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通過“回購”這一“肢體語言”,向市場發出積極信號。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2日,今年以來已有148家上市公司新公布了149份回購計劃(南極電商發布了年內的第二輪回購計劃),其中,15份回購計劃實施完成,129份正在實施中,5份通過了董事會預案。有21家公司的回購金額超過1億元。其中,歌爾股份回購金額居首,達20億元;南極電商、美的集團分別以7.11億元、6.56億元的回購金額居第二、三位。
對此,投資者該如何解讀?筆者認為,優質上市公司實施回購,一方面合規展示對于自身的業績和估值的自信;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市場關注、交投等維度活躍度的提升。而回購的根基,則是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流動性、投資理念有質量的發展。
首先,上市公司回購火熱起步于監管部門的引導,活躍于資本市場生態優化以及對應的價值投資理念增強。
2018年11月份,證監會、財政部、國資委聯合發布《關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拓寬回購資金來源、適當簡化實施程序、引導完善治理安排,鼓勵上市公司配套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2019年1月份,滬深交易所發布實施《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實施細則》,進一步增強回購的可操作性。2020年3月1日起新證券法實施,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和法治供給再進一步,更多的投資者選擇遵循價值投資理念。
這些基礎性生態環境向好,為上市公司回購行為提供了堅實的土壤,從而促進有能力、有意愿更好保護投資者、保護自身資本運作環境的上市公司主動發起回購。從數據看,2019年和2020年,上市公司回購總規模不斷刷新,越來越多價值被低估的藍籌公司認可通過回購的方式與市場互動。
其次,上市公司回購行為顯示資本市場的活力和韌性。
回購作為上市公司的“肢體語言”,向投資者傳達自身業績穩健、現金流充裕、價值低估等多重信息,且能夠促使二級市場的股權供求關系發生改變,這些因素對于在市場中合理引導投資流量尤其是投資端的中長期資金、增加投資活力是必要且大概率有效的。
同時,對于回購股份的處理,無論是注銷還是納入可為期三年的庫存股以便激勵員工,都使得上市公司股本規模更具韌性,預留再融資、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空間,也增加了對于人才要素的配置能力。
此外,從交易所互動平臺的表達來看,投資者普遍對于上市公司回購有著明確訴求,其強烈度甚至階段性超過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渴望。因此,上市公司回購行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二級市場投融資活力和韌性。
第三,回購雖好,但應屬“小眾產品”,上市公司事前應充分權衡公司發展特點,投資者則應冷靜判斷上市公司回購利弊。畢竟,回購行為并非適合所有上市公司,甚至可能并不適合大多數上市公司。一方面,回購行為如果體量過小,容易被市場解讀為噱頭,并不能有效激發投資者的跟隨熱情,而一旦上市公司因各種原因未能充分履行承諾,還將產生信任度衰減的負效應;另一方面,如果實施規模較大,則將對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尤其是現金流提出要求,顯然很多公司并不能達標。而且,對于處于產能擴張關鍵期或業績快速上升期的公司而言,大筆資金用于回購其實有些大“財”小用,并不是解決價值低估的最佳方式。
當然,由于今年春節前后市場表現震蕩,A股市場多數公司目前處于估值底部區域,部分優質公司的價值甚至被嚴重低估,上市公司回購發出積極信號有著相當的合理性——能夠合規地向投資者傳遞價值信號,在部分情況下,還能輔助公司其他資本運作順暢進行。對于投資者而言,選股時不妨參考招聘啟事設定門檻——“上市公司應治理規范、質量過硬,適宜條件下有意回購者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