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利率僅1.5%難以跑贏通脹 住房公積金已非改不可?上班族吐露心聲
時間:2020-05-26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
近日有全國人大代表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關于加快推進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的建議》,讓住房公積金再度走進公眾關注的視野。
作為上世紀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產物,住房公積金制度已經運行20多年,到如今已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相應的改革也再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商學院院長徐玖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現行住房公積金制度存在著加重民企負擔、抑制社會消費以及制度功效衰減等三大問題。
不過,也有專家有不同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鄒琳華就認為,住房公積金制度需要改革,但不宜簡單取消。
網友也議論紛紛,各種觀點碰撞……多位上班族和私企相關負責人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社科院專家:住房公積金制度不宜簡單取消
住房公積金制度指由職工個人及所在單位共同繳納一定金額(工資的5%-12%)并長期儲蓄,用以日后支付住房支出的強制性、互助型住房金融保障制度。簡而言之,就是存點錢給你買房,還可以支持你一筆低息貸款。除了買房以外,房屋大修、租房、還貸、出國定居、退休等可以提取公積金。
企業繳納公積金加重了企業的負擔。中金首席經濟學家梁紅曾測算,公積金繳存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可為企業減負約1100億元,若平均繳存率降至5%的下限,則可為企業減負達到5300億元。
一位企業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個員工月工資為10000元,他的公積金繳存基數就是10000元,如果扣繳比例為5%,則公司和員工每月分別要扣繳公積金500元;如果扣繳比例為12%,則扣繳額度提高到1200元。一年下來,僅公積金這一項,一位員工企業就需要負擔6000-14400元不等的成本。
中金公司2019年的一份研報指出,當前公積金制度不利于降低中國儲蓄率、提振消費。公積金每月被存入受規管的個人存款賬戶,截至2017年末,住房公積金累計提取額7.3萬億元,使用比例不足60%。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公積金實繳人數1.44億人。2018年末,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145899.77億元,提取總額87964.89億元,繳存總額扣除提取總額后的繳存余額為57934.88億元。
2014—2018年住房公積金繳存金額及增長速度 圖片來源:全國住房公積金2018年年度報告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也準備就公積金問題提出建議。5月21日,姚勁波公開三份書面建議。他表示,疫情下的中小企業復蘇,面臨的最大困難就在于“入不敷出”,成本特別是人力成本高企,收入減少。因此,建議適當下調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比例,由最低繳納5%降至3%,切實減輕企業用工壓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鄒琳華指出,當前住房公積金體系存在運營方式落后、資金收益率低下等問題,也存在一些取消住房公積金的呼聲。但是住房公積金作為住房合作金融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降低購房利息負擔,提高員工福祉。住房公積金制度需要改革,但不宜簡單取消。
上班族心聲:存款貶值不劃算
資金趴在賬戶上,主要是因為公積金的提取需要滿足一定條件。
一位在東部省會城市工作的周小姐向記者抱怨,每個月交的公積金明明是自己的錢,卻不能隨意、自由支配,感覺不太合理。“我近幾年都不需要買房、租房或者裝修,這一筆錢等到退休時再取出來,雖然幾十年的存款有一定數量,但是也貶值了,感覺很不劃算。”
按照規定,公積金作為個人財產,在滿足下列條件下可以提取:(一)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二)離休、退休的;(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并與單位終止勞動關系的;(四)出境定居的;(五)償還購房貸款本息的;(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資收入的規定比例的。
周小姐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意愿,希望公積金能夠自愿選擇,現在有點強制儲蓄的意思,不交公積金的話,能增加到手收入。
一位在中部某省會城市工作的上班族劉女士也向記者表達了相似的想法:“目前我已經繳納的公積金數額不足以用于公積金貸款買房,買房需求也不太緊迫,如果能選的話,更愿意折算成工資直接發給我。”
她還告訴記者,自己在求職過程中與多家企業溝通過,很多私企只交五險,不交一金,并且也不會將公積金折算成相應工資發放給員工。
2014—2018年按單位性質分繳存職工人數占比變化 圖片來源:全國住房公積金2018年年度報告
前述研報也指出,雖然公積金是針對所有單位和職工的強制儲蓄制度,但根據《全國住房公積金2017年年度報告》,實繳單位262萬個,實繳職工1.37億人(大幅低于社保養老繳費職工數2.9億人)。一方面仍有相當數量的小企業并未繳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部分企業利用公積金免稅屬性多交公積金為員工增加福利的現象(主要是國企和高收入行業)。
每年數千億公積金余額隔離在消費之外
我國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在5%~12%之間,由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公積金是企業人工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
徐玖平向記者介紹,住房公積金作為企業成本的構成要素之一,對建制企業來講肯定會加重企業經濟負擔。
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由于客觀上難以承受,不得不選擇逃避強制繳存法定義務,而越來越多的企業同時也面臨因欠繳住房公積金產生的職工投訴,大量民企在是否繳存的生存壓力與違法風險間陷入兩難。
除此之外,公積金繳存收益率較低這一問題,也遭到多位專家詬病。
2018年數據顯示,全國5.8萬億元的公積金繳存余額年利率只有大約1.5%,難以跑贏通脹,實際上會造成公積金的貶值。
徐玖平認為,由于完全依賴互助性繳存提供流動性支持,制度設計從一開始就規定了強制性、互助性和專用性等要求,導致每年數以千億計的住房公積金余額相對于繳存人事實上被“凍結”,也被隔離在社會消費之外。
徐玖平向記者表示,現行住房公積金制度建立于計劃體制時代,能夠充分享受制度福利的主要是依靠國家財政及國有資源供養并提供單位配繳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職工,公積金是他們工資增長機制的一部分。
當前,由于住房公積金原有繳存人群的住房問題大多已逐步得到解決,公積金一定程度上已經蛻變為與住房無關的剛性福利。而真正擁有巨大住房消費需求的新市民,則很多都未能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合理的住房剛需受到抑制。這是對社會資源的嚴重錯配和閑置浪費。
改革應實現“強制”向“自愿”轉換
現行公積金制度存在諸多弊端,中央近期也釋放改革信號。
本周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這是中央對住房公積金制度最有權威也是最新的定調。
徐玖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革的正確方向就是建立國家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核心是實現“強制”向“自愿”的制度轉換。
徐玖平進一步解釋說,應當通過創新住房公積金融資方式、構建金融化融資機制,讓絕大多數繳存人的個人公積金賬戶資金可以成為可支配收入并被投入到社會消費之中,這對當前應對疫情及經濟下行壓力,拉動社會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現實意義。
徐玖平認為,住房公積金由“強制”向“自愿”的過渡可能會有一個社會消化的過程,但改革已時不我待。
基于此,應盡快制定過渡期政策,并在過渡期內實行“強制”與“自愿”的“雙軌運行”:一方面在暫時保留機關事業單位強制繳存的同時,取消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強制繳存的規定;另一方面抓緊建立并試點基于新市民政策性住房金融支持的住房公積金自愿繳存政策體系。
“雙軌運行”核心是取消民營企業公積金繳存的強制性,企業直接按可承受的人力成本向職工發放工資,讓職工工資回歸市場定價,而有貸款需要的參與自愿繳存,并由中央財政提供一定的補貼,以彌補“低存”損失,激勵長期存儲,最后實現低息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