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生態優先 “煤都”向綠而行 ——平頂山市委書記周斌就生態環保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時間:2020-11-20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次
平頂山市因煤而立、因山得名,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近年來,平頂山市緊緊圍繞綠色轉型發展,推動從單一礦業城市向區域性功能城市跨越,由中原煤都逐步變身中國新材料基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就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有關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平頂山市委書記周斌。
問:近年來,平頂山市逐步抹去“灰色印記”,它是怎樣實現黑色煤城向綠色轉型的?
答: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是平頂山必須秉持的重大發展戰略。我們對標成功轉型的徐州,厘清產業、城市、生態、文化、社會治理五大轉型發展路徑,持續提升經濟優質度、發展集約度、區域開放度、城鄉統籌度、環境友好度、群眾幸福度、社會文明度、形象美譽度“八個度”,著力建設國家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聚力打造中國尼龍城、中原電氣城、綠色食品城和新型綜合能源基地、文旅康養基地、創新人才價值實現基地“三城三基地”,黑色煤城實現了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綠色發展新路子。
問:平頂山市是如何解決資源型城市通病,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
答:產業結構偏粗偏短偏重是資源型城市的通病,我們堅持從供給側發力,棄舊擇新、向綠而行,通過補短板、還欠賬、育動能,推動傳統支柱產業脫胎換骨式改造提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不斷把產業結構“調高、調輕、調強、調綠”,提高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深度開發“原字號”。對傳統產業實施“三大改造”,著力延鏈補鏈強鏈,打造以尼龍新材料為龍頭,鹽化工及PC、新能源儲能、高端裝備制造、特鋼不銹鋼、煤焦油深加工、碳新材料、健康食品為支撐的“1+7”制造業新體系,形成大尼龍、煤焦化、鹽化工、特鋼不銹鋼、碳基新材料等5條清晰產業鏈。其中,規劃120平方公里建設中國尼龍城,尼龍產品產能突破200萬噸,尼龍66工業絲、簾子布產能世界第一。
培育壯大“新字號”。培育了平高集團、躍薪公司、真實生物公司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在超高壓開關設備、5G+人工智能+礦山設備、國家級一類新藥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去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2%,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到27.5%。
堅決淘汰落后產能。2016年以來共關閉21對礦井、壓減煤炭產能518萬噸,關停落后火電機組30萬千瓦、鋼鐵產能30萬噸,整治取締“散亂污”企業8263家,騰出了環境容量和土地。出臺“退城進園”政策,累計投資40多億元,加快城區重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同時,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快現代服務業擴量升級,去年三次產業結構實現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
問:平頂山市是資源型城市,既要保障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又要實施污染防治攻堅,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們把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堅持科學施策、鐵腕治污,建立“科學決策、高效指揮、有力保障、督查問責、考核獎懲”五大體系,強力推進壓煤、降塵、控車、遷企、減排、治煙、優油、暢路、凈水、增綠“十大攻堅”,美麗鷹城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
今年是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平頂山市深入推進“三散”污染治理、重點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四項治理”,實施10個方面的60項重點攻堅措施,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今年1—9月份,優良天數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位。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居全省并列第1位;國省控斷面達標率93.8%,同比上升15.7個百分點,居全省第2位。土壤環境總體穩定,環境風險穩中可控。鷹城的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
問: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平頂山市是如何償還歷史欠賬、筑牢生態屏障的?
答:要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好綠色轉型之路,必須堅持不懈“增綠”“護藍”,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全市所有露天礦山和采礦沉陷區開展綜合整治,對市區北部80平方公里礦區和7座山體進行生態修復,采煤遺留的生態“傷疤”正有序恢復。今年起,全市還將爭創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在鷹城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我們堅信,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下,平頂山一定會乘勢而上,開辟綠色轉型發展新境界,藍天常在、綠水長流、魚翔淺底、繁星閃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鷹城,一定會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