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睢縣,中原水城的故事
時間:2020-06-30來源:舉栗說明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睢縣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的西部邊陲,介于周口、開封、商丘三市形成的金三角中心。睢縣之前稱睢州;據明嘉靖《睢州志》載:睢州在歷史上曾稱過“睢邑”“烏巢鄉”“烏雀城”“襄牛地”“襄陵”“襄邑”“襄平”“拱州”等。由于睢縣北倚黃河,歷史上凡有黃河決口,此地必首當其沖。無數次的黃河泛濫之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已將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文獻古跡深埋于地下,給后人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
睢縣是古老睢水的源頭,也是我國早期農耕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單從“睢”字的字形字意來講,這里即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觀象授時”之地。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以“隹”為字根的象形文字很多。據《說文》釋:“隹,為鳥類的凡稱;”“隹”與“目”合體后,讀“睢”,從“目”“隹”聲。“睢”是一種仰視向上看的“大眼睛”鳥;按照《易經》“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的說法,“睢”字實為上古時期睢水流域的先民領袖們卜日策月、觀察星辰運行規律的真實場景寫照。
睢縣縣城先后遷移三次,均與黃河泛濫有關。第一次遷移發生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由承匡(今睢縣匡城)遷至襄邑古城(約在今城湖西1公里范圍內)。第二次遷移時在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由古城遷至襄陵附近即睢州舊城(今縣城北城湖)。第三次遷移歷時較長,前后百余年始完成,由睢州舊城(今城湖)南遷至睢州新城(即今日縣城),舊城即今日睢縣縣城北之城湖。
黃河水患
宋、元以來,黃河水患連年,睢州深受其害,《睢州志》上說“黃河之進中國。自滎汜而下,地平土疏,沖決無常。自滎澤至儀封,上下三百余里,凡有決口,吾睢首當其沖,載在史冊,可考而知也。”元史也有“河決睢州者十七”的記載。古睢州的城墻為北宋時期所建,當時由于護城墻,城內往往免于黃河的災害,但隨著城外淤泥堆積的越來越多,形成了城內低、城外高的地貌。
拆除城墻
明崇禎十五年,也就是1642年3月,當時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會同羅汝才、袁時中等三支起義軍百萬人馬攻克了池深城堅的睢州城。李自成派人拆除了睢州城墻,睢州就完全失去了對黃河水的抵御能力,也導致了睢州舊城的滅頂之災。
水淹古城
1642年9月,李自成進攻開封時,明軍和義軍雙方都出于以水代兵的目的,扒開了黃河(明代黃河距睢州僅15公里)。黃河水狂瀉南奔,把李自成拆除城墻后的睢州舊城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這里就變成了一個“水下是城、城上是湖”的湖泊,當地老百姓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全城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無數人淹沒在滾滾的黃河水中。
睢縣北湖湖面呈十分規則的長方形,古人曾形容睢縣北湖是“平面無風境來磨,碧玉盤里幾砂螺”。北湖水源旺盛,從不干涸是實屬罕見的,人們由此傳說,北湖是地下涌出的龍泉神水,哺育著睢州的一方百姓。如今,北湖和她周邊若干個衛星湖一起,構成和展示了風情別樣、氣韻獨特的中原水城景觀。
睢縣北湖及周邊衛星湖,水面闊達近萬畝,是東起微山湖、西到西安、沿隴海鐵路線兩側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北湖景區內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最著名的有“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陵墓、宋襄公望母臺、甘菊泉、桃花洞、蘇軾留墨處等。
2000年,北湖被河南省旅游局批準為省級旅游景區,北湖使睢縣有了“中原水城”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