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浙江的鄉村,人們總會習慣性地加上一個形容詞,“美麗”。
確實,“浙”里有山鄉之美,青山綠樹、白墻黛瓦、小橋流水;有一應俱全的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等文化空間;“浙”里更美在鄉風民風、文化文明……浙江,早已重新定義了何為美麗鄉村。
回望浙江農村發展史,我們發現,新世紀以來,浙江農村打開了跨越式發展的“閘門”。而“千萬工程”,正是這場觸及深層本質的鄉村革命的起點。
2003年6月5日,習近平同志親自召開動員大會,對“千萬工程”作出全面部署。改變萬千鄉村面貌、造福千萬浙江農民的“千萬工程”從此拉開帷幕。
可以說,作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千萬工程”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入手,改變的卻遠不只是人居環境。
一
從根本上來看,“千萬工程”是一次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變革重塑。
在過去數百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從城市到鄉村,人類文明發展成就卓然。但相對應的,農村和城市都出現了諸多共性難題。其中之一就是單純追求經濟等單向度、非均衡的現代化,最終導致發展難以可持續。
在相當長時間里,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被認為難以兼顧,農村環境遭到破壞,導致難題頗多。比如,生態修復、污染治理,耗時耗力;比如,人居環境臟亂差,舊貌不改,難以提升,等等。
“千萬工程”從整治環境入手,與“八八戰略”中的“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一脈相承。在推進“千萬工程”過程中,浙江并未就環境抓環境,而是綜合運用統籌發展的方式,不僅為農村帶來生態革命,更帶來發展方式與生活方式的革命。
因此,它實現了從“坐在垃圾堆上數鈔票”到“端穩綠水青山‘金飯碗’”的華麗轉身,打開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這種新理念新模式,在“千萬工程”20年的生動實踐中被反復印證。
比如,“千萬工程”催生了美麗經濟的新產業。產業有優勢,心里就不會發慌。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5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565元,村級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達51.2%。這些年,浙江生態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蓬勃發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農民的錢袋子依然可以鼓起來。
敬畏腳下的土地,土地也會反哺于你。2018年9月27日,“千萬工程”榮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頒獎詞評價道:“這一極度成功的生態恢復項目表明,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產生變革性力量。”
它啟示我們,物質和精神“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穩更持久。在鄉村發展過程中,村民精神面貌的改變同樣不可或缺。像是浙江首創的農村文化禮堂,承載著“我們的村晚”“我們的村運會”等品牌項目,既是物理空間,更是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二
“千萬工程”面向農村、扎根農村,卻并非是把農村與城市兩者割裂開來。因而,它也帶來城鄉關系的深刻變革。
先來看一組數據: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3年的2.43縮小到2022年的1.90,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農村等級公路比例100%,縣域內跨鄉鎮、跨行政村斷頭路基本打通;率先基本實現城鄉飲水同質,城鄉規模化供水覆蓋率90%……
為何能做到如此?答案也在“千萬工程”20年的實踐歷程當中。
一方面,城市發展決不能拋下農村。城鄉本是一體,不能截然分割、二元對立。城鎮化不僅不能與農村發展脫節,還要產生效益,提供資源支撐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千萬工程”實施前,“重城輕鄉”的問題并不少見:只管城市的垃圾與污水,不管農村的垃圾與污水;只管城市規劃,不管農村規劃。在推進“千萬工程”過程中,不論是“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等的建設,還是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城市建設治理推進到哪里,農村環境整治和發展規劃也要推進到哪里,決不落下一個村,這才有了如今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農村現代化不是變為城市,而要保留自身特色,農村要建得更像農村。“千萬工程”從一開始就注重打造“千村千面”“萬村萬象”,根據不同村的具體情況,分類確定建設模式和“一村一策”,推動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韻”。
推進鄉村振興沒有標準答案,必須實事求是,因時因地制宜,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發展農村,應立足山區、平原、丘陵、海島等不同地形地貌,并結合地方發展水平、財政能力等,不做過頭事,標準有高有低、不搞整齊劃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讓不同“聲部”齊聲合唱。
于是我們看到,新昌梅渚村、諸葛八卦村等歷史古村,主打古屋古韻、古色古香;定海馬岱村、洞頭東岙村等海島漁村,憑借海洋風情吸引八方來客……
當農村有了與城市不一樣的風景,才更能成為城里人的內心向往之地,吸引更多城里人回鄉創業、進村消費,最終形成良性循環,探索出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機制。
三
“千萬工程”還帶來了鄉村治理方式的變革,推動鄉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以往一些農村治理難,某種程度而言,是因為多少存在村級黨組織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的問題。但“千萬工程”的推進實施,對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重中之重是,注重“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激發農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
2006年1月,習近平同志到海鹽縣于城鎮調研,他問大家,推進“千萬工程”還有哪些困難?
基層同志回答:“‘千萬工程’搞了三年,之前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硬骨頭總難見成效,愁。”“我們村底子薄,缺資金,有些環保項目上不了。”“上面工作考核壓力大,有些干部思想包袱重、畏難情緒大。”
習近平同志邊聽邊記,不時插話。他不斷勉勵大家,同時也叮囑隨行人員:實施“千萬工程”,越往后越難,靠一家一戶解決不了,只靠干部的力量也不夠,必須由黨委、政府牽頭,各部門廣泛參與,也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實施“千萬工程”的過程,就是不斷把農民群眾從“要我建設美麗鄉村”變為“我要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該由政府干的主動干、精心干、扎實干,該由農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攬、不干預,組織有了更強的凝聚力戰斗力,干部樹立了威信,老百姓有了更多參與感獲得感。歸根結底,鄉村振興受益在群眾、主體是群眾。
走過20年,“千萬工程”經歷了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全域和美”,每一個階段都隨著群眾需求升級而發展。認準目標,一任接著一任干、一錘接著一錘敲,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一點點累積起來,“千萬工程”的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時間最終會褒獎堅守者、奮斗者。
可以說,“千萬工程”既是“八八戰略”在浙江接續實施20年的重要抓手,也是“八八戰略”引領浙江蝶變的生動體現,更是中國式現代化浙江篇章在農村地區的一個生動縮影。
如今,對“千萬工程”,浙江還在不斷迭代升級發展。今年浙江省委一號文件提出,以“千萬工程”統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并部署把提高縣城承載能力與深化“千萬工程”結合起來,在城鄉融合中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有人形象地比喻,在浙江發展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千萬工程”是讓列車換道變軌的那個扳手。這一“扳”下去,讓浙江鄉村換道飛馳,駛向更遠的遠方。
未來,列車還將如何馳騁?浙江萬村千鄉又將如何蝶變?人們期待著浙江鄉村振興的新景致。
文章來源: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