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認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在云南省賓川國定貧困縣的開展情況,分析精準扶貧的實施路徑和執行各環節中的問題,嘗試探索一條符合當地特點的精準扶貧工作模式,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組織院國情調研特大項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子課題成員,召開“云南賓川縣村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國情調研項目”調研報告研討會。
此次會議主要圍繞“云南賓川縣村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國情調研項目”形成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之云南大理賓川村落調研報告進行討論。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和調研所在地扶貧專職書記來京參加研討。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樊堅就此次調查的背景及村落的地理位置、土壤構成、實貌、面積、歷史文化、建筑類型和生活方式等進行了簡單介紹。他提出,村落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如“天子節”民間節慶活動在當地源遠流長。作為云南省最大規模葡萄生產基地,村落依據自身的獨特優勢,以葡萄產業為基礎,打造出了“黨組織+合作社+企業(莊園)+基地+貧困戶”的“5+”脫貧模式,村莊農業設施基地實現大棚化種植方式。他認為,村落脫貧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有很多問題,其中關鍵是如何將農業產業與鄉村歷史文化結合,打造一條鄉村旅游文化的經濟發展模式。
調研點是位于發達和邊緣交界處的一個村莊,交通比較閉塞,但卻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云南省賓川縣委副書記楊金榮介紹了當地村落分布、民族構成和歷史文化。據楊金榮介紹,當地以合作社為主體,打造了“5+”脫貧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功能,整合各種資源,為有工作能力的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為殘疾人、老年人等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提供居家養老等服務。他表示,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上,一定要與各大學、研究院等機構合作,突出村莊優勢,改造傳統種植方式,建立共贏合作機制,將村落建成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國家葡萄產業扶貧示范基地以及養老、養身居住地。
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多位學者,對基于村落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際形成的調研報告做點評。
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毅肯定了村落的發展模式和典型性。他建議,應深入分析和挖掘造成村落貧困的歷史和現實原因;要突顯精準扶貧如何實施、取得哪些成果;要發掘村落在產業脫貧+治理結構中的獨特性,探索其背后的支撐機制;在未來發展上,要在保證農民利益的基礎上,結合外部和內在資源,破除制度性障礙;要建立風險應對機制。
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春光認為此次報告的意義和價值很大,通過深入訪談,可以獲得很多資料,如了解一個政策如何落地實施,老百姓如何理解政策、干部如何執行等細節。他建議,要基于比較的眼光,定位村莊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要深入挖掘村莊脫貧成功的原因,并從村莊的自身經濟社會條件、人口結構和政策制度設計等方面找出村莊脫貧成功的普遍性因素;村莊一定要注意做好產業可持續性、農民能力可持續性和組織可持續性等方面的工作。
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煒點評說,此次報告深入分析了村落貧困的原因、特點和現狀。李煒建議,要理解貧困的類型,找出具體的解決辦法;要進一步明確產業扶貧過程中產業引進的各種條件,深入分析“5+”扶貧模式的運行機制;要分析扶貧過程中貧困戶在技術能力、心態、眼界上的變化過程;要梳理產業扶貧精準扶貧和持續機制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整合各種資源,打造一條產業鏈。
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在總結發言中指出,調研報告以脫貧過程、機制、效果和未來發展為線索,內容豐富,但在細節上還需完善,如,這一村莊是否具有代表性問題,數據資料如何應用,村莊的人口、經濟、產業和資源等結構如何,土地流轉的機制和條件,合作社的監督機制等方面還需補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