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GDP!全國30強城市,又變了
時間:2025-05-06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次
文|凱風
2025年是關鍵之年。
外有國際經貿斗爭,內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再加上房地產大變局,城市競爭到了關鍵時刻。
誰能更進一步?誰掉隊了?
這是2025年一季度主要城市GDP:
與去年同期相比,城市格局出現了哪些變化?
其一,10強城市保持不變,但廣州重新逼近重慶,而杭州與武漢逐漸拉開差距。
廣州與重慶的第四城之爭是一場持久戰,背后既有新能源汽車轉型的較量,也不乏國際經貿沖突帶來的沖擊,懸而未決。
武漢與杭州差距有所拉大,主因是杭州數字經濟和房地產更為發達,受益于“虛擬租金”等經濟普查調整,在人工智能時代后勁更足。
需要強調的是,季度GDP采用“初核對初核”,即初步統計對比,名義增量存在一定失真。
之所以這樣做,部分是因為終核數據暫未對外發布,部分是基于公平起見,統一基準才有對等比較。
其二,20強城市中,寧波反超天津,長沙季度GDP領先,西安反超南通,濟南反超佛山。
寧波反超天津,進入GDP第10城的射程。不過,作為外貿10強大市,寧波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未來存在不確定性。
西安反超南通,借助新能源汽車布局,加上強省會帶來的支撐,西安去年GDP已大幅趕超南通,內循環時代,強省會優勢會不斷放大。
其三,30強城市是萬億競逐戰區間,溫州、大連、徐州今年有望聯袂晉級萬億俱樂部。
準萬億城市,幾乎都是非省會城市,支柱產業截然不同。
溫州的電氣、鞋服,大連的石油化工,徐州的工程機械,各有特色。
當前,直轄市、副省級市、省會城市絕大多數都已晉級萬億俱樂部,未來將是普通地級市的比拼。
當然,一季度不等于全年,不同城市的生產節奏不同,季度GDP占比不一,全年經濟競逐仍然存在諸多懸念。
02
影響城市競爭的重要變量,當屬新能源汽車產業。
作為唯一能與房地產匹敵的10萬億級大產業,新能源汽車的成敗得失,決定了很多城市的制造業乃至經濟總量。
一家新能源汽車工廠,以20萬輛產能來計算,產值動輒數百億元,如果新能源汽車產量上百萬輛,則意味著上千億的工業總產值。
因此,新能源汽車成了城市必爭之產業,而龍頭企業興衰,也成了影響城市經濟的關鍵變量。
今年一季度,北京、合肥GDP狂飆,重慶開始降速,廣州有所回暖的背后,新能源汽車淘汰賽都是關鍵變量。
今年以來,國家統計局調整汽車產量統計方式,從“企業法人所在地”改為“生產地統計”,加上競爭日益白熱化,導致區域格局出現變化。
安徽超過廣東,首次晉級汽車制造第一大省;北京汽車產量罕見反超上海,湖南首次沖進前十,而老牌汽車重鎮湖北、吉林跌出十名之外。
合肥,無疑是新能源大變局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今年一季度合肥GDP同比增長6.6%,其中規上工業同比增長14%,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增長49%,貢獻之大可見一斑。
北京,借助小米實現了新能源汽車的絕地反擊。
北京不是制造大市,但汽車是其最大支柱之一,今年一季度北京汽車制造業增長15.2%,帶動工業強勁反彈,進而托底經濟。
重慶與廣州的第四城之爭,更多也是汽車產業之爭。
去年重慶汽車產業借助問界一飛沖天,今年同樣受其影響。一季度汽車產業同比僅增長2.4%,相比去年全年26.7%的高增速,堪稱大幅降速。
對于廣州來說,汽車產業終于見底:盡管一季度全市汽車產業增仍舊下降6.4%,但是3月份增速終于轉正,同比增長11.5%。
不只是這些城市,鄭州、長沙、西安、常州等地市,同樣受汽車產業競爭格局的影響。
這場淘汰賽仍未結束。
沒有一家企業形成真正碾壓優勢,也沒有一座城市能坐享產業紅利,誰都有不進則退的風險。
03
影響城市競爭的最大短期因素,還是外貿。
萬億GDP城市多數都是外貿強市,非省會城市尤其如此,深圳、蘇州、東莞、寧波、金華、廈門等都是如此。
即使中西部強省會,外貿多數都也都是重要支柱,成都、重慶、鄭州也是如此。
今年一季度,考慮到搶出口因素和去年同期低基數,外貿強市普遍表現不錯。
鄭州以42%的增速領跑于各大城市,廣州、東莞分別增長21.2%。17.3%,有力穩住了經濟。
不過,衡量外貿走勢,更重要的是看誰有應對“國際經貿斗爭”的韌性,這取決于外貿依存度和對美外貿依賴度。
根據《這是最依賴外貿的城市》一文,我國外貿10強城市分別是:深圳、上海、北京、蘇州、寧波、東莞、廣州、廈門、青島、金華。
但從外貿依存度(外貿/GDP)來看,金華、深圳、東莞、廈門超過100%,蘇州也高達98%。
與之對比,一些被認為外向度高企的城市,依賴度反而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最典型的當屬廣州,對外依存度也僅有36.2%,與內陸的成都、鄭州不相上下。
國際經貿斗爭,終究是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博弈,對美出口占比的高低,無疑成了關鍵。
從對美依賴度來看,寧波、蘇州是唯二超過20%的城市,其他外貿大市多數都在15%-17%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數字并未考慮經由第三國家和地區的轉口貿易,如果加上這一部分,占比可能更大。
當然,超過100%的關稅,已經形同貿易禁運,對于所有國家都沒有好處,注定難以持續。
但是,無論短期如何變化,都不改博弈長期化的趨勢,從經貿到產業再到科技,唯有自立自強,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大國博弈如此,城市競爭也是如此。
(來源:國民經略,作者:凱風)
上一篇:結婚人數再次下降!國家出手了
下一篇:房地產預售制,要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