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補齊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不足短板
時間:2020-06-13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制定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規則”被寫入了近期發布的《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意見》中,這說明當前加強交叉性金融產品的監管,既十分緊迫又非常重要。
所謂交叉性金融產品,是相對于傳統金融產品而言的一種復合性產品,具有跨市場、跨領域和跨功能屬性的基本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先后出現和產生了 銀證通、銀行代銷、組合理財投資、金融資產信托、證券投資基金、證券投資信托計劃、集合性受托理財計劃、投資連結產品、多方委托貸款、存托憑證等交叉性金融產品,在持續性豐富金融服務手段的同時,也為金融業快速成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與關鍵支撐。
這一過程中,也增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我國金融監管的現行體制機制,主要按不同類別市場來劃分,同時依據市場不同主體對象來確定,客觀上形成了交叉性金融產品大量涌現而金融監管受制度性安排限制、難以管、管不了和管不住的窘態與矛盾。幾乎每一種新出現的交叉性金融產品都可能產生監管的“空窗期”,金融監管滯后于產品及市場行為本身,成為一部分金融機構監管套利的手段與內容。加上這些年我國金融監管精細化、過程化和數字化水平的提升不夠快,加劇了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的短板形成。
然而,交叉性金融產品是金融創新的重要體現形式,也是支撐未來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趨勢性手段,必須在加快補齊監管短板中健康發展。筆者認為,要從“清晰方向、做實過程與豐富手段”上下功夫,統籌兼顧、系統推進,持續發力。
補齊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不足短板,要從方向上回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交叉性金融產品的發展,要與實體經濟和融資需求相適應。就是說,交叉性金融產品的形態、結構和運行方式等,本質上應由實體經濟的實際情況與需求狀態來決定。金融監管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手段與流程,其實質內容不能偏離這一根本點。一方面,交叉性金融產品的產生與運用,要有利于優化產業布局與行業結構調整。比如說,在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的過程中,應著重圍繞暢通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的堵點、斷點提供價值手段和金融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交叉性金融產品的運用和豐富,要始終圍繞實體企業轉,在提升實體企業市場競爭力中展現“疊加”效應。任何一種交叉性金融產品跨市場、跨市場主體和跨業務屬性的“長度”和“寬度”,都應以交易環節是否有實體企業參與為主要標準,金融監管要對連續性、疊加性的“空轉”和“自娛自樂”交易環節作出限制性規定。總之,要通過金融監管本源的回歸,使交叉性金融產品的發展與深化,更好地從方向上與國家行業產業結構優化相吻合,更多地從具體環節上與實體企業的需求變化相融合。
補齊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不足短板,要從過程上體現風險穿透性原則,建立分層分類、統籌協調、形成合力的金融監管新格局。要進一步明確中央層面與地方層面監管的不同職責,對交叉性金融產品中存在的主體對象管理多重性、產品準入審核模糊性以及風險處置分散性等問題,作出不同級次的監管責任劃分與制度性安排。要進一步理順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等不同市場監管部門的關系,做到同步發力和同向發力;注意改善優化同一監管部門中不同單元的協同機制,體現和遵循一致性標準原則;注意不同市場間對于交叉性金融產品要素構成、運行規則的一致性約束,形成公平競爭監管的剛性約束,避免因為不同市場金融監管標準差異出現的選擇性“漏洞”。要進一步夯實金融監管風險性穿透的基礎,加快由地域、對象監管為主向功能、行為監管結合的轉變,加快由結果監管為主向過程監管融合的轉變,保證交叉性金融產品風險監管的穿透性,做到底層資產的透明性,中間資產的適度性,末端資產的恰當性。應該說,交叉性金融產品的特征,決定了其在監管上要有更多的風險穿透性要求,而只有其風險穿透性原則體現的越充分,對于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才能越強大。
補齊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不足短板,要從手段上堅持創新與務實相結合,切實做到與時俱進。要在適應變化中豐富監管手段的內容,交叉性金融產品只有在不斷滿足實體企業的變化中才有生命力,而金融監管只有在適應交叉性產品的變化中才有引領力。因此,金融監管的方式和手段必須體現注重過程、注重精準和注重及時,減少因為過程性監管手段不足出現問題趨勢性積累的現象。要在科技賦能中提升監管手段的效率,主動改進現場與非現場監管方式,合理劃分一般性與特定性內容的監管標準,持續擴大科技賦能提升監管手段效率的范圍和領域。對市場監管共性問題的“吹哨”,主要由人工智能完成,對趨勢性、突發性和典型性問題的“吹哨”與處理,則靠專業人才與手段解決。要在問題導向中保證監管手段的務實,金融監管手段的效果要始終體現在針對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上,凡是無益于問題解決的手段都應壓縮,凡是在新發生問題的交易環節或領域,都應及時完善監管手段,在“優化”與“豐富”中體現金融監管手段的與時俱增。
(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人、原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起草專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