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金融機構要逐步建立氣候風險管理架構
時間:2022-02-19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日前在《中國金融》上撰文指出,我國金融體系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較早進行了探索,并取得長足進步。下一步,要在此基礎上,重點提升氣候風險管理能力,科學監測評估氣候風險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有力、有序、有效地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將氣候風險管理納入
中長期發展規劃
“金融機構要逐步建立氣候風險管理架構,將氣候風險納入公司戰略和偏好管理。”劉桂平認為,一是將氣候風險管理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評估氣候風險對金融機構業務的中長期潛在影響。二是將氣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明確“三道防線”職責分工,將氣候風險因素融入風險管理全過程。三是將氣候風險納入投融資業務全流程,加強投融資分類管理。四是豐富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實踐,前瞻性指導投融資結構調整和風險防控。
劉桂平還提出,強化氣候風險數據收集,夯實氣候風險分析基礎。人民銀行正在探索開發金融機構碳排放和碳減排核算方法,金融機構也要提高氣候風險數據管理意識和能力,做好宏觀氣候和政策數據、微觀碳核算和財務數據、ESG數據等氣候風險信息的歸集與整合,建立氣候風險大數據,不斷提高氣候風險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他表示,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做綠色產業發展的“助推器”。一是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實現綠色金融、綠色產業等標準的國內統一和國際接軌。二是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建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產業基金、綠色信托、綠色租賃、綠色資產證券化等在內的專業化、綜合性產品和服務體系,滿足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三是充分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加大對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
從普惠金融角度看,劉桂平認為,加大科技賦能力度,促進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做小微和三農綠色低碳轉型的“放大器”。金融體系要深刻分析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內在聯系,對二者一體謀劃、一體推進,找準綠色金融標準和規則與普惠金融發展的結合點,深化兩者的融合發展實踐。同時,要加快金融科技發展和應用,破解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對稱難題,利用數字技術盤活綠色資產,推動環境信息披露,降低普惠金融成本。
劉桂平稱,加強轉型金融研究與實踐,做高碳行業轉型升級的“穩定器”。在用好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的基礎上,加快確立轉型金融標準,明確符合轉型特征的活動分類及其技術指標,鼓勵金融機構設計推出更加豐富的轉型金融工具,加大對傳統高碳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支持力度,實現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的良性互動、優勢互補。
已完成第一階段
氣候風險壓力測試
劉桂平透露,中國人民銀行已完成第一階段氣候風險壓力測試。2021年,人民銀行組織全國23家主要銀行開展第一階段氣候風險壓力測試,針對火電、鋼鐵、水泥三個高碳行業,分析在引入碳排放付費機制的情況下,從現在到2030年相關企業因成本上升導致貸款違約概率上升,進而影響銀行資本充足水平的情況。為保證審慎性,測試還假設行業無技術進步、單一企業對上下游均不具備議價能力、資不抵債企業無還款能力。
此外,在風險傳導具體路徑方面,劉桂平表示,人民銀行按照“1套機器學習算法、21個行業模型”首次建立非金融企業違約概率的基礎模型,參試銀行采用內部評級模型,逐戶、逐年測算企業違約變化。測試結果表明,如果火電、鋼鐵和水泥行業企業不進行低碳轉型,在壓力情景下,企業的還款能力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23家參試全國性銀行火電、鋼鐵和水泥行業貸款占其全部貸款比重不高,因此其整體資本充足率在三種壓力情景下均能滿足監管要求。
“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完善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方法。”劉桂平稱,一是以更加貼合我國實際的方式改進壓力情景和傳導路徑,提高測試結果的應用價值和指導意義。二是進一步拓寬測試覆蓋行業范圍,涵蓋更多高碳行業,更加全面地分析我國金融體系氣候風險敞口。三是探索開展氣候風險宏觀情景壓力測試,更加系統地評估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結構性、交叉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