
輕政績、重實際。
四、上級“怕擔責”,基層干部“壓力山大”,工作究竟該怎么做?
來源:半月談
壓力層層傳導是貫徹落實各項工作部署的重要方式,不僅壓實了責任,也激發了基層干部干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實現了壓力向動力的轉化。然而,一些地方在推進工作過程中,也出現了“壓力層層傳導”異化為“壓力層層加碼”的現象,讓處于政策執行末端的基層干部感覺“壓力山大”。
上級壓下級,級級加碼
“一個計劃一年多建成投產的項目,到我們執行時,已經壓縮成要半年建成投產。”西部地區某開發區管委會的一位干部告訴記者,有的重點項目在落地時,一級一個時間期限,層層提速。
現在“邊建邊補”已經成了一些重點項目的“標配”。
還有一些基層干部反映,上級部門熱衷于簽訂“責任狀”,將責任下移,基層干部感到不堪重負。記者在基層調研時了解到,一些地方“履責”成了“層層卸責,層層不負責”。于是,有的地方就用“形式主義”對付上級的“官僚主義”。
“層層加壓”折射出“怕擔責”心態
不考慮實際情況,一味向基層不斷加碼壓力,實質上折射出上級政府部門“怕出事”“怕擔責”的心態。
有些部門在制定政策或者考核標準時沒有細化執行標準,導致下級執行部門有過大“自由發揮”的空間和余地。為了確保工作萬無一失,地方往往提高完成標準的門檻,加大考核的力度。
“就拿扶貧資料來說,省里有一套模板,市里有一套,縣里也有一套,而且一套比一套復雜。”某鄉鎮干部告訴記者,省里制定的標準有些地方較為模糊,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材料,到了縣一級層面就都要求配齊,因此縣一級要求的材料項目比省一級多出了10余項,導致他們經常白天走訪貧困戶,晚上還要加班加點整理材料。
壓力要傳導,基層也要“松綁”
“壓力傳導、壓實責任沒有錯,能夠讓干部有緊迫感,但要科學合理劃分任務指標,不能一味到基層‘念緊箍咒’。”許多干部表示,單純通過壓力層層加碼的方式推進工作,會導致工作的完成質量大打折扣,甚至不得不敷衍完成各項指標。
“層層加碼”的行政思維也帶來了執紀監督過程中更為苛刻的考核指標,讓基層干部在應付檢查和督導中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影響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基層干部呼吁,上級部門在制定政策和考核時,應當考慮減少不必要的督查,讓基層干部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工作中,激活基層工作活力,真正讓壓力傳導落到實處。
五、人民日報、新華社:讓基層工作人員享有應有的尊重和待遇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原題《"墩墩苗"也需陽光照拂》
在一次干部工作座談會上,來自基層的幾位同志坦誠道出心聲:“基層工作壓力大,待遇低,不受人待見”“同城里比,基層生活條件是差不少”“在基層苦點、累點倒也沒什么,最怕的還是沒有多少發展機會和希望”……
基層就像磨刀石,讓人從思想到行動都經受磨礪;基層又如同練兵場,培養人的才能、錘煉人的意志。
從個體完整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扎根基層、砥礪奮進的經歷,堪稱一生的寶貴財富。因此,引導年輕人多到基層“墩墩苗”、激勵各類人才去基層建功立業,不僅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位大學教授回憶,上世紀80年代,農業院校畢業生愿到基層工作的大有人在。當時,大學生到鄉鎮農技站工作,工資上浮一級,下村還有補助,收入比待在城里高;在遇到提拔任用或晉升職稱機會時,基層工作經歷也有優勢。
今天,有的地方在制定政策時已經注重向基層傾斜,但客觀上還存在吸引力不強、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正如有人感慨,“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還是要以一些好政策惠及基層,讓基層灑滿陽光,充滿希望”。
想要從根本上消除人們到基層發展的顧慮,唯有倡導基層工作光榮的理念、提升基層工作人員的社會地位,使這一群體享有應有的尊重和待遇。
讓基層灑滿陽光,需要從頂層設計著手、向實處細處發力,全方位提升基層的吸引力、保障力、創新力。建立健全“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大家就能有干頭、有盼頭、有奔頭。
此外,還應推動優質資源向基層配置,強化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層的工作生活環境。不棄微末、久久為功,不斷投入“真金白銀”,基層的面貌才能一天天發生改變。
陽光灑滿大地,桃李自會芬芳。多些關愛、多措并舉、強化落實,基層一定會充滿活力與希望,成為更多人心目中向往的熱土。
官場正能量:精致的“自我設計”要不得
人生在世,會當有業。應當講,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個人的價值實現不可或缺。但是,黨員領導干部決不該有精致利己的“自我設計”“自我包裝”。現實中,有個別人盤算過細,斤斤計較,挑肥揀瘦,規劃一條條“升遷路線”,隨后“按圖索驥”、鉆營上位,向組織伸手要職務、比待遇。更有甚者,整日里挖空心思拉關系、跑門路、打招呼,背著組織“另辟蹊徑”,琢磨“封疆開府”的捷徑,搞些團團伙伙的山頭,最終踏上了不歸路。“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令人嘆息,更令人警醒。
干部都是有組織的人。組織人事工作非常嚴肅,講求在民主集中制基礎上“因事擇人”、選賢用能,而不能“因人設崗”。若個人能“設計”清楚自己的“升遷路線圖”,還要組織做什么?老一輩“西遷人”講過,“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里,鄧小平復出前對征求意見的葉劍英說,“還是那句話,聽中央的安排吧”。思想上認同組織、政治上依靠組織、工作上服從組織、感情上信賴組織,一生交給黨安排,正是領導干部對自身最優、最美的職業設計。
說到底,陷入“自我設計”的窠臼難以自拔,就是沒有擺正個人和組織的關系,是一種打著成長進步旗號的個人主義。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不能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毛澤東同志強調:“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同樣告誡,“黨員就不應該有個人地位、個人名譽、個人英雄主義……否則,就會……在黨內進行投機”。強化黨的意識和組織觀念,講政治、守規矩、聽招呼,在組織需要與個人訴求不一致時,堅決服從組織需要,這是檢驗黨性堅強與否的關鍵。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有領導同志在黨課上勸導年輕干部正確對待組織安排,沒有必要把丁點的“委屈”說得天大,換一種心境自然海闊天空。當年陳云同志提出過著名的“臺階論”,說的是干部使用要逐級提拔,每一級臺階踩實、踩穩,才能走得更好、更遠。年輕干部的成長,一靠組織培養,二靠自身努力。要懂得,素質培養、知事識人、選拔任用、從嚴管理、正向激勵等組織安排比“個人設計”高明千百倍,所謂的“挫折”很多時候恰是有意為之的磨礪。所以說,年輕干部最好的成長方式是奮斗,是始終相信組織,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正確對待進退留轉,到艱苦的基層一線練本領、建功業。
《左傳》記載叔孫豹論不朽,認為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不朽,而“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對宦海沉浮、名韁利鎖,頭腦清醒的封建士大夫尚能超脫。今天,爭當新時代的好干部,尤須樹立為民務實、干事創業的名利觀,第一條便是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靠實干開拓進取,憑業績追求進步。少一些自以為是、自行其是的“自我設計”,多一些實干苦干的“自我磨礪”、省身慎獨的“自我敲打”,把“忠誠、干凈、擔當”作為成長的標尺與刻度,我們定能揚棄“小我”,迎來更為開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