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閱官||部分干部“不敢為、不愿為、不會為”,問題還在繞圈轉,怎么破
時間:2017-08-31來源:王牌智庫 作者:acebm 點擊:
次
在全面從嚴治黨深入黨心、民心背景下,當前各級黨員干部普遍立起“嚴”字標,紀律意識、規矩意識明顯增強,胡作為、亂作為等現象大為減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個別干部的擔當意識卻有所弱化,出現了因“害怕擔責不敢作為、缺少激勵不愿作為、本領欠缺不會作為”的“三不為”苗頭。
多位受訪干部群眾認為,不擔當、不作為,根源在于少數干部的宗旨意識不足,權力觀出現偏差。他們建議,在強化干部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教育的基礎上,一方面通過建章立制加強問責,懲戒“庸官”“懶官”;另一方面,可探索建立系統的“容錯、激勵、補短”機制,解決少數干部在新形勢下擔當不夠、動力不足和本領恐慌問題。
縣委書記的苦惱:“問題繞圈轉,‘一把手’看著辦!”
談起近年來全面從嚴治黨的成效,2012年上任的西部某縣林業局局長王漢生(化名)感受頗深。“各部門普遍建立起任務清單、權力清單,工作量雖增大了卻越發務實。干部對手中的權力多了一份敬畏,加之更為嚴格的管理和考評制度,現在干部應付差事、敷衍塞責、亂作為等情況幾乎不存在了。”
“如履薄冰、責任重大、壓力日增”,王漢生如此描述自己的狀態。但壓力之外,他卻多了一份困惑。“壓力傳導到普通干部身上,有的干部卻出現了擔當意識弱化。一些本可就地解決的問題被頻繁請示、匯報,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西北某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一位鄉長坦言,當前深化改革、脫貧攻堅、轉型發展等多種艱巨任務疊加,基層干部壓力大、責任更大。他所在的鄉,就有個別干部中流傳著“少干活、少擔責、少犯錯”的所謂“明哲保身之術”。
“壓力傳導下來,責任移交上去。”幾位受訪區縣、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反映,自己作為“一把手”,現在之所以越來越忙碌,一定程度上在于少數干部干工作畏首畏尾,將本可在其自身職權內依法依規解決的問題,層層請示直至“一把手”,導致行政成本加大,決策和執行拖沓。
西南某地級市一位區級監察局局長深有感觸地說,自己常年列席區政府常務會議,發現這幾年會議議程越來越多,戰線越拉越長,經常從傍晚開到凌晨方能結束。而依據“三定”方案,有的議程本屬于部門自身職責范圍內的,現在都要上常務會議研究。“這固然與當前決策程序嚴格、管理精細有關,但也折射出一些部門擔當意識弱化、不敢擔責的傾向。”
“該拍板的不敢拍板,該決策的害怕決策。有些可以很快解決的問題被久拖不決,在部門和干部手中轉了一圈又一圈,到頭來又被交上來,你‘一把手’看著辦吧!”西北某省一位縣委書記坦陳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擾。
還有個別干部畏難情緒加重,工作主動性不強,“不愿為”的不良心態蔓延。在西南一個縣級市,市委組織部一位副部長說,隨著越來越多的扶貧資金下到基層,管理審核日益規范,就有個別鄉鎮干部認為要填寫的資料太多、工作量太大,且出現差錯就要問責。“為群眾爭取項目和資金的積極性沒有以往強烈,干脆少一點,慢一點,甚至‘撂挑子’。”
基層干部的本領恐慌:“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
相較于個別干部不擔當、不作為的傾向,部分基層干部不適應發展新形勢,出現本領恐慌的情況更為普遍。
西北某省一貧困縣地理位置偏僻、資源匱乏,自然條件較為艱苦。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產業,“電商+脫貧”使全縣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25.4%下降到2015年的14.1%。在該縣貧困程度較深的一個山村,無線網絡覆蓋全村,村民嫻熟使用互聯網銷售山貨,2016年人均收入突破8800元。
同在這個省的另一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當地黨委、政府也渴望借助信息技術發展特色農業,并提出將前述縣作為榜樣,但基層干部群眾接受和運用互聯網的思維、能力卻明顯滯后。在該區一個貧困村,12位村民組長僅有2人有智能手機,多數黨員不會使用互聯網,對發展電子商務也不甚了解。
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短板只是一個縮影。相較于東部發達地區,西部一些地區少數干部接受新興事物較慢、開拓創新精神相對不足。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后,學習能力不足、本領恐慌導致的“不會為”,漸漸成為困擾他們的最大短板。
西部一能源大市市委書記說,當前一些干部的“不作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能力短板,“不會作為”。以該市為例,前些年能源經濟拉動形成了“路徑依賴”,而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少數干部卻沒有及時轉換思維,被動等待能源價格回升,創新能力和學習意識都不夠。“我們提出發展大數據產業,有的干部自己都搞不懂大數據是什么。與別人談合作,幾乎不在一個對話平臺上。”
“本領恐慌在基層干部中較為普遍。”西部一位市轄區區委書記舉例說,幾年前,當地決定培育一批種養殖大戶,盤活撂荒的耕地。許多干部一臉茫然,干部們的不理解,原因在于,他們對中央精神學習不夠。“直到現在,類似情況依然存在。”
“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多位受訪基層干部坦言,當前少數干部的不適應、不會為,也有一部分是長期形成的“等、靠、要”慣性思維在作祟,工作缺乏主動性。
一位村支部書記說,作為村干部,以前只需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就可以了。現在自己雖然也在不斷學習,但受文化基礎和眼界所限,總感到有點“跟不上步伐”。例如在精準扶貧領域,村兩委就辦法不多。
多措并舉化解“三不為”現象
受訪干部群眾建議,要化解“三不為”現象,首先,針對“不敢為”,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設立容錯機制并嚴格劃定邊界,明確各級權責范圍,為真正敢擔責、敢創新的干部卸下包袱,破解“怕擔責”困局。建立健全“顯績潛績兼顧、結果過程協調、重點全面銜接、成績公論互補”的考核評價體系,為獎誰、容誰提供準確依據。
陜西省延安市紀委書記曹遠勃說,容錯決不是降低工作要求,而應將容錯糾錯與提醒、函詢和誡勉相結合,發揮教育、懲戒和保護干部的作用,真正為創新者撐腰打氣、為擔當者保駕護航。
其次,在明確問責劃定履職“下線”的同時,突出正向激勵,引導干部奔“上線”,解決動力不足導致的“不愿為”現象。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委組織部部長孫淑芳說,該區在近期鄉鎮黨委換屆中,將3名成績優異的扶貧工作站站長選拔到上級黨委、政府班子中,傳遞出“能者上”的強烈信號,引發干部積極反響。
陜西黃龍縣委書記任高飛說,在強調權責對等的情況下,宜拓寬勇于干事創業、進取創新干部的發展空間,給予其更大平臺,讓干部有更多榮譽和事業上的“奔頭”。
第三,針對本領恐慌和能力短板下的“不會為”,多措并舉建立干部“補短板”制度,補齊思維和能力上的不足。
定西市安定區委書記趙眾煒說,安定區不少鄉鎮書記、鎮長甚至沒有出過甘肅省,眼界不寬、接受新生事物慢也是欠發達地區干部的普遍短板。建議豐富多形式、多載體、跨地區的培訓制度,讓干部能走出去開闊眼界、增長才干。陜西一位曾在東部地區掛職的縣委書記建議,加強東西部之間各層次的干部交流任職,為西部帶來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
王牌智庫認為,“人云亦云,得過且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當下,官場會議議程越來越多,戰線越拉越長等眾多不良現象在潛移默化中蔓延,這種不良現象正是“不敢為、不愿為、不會為”的為官態度滋生出來的弊端。在整治基層黨員干部隊伍行動中,這種不良的官場生態首當其沖。
“不敢為”在于責任擔當不強,“不愿為”在于工作態度不端,“不會為”在于能力不足;新形勢下,要把“改作風、敢擔當”樹立起來,明確問責制度,突出正向激勵機制,對癥下藥解決問題,有針對性地改變部分官員“為官不為”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