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解丨推進智算中心建設!河南定下“人工智能+”行動路線圖
時間:2025-03-25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近日,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印發《河南省2025年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從六個方面23條工作要點勾勒出河南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清晰路徑。
基礎丨加快推進智算中心建設
算力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生產力,被譽為AI大模型的“發動機”。
3月10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布消息,中部最大算力中心河南空港智算中心規劃建設的10000P(1P約等于每秒1000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算力集群項目預計于今年一季度全面投運。
作為區域算力基礎設施的重要突破,10000P算力集群建成后將填補河南超大規模智算的空白,為大模型訓練推理提供“超級引擎”。
《工作要點》明確,要加快推進智算中心建設。到2025年底,全省算力規模突破94EFlops,進入全國第一梯隊。強化算力資源高效協同,提升省算力調度服務平臺功能,以“一核四極”為關鍵網絡節點,加快構建全省統一的算力調度網。
“河南正在推動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中原算谷等重要項目,加強‘嵩山’‘中原’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的功能,提供一站式算力服務,算力設施已覆蓋通算、智算、超算全類型,算力供給和調度能力不斷提升。”河南省人工智能學會秘書長馬廣建說。
馬廣建表示,加快算力發展將為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按下加速鍵,為河南省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融合丨重點推進9個行業人工智能應用
人工智能不僅是奔涌向前的技術浪潮,更是賦能千行百業的澎湃動能。
“除了要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創新能力、加快算力建設和豐富數據要素,更重要的是依托醫療、教育、農業、工業、文旅等具體應用場景,形成場景驅動的創新發展模式。”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席江浩說。
當前,人工智能已在河南多個行業落地開花——
科大訊飛與河南農業大學聯合開發的“弘農大模型”,可以實現精準全面、統籌多場景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預警、智能決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在河南率先打造了國產可控的“農業超腦”,有效賦能育種、種植、養殖。
二里頭遺址考古研究智能檢索問答系統“夏都探源”于近日正式上線,這是我省首個聚焦考古研究的人工智能問答系統。
如何進一步打通人工智能落地“最后一公里”、讓人工智能更好賦能產業發展?《工作要點》提出要推動重點行業應用,分別是人工智能+醫療、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科研、人工智能+工業等九大領域。
如在“人工智能+醫療”方面,提出要推進輔助診斷、健康管理、中醫藥服務垂類大模型和眼科、高血壓、肺癌、血液病等專科專病模型以及合理用藥等醫療服務模型建設,構建高質量醫療數據集;在“人工智能+農業”方面,建設智慧育種、智慧種植、智慧養殖等垂直大模型,打造規范化農業機械智能生產場景應用;在“人工智能+文旅”方面,依托河南文旅垂直大模型,推動人工智能在甲骨文研究、文旅內容生產等方面的應用取得突破。
席江浩認為,河南具有全產業鏈和市場規模優勢,能夠通過“人工智能+”行動構建數據、算力、算法相互支撐的循環發展路徑,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長效動力。
建議丨以場景應用牽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政策加持下,“人工智能+”如何“+”出更多可能?
席江浩表示,要實現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河南要加強算力網絡建設,持續優化算力供給,同時要加快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發揮制造業平臺引領作用,推動由“鏈”轉“網”的產業升級。
聚焦算力建設,馬廣建建議,在布局時要遵循“集約高效、綠色低碳、區域協同”的原則。“利用鄭州作為國家算力樞紐節點的優勢,打造‘一核多極’的算力基礎設施體系。通過合理規劃超大型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和邊緣計算節點,推動鄭州、洛陽、安陽等城市形成各自的特色。”
同時,建立全省算力資源智能調度平臺,整合政務云、行業云和公有云資源池,創新“算力券”跨域流通機制,對接國家“東數西算”戰略,實現算力資源的靈活調配。
當前,人工智能對百姓生活的賦能日益顯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民生領域的滲透愈發深入,從消費升級到醫療健康,從教育養老到智慧交通,正成為提升百姓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此,馬廣建建議,面向未來,河南要更好發揮優勢,深入挖潛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結合河南消費電子產業鏈,發展人工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等終端產品。
席江浩還建議,要重視場景挖掘和培育,推動“人工智能+”深入經濟社會方方面面,重視各個領域各個場景的智能化需求,著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服務業,依托各類平臺加強技術與市場之間的對接,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落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