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辦印發《關于黨的基層組織任期的意見》
根據新華社消息,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黨的基層組織任期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一、黨的基層委員會每屆任期一般為5年,黨的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每屆任期一般為3年,其中,村和社區黨的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每屆任期為5年。
本意見印發前已換屆的黨的基層組織,原則上從本屆任期屆滿后,開始執行上述規定。
二、黨的基層組織應嚴格執行任期制度,任期屆滿按期進行換屆選舉。如需延期或提前進行換屆選舉,應報上級黨的委員會批準,延長或提前期限一般不超過1年。
三、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黨委(黨組)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確保黨的基層組織任期調整統一規范、平穩銜接。根據黨組織隸屬關系和干部管理權限,上級黨組織要切實負起責任,認真做好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調整配備等相關換屆準備工作,及時提醒督促按期換屆。
四、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黨的基層組織任期,由中央軍委規定。
五、本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其他有關黨的基層組織任期的規定,凡與本意見不一致的,按照本意見執行。
二、海南省長眼中政府執行力的十大毛病,精準到位!
來源:根據《光明日報》編輯整理
7月11日召開的海南七屆省政府第二次會議上,海南省省長沈曉明直面問題,列舉了海南各級政府執行力不強的十大現象,并找出“病根”,開出藥方,以十四招提高政府執行力。
省長眼中執行力不強的十個方面:
走馬觀花、蜻蜓點水;
文山會海,不求實效;
急功近利、表面文章;
有頭無尾、虎頭蛇尾;
推諉扯皮、不敢擔責;
畏首畏尾、不敢碰硬;
消極搪塞、冷漠怠慢;
工作疲沓、效率低下;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暗箱操作、吃拿卡要。
找準病根開藥方
沈曉明認為這十個毛病的病根有四個方面:
政治敏銳性不強,大局意識不夠。
制度不夠完善。
學習提升不夠。
工作作風不實。
就如何提高政府執行力,海南省人民政府制訂了十四條措施。包括不折不扣落實上級決策部署,高質量決策,落細落實責任主體,完善溝通協調機制,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嚴格依法履行職能,提高會議實效,精簡發文,加強督查、改進檢查考核方式,深化政務公開,把執行力效果作為獎懲依據,強化政府秘書長、副秘書長工作職能,發揮班子核心作用等。
沈曉明還表示,將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鼓勵干部敢闖、敢試,寬容干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對確由非主觀因素造成的執行不到位,免除所需承擔的責任。
三、干部有了“試錯權”就能“錯”嗎?
來源:求是網
作者單位:成都市金牛區發展和改革局
中共中央辦公廳近期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干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近年來,全國許多地方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給予干部“試錯權”。
干部“試錯權”的推行,為干部安心工作、踏實干事吃了“定心丸”,為干部大膽改革、勇于擔當加了“護身符”,為干部輕裝上陣,邁開步子、甩開膀子干事創業卸下了思想包袱。但是,應該看到,干部“試錯權”中的“錯”,并非無原則、無條件、隨意性的“錯”,“錯”字當中包含著要義,需要正確理解和對待,從而恰到好處地運用“試錯權”,使“試錯權”的正面效應充分有效發揮。
“錯”有底線
給予干部“試錯權”,根本目的是鼓勵和支持干部大膽改革創新、勇于探索實踐、敢于擔當負責,容其有為公之失、敢干之誤,而沒有徇私枉法、貪贓枉法是容錯免責的基本前提。因此,干部的“試錯權”,絕非是違法違紀行為的“保護傘”,更不是搞紀律“松綁”。廣大干部不能借改革創新之名徇私舞弊、假公濟私、公器私用,也不能打著改革旗號亂作為,不顧客觀實際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不經集體決策程序、個人擅權專斷、濫用公共權力。對此造成的錯誤、產生的后果,都不屬于容錯免責之列,而是必須嚴肅追責。
“錯”有所控
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巨,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中既要大膽探索、勇于開拓,也要穩妥審慎、三思而后行,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給予干部“試錯權”,并不是什么錯都可以試,不顧后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錯”有所控。有的地方實行容錯免責事前備案,對于備案的項目,干部可以大膽去做。職能部門實時跟進督查,使重大工作處于可監測控制的狀態。容錯免責先備案,卸下包袱防風險,使干部開展工作更有底氣,更有干勁。
“錯”需改正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謂錯誤,簡單講,就是給事業帶來損失和負面影響的事情,屬于“壞”的范疇。給予干部“試錯權”,對其工作中的錯誤免責,并不是說可以不改正錯誤,而是說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根據錯誤的性質和程度,選擇更有利的方式糾正錯誤,為取得更大成功做準備。事實上,如果對已經發生的錯誤由之任之、不予改正,那么可能會產生更大更多的錯誤,給事業帶來更大的損害。
四、嚴管村級財務,“明算賬”莫變“明面賬”!
原創:孫清清 牛少杰 來源:半月談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明確村監委會的職責是,對村務、財務管理等情況進行監督,受理和收集村民有關意見建議。
隨著“村財鄉管”,村監委會成立,村級財務監管機制日益健全。與此同時,一些村難以入賬的項目開始通過各種手法“穿衣戴帽”、弄虛作假,須引起警惕。
不合規費用“改名換姓”
記者發現,“村財鄉管”前,各種不當開銷是“明算賬”,并不避諱放到賬本里讓人看到;“村財鄉管”后,卻變為“明面賬”,各種不當開銷戴上各種“帽子”,偽裝起來。
蒲山鎮財政所“三資”中心提供的會計資料顯示,2011年至2013年,蒲山新街社區每年以“誤工補貼”“獎金”“管理費”等名義,在正規“村組干部工資”之外,給社區黨支部書記、會計、監委會主任等干部發錢,共計10萬元左右。
無獨有偶。近年河南省臨潁縣審計局在審計該縣一個村的財務收支時,發現該村黨支部書記、村會計、村監委會主任等人串通虛列支出,以“防火機械費”“清潔家園人工費”名義,變通報銷以前可以堂而皇之入賬的招待費。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隨著村級財務管理趨嚴,大部分村干部對村級財務中哪些可以開支、哪些不能開支有了明確認識,有些村干部就開始搞變通、做假賬,給不合規費用“改名換姓”,使其“變身”合規項目支出,逃避監管。
虛列支出、重復列支、虛報冒領,不合規支出由明轉暗,“變身”明面上的合規賬目……村級財務造假的手法五花八門。
為何監督失靈?
目前,我國基本構建了較完善的村級財務管理和集體資產監督體系,外部有鄉鎮財政所管“收支”,農經站管“審計”,另有村監委會負責內部監督。但在具體實踐中,部分農村的財務存在內部監管失靈,外部監管乏力的問題。
以蒲山新街社區為例,蒲山鎮多年前已撤銷農經站,收歸南陽市臥龍區農業局?;鶎痈刹糠从?,農經站有村級財務審計監督職能,鄉鎮農經站撤銷后,缺少專職的審計人員,盡管實行了“村財鄉管”,但村級財務審計監督難以定期大范圍開展實施,使得村級財務造假有機可乘。
至于村監委會,雖然能發揮一定作用,但在不少村,監督效果一般。有村監委會主任坦言,監督是得罪人的差事,在農村這樣一個人情社會,長久監督需要有上級部門的撐腰打氣。
基層干部建議,應由審計、財政、農業部門或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每年對集體經濟較強的村進行全面審計,審計結論由農業部門統一按村建檔、信息共享。此外,還建議村級財務審計與村“兩委”任期同步完成,讓上屆村干部清白離任,下屆村干部放心接手。
在加強懲戒方面,基層干部表示在懲處村干部腐敗問題時,有重黨紀處分、輕經濟處罰的現象。一些腐敗村干部盡管丟了面子,卻仍得了好處,難以形成有效震懾。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微腐敗”的懲戒力度。
官場微小說《打點》
午休時間,劉秘書躺在沙發上玩微信。聽到有人敲門,他趕緊收起手機,快步過去開門。沒想到門外不是領導,而是總在鄉政府外面撿垃圾的聾啞老人。老人手里捏著一個鼓鼓的牛皮信封,腋下夾著一捆舊報紙,“啊啊”發著音,很驚怕的樣子。
劉秘書接過信封,挑開信封口往里瞄了一眼,立時呆了:一捆嶄新的人民幣。打發走老人,劉秘書數了數,一萬元整。
劉秘書匆匆去見楊書記。楊書記聽他一說,立馬開始翻報紙拉抽屜,嘴里嘟囔著:“上周我妻妹送來一萬塊錢,托我去農機局買臺補貼的收割機,我轉臉就把這事給忘了。咦,錢呢?”
劉秘書笑道:“準是小周來您這兒拾掇時,把信封當廢文件裹進舊報紙給扔了。那孩子粗心,說多少遍都沒用。這錢您就收下吧。”楊書記點頭道:“行吧,先收下,回頭我再找找。”
晚上,劉秘書剛進家門,馬鄉長就打來電話。先問了鄉環衛一體化現場會的準備情況,正事說完補上一句:“聽說啞巴老頭撿了一萬塊錢?”劉秘書說是。
“哦……前些時,我舅舅要去縣城治病,我給他準備了一萬塊錢,背著你嫂子放到辦公室里,這兩天不知怎么找不到了。”
劉秘書心里咯噔一下,“那個,楊書記說那錢是他妻妹托他買收割機的,這個……”電話那頭靜了幾秒,“知道了,我再找找。”
劉秘書通宵未眠:楊馬不和是公開的秘密,年底換屆楊書記鐵定要進城,而馬鄉長大概率會當書記。這個臭老頭,撿啥不行,非得給我撿顆炸彈!
幾天后,劉秘書給馬鄉長送內參。馬鄉長正看文件,淡淡地說:“擱桌上吧。”
“鄉長,上半年的內參縣保密室催著上繳,您要是看完了,我就捎走。”
“你沒看我正忙嘛,內參在里屋床下,你自己去清理吧。”
劉秘書輕手輕腳進了內室,一會兒又快步出來:“鄉長,你內參里夾個厚信封是啥呀?”
馬鄉長又驚又喜:“那一萬塊錢?怎么夾到內參里去了?”
“找到就好,找到就好。”劉秘書抹了把汗,抱著內參匆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