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
(2018年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來源:新華視點
【閱讀原文】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深化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研究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1.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2.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既要立足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針對突出矛盾,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從黨和國家機構職能上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障;又要著眼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打基礎、立支柱、定架構,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造有利條件。
3. 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領導,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要優化黨的組織機構,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4. 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
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要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5.統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
統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是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實現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的必然要求。要統籌設置相關機構和配置相近職能,理順和優化黨的部門、國家機關、群團組織、事業單位的職責,推進跨軍地改革,增強黨的領導力,提高政府執行力,激發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活力,增強人民軍隊戰斗力,使各類機構有機銜接、相互協調。
6.合理設置地方機構
統籌優化地方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構建從中央到地方運行順暢、充滿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體系。科學設置中央和地方事權,理順中央和地方職責關系,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中央加強宏觀事務管理,地方在保證黨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區事務,合理設置和配置各層級機構及其職能。
7.推進機構編制法定化
機構編制法定化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保障。要依法管理各類組織機構,加快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
8.加強黨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領導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不折不扣抓好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
二、換屆之年須樹牢正確政績觀
作者:劉良恒 來源:半月談
今年是換屆之年,全國省級地方兩會已完成省級人大、政府、政協的集中換屆,地市縣鄉也有不少新領導走馬上任。毫無疑問,“換屆干部”經受住了重重考驗,才能在換屆中脫穎而出。
需要提醒的是,越是想有所作為,就越要警惕陷入“換屆沖動癥”的陷阱。
基層干部和有識之士反映,“換屆沖動癥”主要有三大表征。
一是政策“翻燒餅”,太隨意,換屆就換藍圖,換人就換思路。
二是新官不理舊賬。這種做法不僅有違誠實守信的法治原則,也極大地損害了群眾利益和政府公信力。
三是好大喜功,熱衷上馬“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少數“換屆干部”,新到一地,新任一職,總想快出成績,于是不重“里子”重“面子”,大肆舉債搞建設,把看得見的地方包裝得像“歐洲”,看不見的地方即使像“非洲”也放任不管、無動于衷。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實現這一宏偉藍圖,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至為重要。
首先,要發揚科學精神和求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按規律辦事,科學地干事,干實實在在的事。
其次,要遵循“功成不必在我”“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執政理念。有沒有新面貌,有沒有新氣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規劃,而在于結合新的實際,用新的思路、新的舉措,腳踏實地把既定的科學目標、好的工作藍圖逐步變為現實。
再次,要大力發揚釘釘子的精神。要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不搞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勇于擔當,真正做到對歷史和人民負責。
三、官場中“大忽悠”的甄別與防范
來源:《人民論壇》周刊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是毛澤東同志的名言。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深化了調查研究的思想,賦予了調查研究以時代意義,提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官場“大忽悠“的形式
第一,學習貫徹頭頭是道,實際落實還是老一套。
第二,開會發文事事重要,“黨八股”空顯水平高。
第三,熱衷口號、浮夸虛報,以矛擊盾、以盾攻矛。
第四,蜻蜓點水、不求實效,穿著“皇帝新裝”四處招搖。
第五,編劇排戲、瞞哄領導,程式繁雜看似熱鬧。
第六,只顧眼前鑼鼓亂敲,飲鴆止渴、金蟬脫殼。
官場“大忽悠”的四層包圍者
第一層包圍者是領導干部的同級和下級。
第二層包圍者是領導干部的親戚朋友。
第三層包圍者是商人。
第四層包圍者是專家學者。
官場“大忽悠”這種不正之風的存在,主要根源于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扭曲的“重說不重干”的用人導向。
二是扭曲的官場價值取向。
三是扭曲的評價和考核官員的政績觀。
當前,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官場“忽悠”層出不窮,短期內難以絕跡;與官場自身特點密切相關,短期內不可能絕跡;與信息不對稱密不可分,短期內不會絕跡。我們應聚焦突出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充分認識官場“忽悠”的多樣性、變異性和危害性,充分認識到官場“忽悠”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不同表現,緊密聯系具體實際,既解決老問題,也察覺新問題;既解決顯性問題,也解決隱性問題;既解決表層次問題,也解決深層次問題。官場相關的各方都應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要強化主體責任落實,從具體問題抓起,嚴格監督執紀問責,久久為功,盡可能使官員不“忽悠”、不折騰,讓民眾反“忽悠”、反折騰,共同堅持和踐行好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
四、市委書記在三級干部大會親授“六大工作方法”
來源:基層干部參閱
最近,一位領導同志關于“六大工作方法”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中列舉的事例鮮活生動,充滿真情實感,總結得非常精辟。
復雜的工作到底怎么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就是做事要講方法這個道理。對科學的工作方法,要融會貫通,自覺運用,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和工作水平。
“六大工作方法”
第一個方法: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具體到某個地方某個單位,要堅持把統籌兼顧和突出重點緊密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立足實際,在改革創新、項目建設、民生工程、黨的建設等領域找準主攻方向,確定幾項有特色、能突破的重點工作,用釘釘子精神和繡花功夫緊盯不放,既雷厲風行,又久久為功,不達目的不罷休,干出品牌,干成實效。
第二個方法: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就是部署推進一項工作,開會或發文后,要到基層一線了解實情,看一看工作落地得如何,發現研究解決點上問題,推動面上工作落實。很多工作抓不好,往往就是一般號召多、個別指導少,搞大呼隆,籠而統之。
第三個方法:抓兩頭帶中間。任何一項工作都有先進和落后,抓住兩頭,就能把中間帶起來,整體水平就提升了。
第四個方法:堅持問題導向。其實質就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一些同志總是覺得工作千頭萬緒,事情一團亂麻,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弄不清重點,瞄不準方向,找不到突破口。這都是沒有堅持問題導向所致。
第五個方法:科學決策。價值圈、支持圈、能力圈。我們需要的是決斷型決策,其實質就是民主集中制。既充分發揚民主又敢于集中,認真聽取各方意見,該拍板時毫不含糊、當機立斷。
第六個方法:落實的方法。一要運用五步工作法。二要運用倒推工作法。三要運用“搬石頭”工作法。
在具體工作中要強化綜合運用、靈活運用、創新運用,不斷探索總結新方法,掌握更多更好的看家本領,把各項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官場正能量:黨員干部必須接受并適應的十大新常態
一、群眾路線在腳下
二、作風建設在路上
三、社會監督無死角
四、權力制約有明法
五、薪資福利更規范
六、黨風廉政再高壓
七、公器私利須分清
八、政績觀念要端正
九、正本清源純信仰
十、正氣清風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