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數百畝土地流轉建大棚 項目“流產”租金也“泡湯”?
時間:2020-06-16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稿件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
近些年,為了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各地都在出臺各種措施鼓勵農民將土地進行流轉,以便進行規模化種植。然而,最近,贛州市南康區的一些村民向《都市現場》反映,幾年前,在當地政府的主持下,他們將土地流轉給一家企業種植大棚蔬菜。結果留下的“后遺癥”,讓他們是有苦難言。
贛州市南康區橫寨鄉的寨坑村,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山區村。2017年,寨坑村委會組織村民與一家名叫江西匯豐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簽訂了租賃協議,村民們將土地流轉給匯豐公司搭建大棚,匯豐公司再將大棚轉包給種植大戶種蔬菜。
雙方約定,每畝土地每年租金500塊錢,流轉時間為5年。在整個寨坑村,一共流轉了兩百多畝土地給匯豐公司,可是3年時間不到,部分大棚就被拆除了。
村民彭恭信:“去年五六月份,當時拆大棚也沒通知我們,租了3年只給了1年的錢,到現在也沒把土地恢復。”
記者看到,不少土地都已經拋荒了,上面長滿了雜草。更讓村民心慌的是,最近一段時間,他們還發現一些拋荒的土地上,被人栽上了秧苗。
一些村民說,既然之前租用他們土地的匯豐公司不再搭建大棚,也沒再支付租金,那么,土地就應該歸還給他們耕種。
村民介紹,當年,土地被流轉后建設大棚時,匯豐公司對土地進行了平整,將原本用來分界的田埂鏟除了,所以大棚被拆除之后,村民們因為無法確定自己土地的具體位置而無法耕種。
為此,他們們曾找到村委會,希望能夠將之前流轉的土地重新劃界,然后村民再拿回去耕種。村委會的答復是,不管之前各家各戶有多少土地,現在想種的話,得種十畝以上。
流轉之后分田到戶難 土地處置為何村民不知情?
自己的土地自己想種卻不讓種,現在又被其他人正在使用,耕種年限無人知曉,租金也沒有著落,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問題該如何解決呢?記者在南康區橫寨鄉寨坑村采訪時,《都市現場》記者遇到了寨坑村黨支部書記羅太瀚。
羅太瀚介紹,之前租用村民土地的匯豐公司,在建好大棚后,因為經營不下去只好拆除了一部分,本來簽訂了5年合約的土地也不再租賃了,之前的確拖欠了兩年的土地租金。但前段時間補發了一批,可能有個別賬號的戶名有問題,導致沒有到賬,但這些都可以在鄉財政查到。
那么,為什么這些終止流轉的土地沒有返回給村民,現在又是誰在耕種呢?羅太瀚說,因為之前大棚拆除后,土地界線不清楚,所以無法分田到戶。
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村委會支付費用請人組織了復耕,變成了水稻田,目前由村里統一耕種。
羅太瀚介紹,因為村里對拆除大棚之后的土地進行復耕,花費了不少錢,所以不會支付租金給村民。可既然是這樣,為什么不及時征求村民的意見就匆匆決定了呢?羅太瀚解釋,可能是因為村小組長的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村民不了解。
而目前,寨坑村有一百多畝土地拆除了大棚后已經復耕,還有一半土地被拋荒。對于這樣的情況,掛點寨坑村的南康區橫寨鄉紀委書記王華表示,鄉里將會及時組織復耕。
對于土地流轉結束后沒有及時分田到戶、將土地還給農民的情況,王華表示,這里面確實有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不過,雖然村委會統一耕種不會支付租金給村民,但是各種農業補貼還是會正常地發放,橫寨鄉政府會盡快督促指導寨坑村,將土地重新劃分后交還給村民。
主播點評:充分尊重群眾知情權 方能不留“后遺癥”
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農業,是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趨勢。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出現南康區橫寨鄉寨坑村這樣土地流轉被迫中止,因為耕地沒有復原,田埂被破壞無法分田到戶進行復耕等狀況,留下的后遺癥給農民帶來了損失,也引發了矛盾。這樣的問題,在農村土地流轉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也給我們相關的部門提了一個醒,面對這樣的狀況,對土地該如何處置等后遺癥問題,還得充分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見,集思廣益,早做準備,找到一個妥善的處置方法。不然,好心可能會辦了壞事。對于此事,《都市現場》也將繼續用鏡頭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