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習近平:倡導“五觀”理念,構建命運共同體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中國儒家的“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處。在6月9日的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歡迎宴會上,習近平一連引用了四個儒家經典。
在這個夏季,各國嘉賓齊聚孔子的故鄉山東。習近平峰會講話中閃耀出的東方智慧,令與會嘉賓由衷贊嘆。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習近平在講話中首次系統性提出弘揚“上海精神”的“五觀”:一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二是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三是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四是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五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專家指出,發展觀、安全觀、合作觀、文明觀、全球治理觀,這“五觀”從多個方面凝聚發展共識,對上合組織的發展起到重要引領作用。
二、特色小鎮莫拔苗助長
來源:人民日報
特色小鎮用錢砸不出來,靠行政手段也造不出來。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慢工出細活,做到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機制“新而活”,爭取建設一批,成熟一批,真正讓特色小鎮健康成長。
時下,特色小鎮建設很熱。據統計,全國特色小鎮試點有403個,加上地方創建的省級特色小鎮,總數超過2000個。紅火背后尤需冷靜思考:什么樣的特色小鎮才有生命力?
日前走訪西部某縣的文旅小鎮,民俗文化街上燈籠高掛,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木雕花窗、青磚粉墻,兩邊的商鋪生意卻冷冷清清。當地商戶說,民俗街剛開業時火過一陣,可小鎮位置偏遠,周邊又沒什么大景點,聚不來人氣,不少店家只好關門。打造文旅小鎮,當地政府投入不少,但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造特色”何以為繼,要打個問號。
縱觀成熟的特色小鎮,都是有產業基礎、有特色優勢,在市場環境中自然成長起來的。而不具備條件,靠行政推動,一味模仿復制,勝者寥寥。比如同樣是香菇小鎮,浙江慶元有食用菌企業200多家,產業鏈條完備,一半農民從事這個行業;而有的地方香菇產業從零起步,也大干快上建“香菇小鎮”,真為他們捏把汗。為何一些地方創建特色小鎮動力那么強?動力源自傳統發展路徑依賴,認為搶到特色小鎮這頂“帽子”,就有項目、來錢快,不惜下指標、炒概念、造“特色”,有的把特色小鎮當融資平臺,打著這個旗號搞房地產。
特色小鎮不是越多越好,盲目發展潛藏風險。有關部門測算,一座面積1—3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鎮,投資要幾十億元。跟風上產業,市場風險不小,一旦產業有閃失,會讓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債務風險。前些年,一些地方發展食用菌、苗木產業,一哄而上后產能過剩,“菇變草”“苗變草”,這樣的教訓應該引以為戒。另外,有的地方“假小鎮真地產”,加大了房地產庫存,可能重蹈“攤大餅、造新城”的覆轍,讓造出的新鎮變“空鎮”。
針對當前特色小鎮出現的種種問題,有關部門聯合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筐,什么都往里邊裝;嚴控房地產化傾向,嚴格節約集約用地,避免另起爐灶、大拆大建。這些舉措都是為了讓特色小鎮建設回歸理性、健康發展。
特色小鎮重在“特色”。不管是產業小鎮、文化小鎮、體育小鎮,個性化才有競爭力、生命力。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要管住一哄而上、拔苗助長的沖動。特色小鎮先發地浙江,率先出臺了評定標準,啟動特色小鎮優勝劣汰機制,對不合格的地方“摘牌”。各地也應加快建立特色小鎮退出機制,嚴控數量,提高質量,避免“爭個帽子睡大覺”現象。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特色小鎮建設要尊重小鎮的特性和發展規律,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數量要求和政績考核,避免脫離實際照搬照抄。
特色小鎮是人的宜居宜業小鎮。建設特色小鎮是一個發現、挖掘特色資源的過程,如何讓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是一個新課題。不能把城市文化、城市建設思維強加到小鎮上,挖山填湖,破壞山水田園。應當科學規劃,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合理確定經濟規模、人口規模、用地規模,有好的生活環境,有穩當的飯碗,才能吸引更多人就近就業、就地城鎮化。
三、人民日報看河南:整改到位才是真明白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6月6日
場合:河南濮陽督導督辦環境問題整改落實現場會
“污染企業搬出居民區,進入工業園區,同步進行技術改造,升級環保設施,確保達標排放。”6月6日,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來到濮陽市范縣,在張莊鄉敬老院附近,察看一家化工企業現場整改情況。
自6月2日起,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向濮陽交辦了3批4起生態環境問題信訪舉報案件,其中范縣張莊鄉一家化工企業在生產中氣味嗆人,群眾反映強烈。目前,這家企業已經停產,正在進行設備拆除,生產線將搬到產業集聚區,并提升改造。
隨后,王國生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當地干部匯報了信訪舉報案件的查處整改情況、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展情況。
“有問題不是最可怕的,關鍵是通過問題明白道理,當明白人。道理都懂,如果不去做,就不叫明白。”王國生說,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以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為契機,從嚴從實抓好問題整改。“這幾年,有些地方、企業對環保的重要性認識比較快,上環保設備比較早,越早越主動。”
面對在場的干部,王國生又說,黨委、政府要堅決扛穩環保責任,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確保改徹底、改到位。堅持源頭治理,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從一件事、一個企業解決起,從一個縣、一個地市解決起,使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蔚然成風。“企業家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自覺遵守環保法規,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王國生對現場的企業家說。
四、過度兜底一些貧困地區醫保基金被花“禿嚕”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近期在西部一些省區采訪了解到,個別并不充分具備條件的地方,“超能力”實施救助政策。過度兜底導致怪相頻出,貧困患者住院“賴床”不走、小病大治,兒女想辦法與父母脫離關系,甩包袱給政府……
醫保基金突破警戒線
由于看病住院的貧困人口激增,加之報銷比例大幅提高,醫保基金支出的增速明顯快于籌資的增速,許多貧困縣醫保基金突破了警戒線,“兜底”吃力。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西部貧困區調研時了解到,政府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患者采取了慢病送藥、免費體檢、免費繳納基本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先診療后付費等政策,并采取基本醫保、商業補充保險、民政大病救助、政府健康扶貧基金的多項組合政策,2017年當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90%,達到國家的要求。
為更大力度實現對貧困患者的救助,有的貧困縣克服困難力爭比90%還要高一些,提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年自付部分不超出3000元或5000元的規定,還有的地方制定了全兜底的免費醫療政策。記者在采訪中明顯感受到,這些初衷很好的政策切實幫助貧困患者減輕了負擔。一位食道癌患者告訴記者,他在鎮衛生院手術和住院花費近六萬元,得益于“大病患者救治全兜底”政策,沒花一分錢就出院了。
醫保基金壓力加大的原因還包括,基層對大病病種沒有統一的認定,有的地方大幅增加大病兜底病種,有的地方干脆將醫保范圍內的疾病都當作大病對待。加上一些基礎藥物價格不降反升,如西地蘭價格上漲十多倍,醫保基金開支直線上升。不僅醫保基金面臨風險,地方政府兜底基金也捉襟見肘。隨著慢病送藥、免費體檢、免費保險等工作啟動,本來財政就很困難的貧困縣“壓力山大”。
住院不花錢反“賺錢”
“大病兜底”的利好信號釋放出來后,貧困人口就醫需求出現爆發式釋放。不少貧困縣醫院門診量和住院人次翻番增長,出現床位滿、加病床、患者不出院等情況,小病大治現象十分普遍。
記者調研了一個比較典型的貧困縣,該縣報銷比例實現百分之百。按照當地出臺的規定,貧困患者在縣級人民醫院,個人自付費用及政策外費用都由政府兜底,不分大小病全部實行免費治療。當地縣醫院計算,醫療費全免后,2018年貧困人口住院人數增長五倍,存在貧困患者達到出院標準卻不出院,達不到住院標準卻堅持要住院的情形,醫務工作者私下稱為“偽患者”。
小病大治不僅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也使保險公司陷入艱難維系的狀態。《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三家保險公司,2017年全部虧損。有一家保險公司保費是154萬元,賠付165萬元。另一家保費是533萬元,虧損100多萬元。多地社保局局長認為,目前來看商業保險公司還有積極性,主要是寄希望于政府投保額持續加大。
子女想盡辦法“甩包袱”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一些地方不顧實際情況,“超能力”大病兜底,導致怪相頻出,譬如子女想盡辦法“甩包袱”,把贍養父母的義務全“推”給政府。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給老人看病是子女應盡的義務,有贍養能力的子女更是不在話下。《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與竭盡全力為老人看病截然不同,一些子女想盡辦法與父母脫離關系,讓老人符合貧困戶標準。另外,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大包大攬”,一味地給政府加砝碼,忽略了貧困家庭、貧困人口子女的自主能動性。74歲的王美榮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影響著健康。她有五個子女,其中四個子女在外成家立業,可四個子女不僅不回來照看她,更不給老人一點看病錢。面對采訪,四位子女態度冷淡地表示,他們連自己都管不過來,再說貧困戶不是有政府管嘛。
官場正能量:習近平談“實干型干部”的五個特征
1、善于決策
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
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2、重在執行
撲下身子,狠抓落實
知行合一
3、注重實效
抓工作,要有雄心壯志,更要有科學態度
聽到實話、察到實情、收到實效
4、正確的政績觀
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
“功成不必在我”
5、敢于擔當
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
推動各級領導干部自覺擔當領導責任和示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