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選擇(上)
時間:2022-10-11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一、短期經濟政策出臺
必須考慮中國經濟底層邏輯
關于中國經濟,整個由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形成的生產網絡,在過去的40年里變得越來越復雜。在這過程中,我國經濟涌現出大量重要的節點行業,以及把這些行業維系起來的大量市場主體。這充分體現了在過去的40年,中國經濟成功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市場與政府的緊密結合。
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的支持之手或有形之手,在過去40年起到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搭配作用。政府通過5年規劃,通過產業政策,通過舉國體制等做法,聚焦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節點行業,這些節點行業推動技術變革和大量投資,形成溢出效應,帶動了大量市場主體的出現。這個過程中大量的投資、市場主體資源通過市場機制配置,形成了非常有活力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產網絡。梳理過去40年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成果就是1.54億個市場主體的出現,背后體現了在過去40年,“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對中國經濟起到的重大的推動作用。
通過大量投資這些節點行業、關鍵行業,推動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巨大增長。我們的分析也顯示,在過去40年,中國的投資率(即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GDP之比)和TFP(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之間有一個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基本上投資率增長10個百分點,會帶動整個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1.18個百分點。這是我們基于過去40年的數字做的一個簡單分析。
我們在改革開放這40多年時間的前30年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有大量的資源配置到這些節點行業和重點領域,中國經濟保持了非常高的、將近4%左右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但是我們也看到,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后,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工業化進程的尾聲,或者說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這種情況下整個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動能之一——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已經開始下降,目前已經降到2%左右。
所以在考慮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時候,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最宏大的背景。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特別是高質量的發展,還是需要靠全要素生產率來推動。
但是我們的測算也顯示,現在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大概是美國的40%左右,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如果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達到美國的65%,就需要我們在未來的十幾年時間里保持全要素生產率2.5%到3%的年增速。因為工業化進程已經結束了,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工業化進程結束之后,一個國家要繼續保持高速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就變得比較困難。因此在我們討論中國經濟的長期挑戰,或者說思考如何解決中國經濟長期問題的時候,怎么去保持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就變成我們最需要回答的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政策界,包括我們在討論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來源的時候,對這個問題有許多分析。對中國而言,我們有可能創造人類歷史上的一個經濟奇跡,即一個國家在完成工業化進程之后,仍然可能保持比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這背后最大的推動在于我們整個經濟生活中還有五大動能,而這五大動能很有可能會構成未來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速的最重要來源。這五大動能包括數字化轉型,也就是再工業化。
因為我們雖然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但是可以通過數字化轉型,通過產業互聯網進行再工業化,這個過程本身會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巨大提升。同時圍繞著再工業化的基建,即新基建,通過大量投資于焦點行業、節點行業,也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巨幅提升的空間。同時我們仍然有全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大國工業在未來能夠在經濟中保持一個比較高的占比。制造業不斷的高端化發展,也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空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來源包括技術、生產方式和激勵機制變革帶來的可能性。因此更徹底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開放,將會巨幅提升我國資源配置的效率,為未來保持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帶來可能。此外,還有碳中和進程。這不僅是單純的能源革命,更是一個比能源革命要更深刻、更徹底的經濟社會的系統變革。
這些因素合在一起,每一個因素、每一個動能,和它們對應的大量的投資是未來我們應聚焦的方向。
在討論中國經濟如何穩增長、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時,需要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怎么能通過積極的政策,特別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聚焦這些節點領域、解決節點問題,從而實現比較高速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這是討論增量政策,或者長期結構性改革時,最重要的一個底層邏輯,也是最宏大的一個趨勢背景。
未來我們用什么樣的政策、應該投資什么樣的節點領域、結合短期情況應該怎么去恢復1.5億個市場主體的活力?在新基建領域怎么構建5G、6G的網絡和地空天的通信網絡?怎么向高端制造業邁進?怎么通過新型城市化、公共服務體系的進一步投資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此外,“雙碳”目標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技術研發,人力資本向教育方面的投資等,都是我們在未來需要配置大量資源的一些節點領域,也是我們需要去解決的一些節點問題。這里面每一個環節都會帶來大量的投資。用碳中和目標舉例。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預測顯示,如果2050年全世界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量,全球范圍內需要的投資規模是131萬億美元。中國占了全世界碳排放的30%,如果等比例分配投資,按照現在的匯率來計算,2050年為了實現碳中和,我國需要的投資規模可能會達到255萬億到270萬億人民幣的體量。其他機構發布的預測報告也基本是百萬億量級的投資。這意味著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增長動能和增長模式的劇烈變革已經開始。
這種背景下,經濟政策的制定,特別是增量政策的出臺應該怎么去做?我們現在需要大量的投資,高投資率也是過去40年中國經濟能夠順利完成工業化的進程、能夠保持超過9%的年均GDP增速的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