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全國主要智庫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王靈桂,外交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霍玉珍,中宣部社科工作辦副主任操曉理,商務部歐洲司副司長索鵬,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主任羅林等出席開幕式并作主旨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主持開幕式。
王靈桂指出,作為跨區域合作的典范,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自2012年建立以來,積極促成高層互訪交流,建立了40余個專業性合作平臺,推動了經貿投資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創新科技、金融服務、地方合作、人文交流等諸多領域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為推動各自經濟增長、增進民眾福祉、促進中歐關系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當前國際關系趨于復雜的背景下,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就要求智庫發揮好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強化戰略問題研究,精準對接決策需求方向,著力提升專業化素養,大力推動學術交流合作,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提供更多可行的行動方案、締造堅實的戰略基礎、創造良好的合作氛圍。
霍玉珍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迅速發展,我國從事中東歐國家研究的智庫數量劇增。智庫研究從最初的雙邊國別關系拓展到多邊區域和次區域;從傳統的政治、經貿、外交領域,擴大到投資、金融、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人文等全領域。下一階段,國內智庫應聚焦中國—中東歐國家務實合作的領域,積極出謀劃策。
操曉理表示,加強中東歐國別與區域研究,在深入了解中東歐各國國情民意與局勢動向的基礎上,做好前瞻性戰略謀劃和精準的輿論引導,有利于凝聚我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共識,減少中東歐國家對華偏見、傳遞我們合作共贏的真誠愿望。智庫學者應發揮自身及所屬平臺重要作用,深入推進創新研究,為推動中國—中東歐合作積極建言發聲,用心傳遞中國聲音,向中東歐國家宣介好新時代中國的良好形象,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發更大的世界共鳴。
在主題發言環節,馮仲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以及歐洲研究所原所長、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分別就中歐關系的韌性、新時代中國特色多國外交的形成與發展、中國—中東歐智庫發展方向等內容分享了觀點。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趙剛認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推進民心相通有著堅實的基礎。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巨大的文化差異,應采取靈活有效的傳播方式,持之以恒地開展對中東歐各國的民心工程,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打下堅實的民意基礎。
會議還舉行了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學術委員會會議暨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家部委、國內高校、研究機構及企業的近百位學者與會,并圍繞“如何深化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如何通過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為中東歐研究提供新機遇、新思路”“如何做好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下的智庫外宣和輿論引導工作”等主題展開深入討論,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會議期間,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理事大會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秘書長劉作奎在向大會所作報告中,總結了智庫網絡成立六年來取得的各項成果,并宣布新一屆理事會名單。新一屆理事會理事共72人,理事長為馮仲平。
會議由中宣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教育部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