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中的“全國兩會”時間。昨天,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正式召開。今天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也將拉開帷幕。
今年的全國兩會不一般,有人形容為“開局之年逢換屆”,既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又是政府換屆之年,引得各方競相關注。至于目光的焦點,有媒體做了“兩會熱點話題調查”,經過投票,“中國式現代化”力壓“煙火氣回歸”“貨幣政策精準有力”等關鍵詞位于榜首,成了網友最關心的話題。
“現代化”,對應英文里的modernization,原本是個外來詞。但“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語境的“現代化”,不是把“舶來品”簡單加工,而是基于中國實踐的創新提煉。它源自中國人民百年來在求富求強之路上的艱辛探索,是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
面對這道新考題,大家都想借“兩會”的窗口,仔細瞧瞧中國式現代化到底如何布勢、如何落子。考場上,有的人帶著問題去,有的人領著考卷回。在這場新的趕考中,浙江已經起筆破題,“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12個字,列出了現代化浙江篇的“作答提綱”。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人民大會堂前紅旗迎風飄揚 圖源:視覺中國
一
李大釗先生曾在《新紀元》一文里寫道:
“今日是一九一九年的新紀元,現在的時代又是人類生活中的新紀元,所以我們要歡欣慶祝。”
在他看來,如果年年“燈光照舊明,爆竹照舊響,魚肉照舊吃,春聯照舊貼,恭喜的套話照舊說,新衣新裳照舊穿戴”,那么便“毫無意義,毫無趣味,毫無祝賀的價值”,“人類的生活,必須時時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擴張傳衍、流轉無窮……別開一種新局面”。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社會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新”二字都貫穿其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是如此,外甥打燈籠——照舊(舅),顯然是不行的,必須迭代新打法、開辟新局面。
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占據核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能跟在西方國家后面亦步亦趨,而要從中國實際出發,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現代化之路。
為了答好中國式現代化這道題,浙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強力推進創新深化,加快打造高水平創新省份,核心抓手就是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
工程名稱里面的每一個詞都切中了關鍵處、落在了刀刃上。
先說“數字經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無疑是當前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因子,是撬動現代產業能級躍升的“阿基米德支點”,也是浙江確定下來的主攻方向。沿著2003年習近平同志擘畫的“數字浙江”建設藍圖,浙江正持續向著數字“藍海”縱深挺進。數據顯示,2022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達11.6%,預計到2027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將超過1.6萬億元,數字經濟越來越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
中國(杭州)算力小鎮 圖源:視覺中國
再說“創新提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邯鄲學步、刻舟求劍、守株待兔都不可取。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面向未來,也唯有依靠大膽探索、守正創新,才能撥開迷霧、殺出血路,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錨定“創新提質”,彰顯的是往“高”攀升、向“新”進軍、以“融”提效的態度,就是要用好創新這把“金鑰匙”,打開現代化建設的新空間。
最后說說“一號”和“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當前,全球進入現代化國家的總人口約為10億,而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意味著比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解決14億多人的吃穿住行、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等,所需資源每一項都是天文數字,沒有高質量發展是難以為繼的。
要想把美好理想變成現實,說到底還得靠發展。實施“一號發展工程”,就是要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浙江篇章夯基賦能。
二
青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預言,“他日中華民族的改革,將較任何民族為徹底,中華民族的社會,將較任何民族為光明”。
如果把中國式現代化比作一棵茁壯生長的大樹,那么每一次改革,就是為它松動固化的硬土、剪去冗余的枝椏、扯掉束縛的藤條、打破禁錮的藩籬。中國人民追尋現代化之路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克難攻堅的改革史。
很多時候,考場作答,答案就藏在題目中。回望走過的路,我們黨把改革開放作為關鍵一招,以巨大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敢啃硬骨頭、不懼涉險灘,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不竭動力源泉。
浙江是吃“改革飯”發展起來的,對改革制勝有著更深切的認識,改革什么時候都不能停步。置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場景,浙江提出要強力推進改革攻堅,加快打造高質效改革先行省,與之相配的抓手就是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
為什么從營商環境處入手?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肥沃之壤、是市場主體蓬勃生長的生命之氧。
浙江作為一個資源小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家里沒有多少“礦”。但卻能夠在改革開放短短幾十年間一躍成為經濟大省,與良好的營商環境密不可分。改革開放前后,這里誕生了全國第一家專業市場、全國第一個合法個體工商戶、全國第一份明確專業市場合法的政府文件、全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
近年來,“四張清單一張網”、“最多跑一次”、數字化改革等實招頻出,浙江在以深化政府改革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的道路上不斷發力。可以說,“浙”里雖然沒有與生俱來的金枝銀枝,卻用對市場主體的尊重、包容與支持,種下了筑巢引鳳的“梧桐樹”“鳳凰枝”。
哪里的營商環境好,哪里的市場主體就活躍。截至2022年,浙江擁有各類市場主體超900萬戶,107家企業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連續24年居全國第一。
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就是要對標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通過打造最優政務環境、最優法治環境、最優市場環境、最優經濟生態環境和最優人文環境,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把改革列入“一號工程”,就是要通過改革手段,破除阻礙現代化進程的體制機制弊端。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本質特征,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而非以資本為中心。這就需要我們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探索更好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2月8日,湖州,企業負責人在中小微企業一站式服務平臺領取營業執照 圖源:新華社
三
曾經的舊中國“閉關鎖國”,導致現代化進程陷入停滯。而自從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那一刻起,現代化的“閘門”就被拉開了。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需要激發內生動力,又需要和平利用外部資源。一方面,當今時代,內外兩方面資源如同“鳥之雙翼”,閉門造車不可能通往現代化。另一方面,開放是自信的表現,沒有現代化就沒有高水平開放的底氣。
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高水平開放要求,浙江提出要強力推進開放提升,加快打造高能級開放之省,主要抓手就是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打造更具韌性、活力、競爭力的“地瓜經濟”。
巨石成都智能制造基地檢裝車間,一排排玻纖紗團被機械手臂快速有序地放在流水線上
什么是“地瓜經濟”?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形象地比喻: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為的是汲取更多陽光、雨露和養分,但它的塊莖始終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擴張最終為的是塊莖能長得更加粗壯碩大。可以說“地瓜經濟”就是浙江高水平開放的縮影。
壯大“塊莖”是固本之策。當前,總部經濟已成為城市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比如,今年杭州就提出了個目標:到2025年,總部企業數量新增100家以上,百億級總部企業突破60家,千億級總部企業突破10家。通過總部的“塊莖”,把全球的資源集聚起來,進行產業鏈價值鏈的重構,“地瓜經濟升級版”已經呼之欲出。
延伸“藤蔓”是制勝之道。春節假期剛過,浙江投資促進團又出發了,他們向外資企業宣傳投資浙江的優勢,也收集對外投資的信息和線索。不論前方等著的是機遇還是挑戰,浙江人向來敢于勇闖天涯。
培植“土壤”是長遠之計。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關鍵還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比如,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自2017年設立以來,持續為全國制度型開放“探新路”,2022年,浙江自貿試驗區新增制度創新成果143項,全國首創36項。在制度型開放的道路上,還需要我們勇探新路、勇開新局。
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中國式現代化浙江篇章一開局就打出了“組合拳”,讓人信心滿滿。
同時也要看到,前路漫漫,中國式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并不意味著一馬平川。唯有保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奮斗姿態,秉持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精神狀態,才能不斷鞏固優勢、放大優勢,讓明日之浙江更美好。
(本文轉載自“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