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閱官||江蘇省高郵市委書記勾鳳誠的走心之作:時刻提醒自己別成“村外漢”
時間:2018-02-27來源:勾鳳誠 作者:acebm 點擊:
次
【閱讀原文】勾鳳誠,男,1971年8月出生,江蘇興化人。200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2年8月參加工作,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
現任江蘇省高郵市委書記。
我在農村出生,也在農村讀完小學、初中,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加之工作期間也曾多次開展走訪、慰問,自認為對農村比較了解。
但是,在與群眾一次次深入交流后,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河還是熟悉的河,田還是熟悉的田,麥子還是熟悉的麥子,但感覺自己快要成為“村外漢”了,不熟悉的事情多了起來,不知曉的情況也多了起來。
2017年以來,我先后走訪145個村(社區)。看了很多,問了很多,聽了很多,感觸也很多。
三垛鎮保安村羅氏沼蝦養殖,是一項富民產業,每畝純收入2500元左右,最好的時候可以達到8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000元,年年都有提高。
但是,羅氏沼蝦養殖過程中容易出現富營養化問題,形成農業面源污染。如果出臺文件禁止群眾養殖,或者將蝦塘進行復墾,必然會影響眾多農民的收入。如果不采取措施,一旦污染嚴重,會對羅氏沼蝦養殖造成致命打擊。
面對兩難,怎么辦?不能拍腦袋決策,坐在辦公室里謀劃工作是不行的。我在和大家交流中,就這一問題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識。比如逐步用螃蟹、昂刺魚、黃金泥鰍等品種替代羅氏沼蝦、開展富營養化技術攻關等等。
總之,我們要站在農民的角度想問題,在常下基層中尋找到對策和辦法,讓大家在享受青山綠水的同時踏上致富的康莊大道。
湯莊鎮友好村年經營性收入超過30萬元,基本來自水面發包和收取的服務費。但是,村集體收支難以平衡的矛盾還是比較突出,農民增收的渠道比較狹窄。
在與村“兩委”班子聊天過程中,發現謀“過日子”的多,謀“致富經”的少,帶頭人自身致富的多,帶領群眾致富的少。
一些村黨組織書記談到爭取項目、興辦實事,頭頭是道、如數家珍;說到發展集體經濟,思路不清,底氣不足。有些同志當了一輩子的村干部,僅靠不高的工資和幾畝農田維持家庭開支,村集體發展經濟能力不強。
聚焦富民,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基層的村組干部率先行動起來,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人民群眾信得過的要求,探索從致富能手、回鄉創業能人、退役軍人等群眾中選拔“帶頭人”,更需要各級領導干部為他們鼓勁打氣、出謀劃策。
為此,我們開展了聚焦富民千名鎮村干部大培訓,轉換了大家的理念,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年行動計劃順利開展,市鎮村三級領辦的富民項目逐步落地,高郵的富民之路更加穩健扎實。
龍虬鎮龍潭村8組一位70多歲的老媽媽,生病住了兩天醫院,還沒有痊愈,就急匆匆地從鄉鎮衛生院趕回家。為什么?放不下相依為命、癱瘓在床的40多歲的兒子,擔心他身上的瘡癤,擔心他吃不到飯。
像這樣的最貧困家庭,我已走訪了200戶。期間,我感受了一個又一個不幸的家庭,看見了一個又一個無助的眼神。
貧困的生活讓人觸目驚心,無望的未來令人寢食難安。在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黨委、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改善生活,擺脫貧困。
在深入開展大走訪中,我們將全市遴選出來的411戶最貧困家庭幫扶工作作為市委領辦事項,在普惠制政策“應享盡享、科學享受”的基礎上,明確生活照料、醫療救助、教育保障、住房保障、就業創業、人文關愛、司法服務、慰問聚焦等八個方面25條政策,制定實施“一戶一策”幫扶方案,確保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我們還圍繞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明確了免費給藥等15項扶持措施。精準幫扶以來,眾多企業家、家庭醫生、愛心老師、黨員干部在伸出援手的同時,也加入到走訪的行列,讓許多最貧困家庭又見笑容,再聞笑聲。高郵這座城市的“溫度”也在不斷提高之中。
既要村村到戶戶訪,也要有重點常聯系。我走訪的甘垛鎮荷花村1組,共有95戶,實際常住戶不足1/3,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有的還直接落戶在城鎮或者外地。
除了戶戶訪以外,我們更在一些重點群眾上做文章,例如低收入農戶、重點上訪戶、種養大戶、致富能手、非公企業負責人。
去年5月份以來,無特殊情況,我每周安排半天時間走訪村(社區),看便民服務,聊富民增收,訪貧困家庭。不僅看到了實情、聽到了真話,發現了問題和短板,也為我們思考、探索、推動了一些工作。
比如,鄉鎮項目市級把關、村級項目鄉鎮把關“兩級把關”,校園體育設施對居民適度開放、機關事業單位內部停車場對外開放“雙開放”,零散農戶集中居住、零散墓穴集中安放“雙集中”等,都提供了很多第一手資料。
群眾的態度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從最初的驚訝,到后來的無話不談,再到臨別時的依依不舍,讓我看到了自己的責任,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擔子。
群眾是質樸的,是講感情、講道理的。他們對鎮村給予的點滴關心,牢記心中,溢于言表,反復夸獎。群眾的稱贊,是我們做好工作的最大動力,也是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坐在辦公室,我經常回憶走訪的點點滴滴。我深切地感到,大走訪,不應僅是一次活動,更應是常態化工作。涓涓細流,匯成江海。只要我們堅持走下去,年年做下去,定能讓群眾更滿意。
在2017年7月份召開的市委全會上,我向全市人民做出莊嚴承諾,“一年以內,221個村(社區)全部走到,411戶最貧困家庭全部走進”,為全市黨員干部大走訪帶個好頭、做個示范。這是我的肺腑之言,說到也一定會做到。
王牌智庫觀點:行的穩坐的正方能走得遠
“富民之路”離不開深入基層的調查、走訪。只有深入走訪才能了解民之所需,解民之所愁。高郵市委書記勾鳳誠走心的肺腑之言,讓我們感受到了高郵這座城市的“溫暖”,也提醒黨員干部要切實“深入基層,體察民意”。
王牌智庫認為,踏實做事的“老實人”才是官場上真正的聰明人。走訪更需走心,常態化的基層工作,才是考驗領導干部是否勤政廉政、兢兢業業的試金石。踏踏實實地做盡職責、做實事,行的穩、坐的正,方能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