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IPO月報:2019年10月A股IPO及被否情況全梳理
時間:2019-11-05來源:新浪財經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
截止2019年10月31日,中國A股上市公司共計有3706家,其中主板有1949家,占比52.58%;中小板940家,占比25.35%;創業板777家,占比20.96%;科創板40家,占比1.11%。10月份證監會共召開了9次針對新股發行的發審會議,對21家企業IPO的申請進行審核,其中20家通過,1家被否。繼7月份后,IPO過會率連續上升,10月份過會率達到了95.23%。10月國慶假期后的第一周上會企業數目較多,在假期后的三個半星期內,上會數量呈現出7:4:5:5的格局。此外,截止10月31日,科創板累計受理企業共170家,被上交所否決的企業累計共2家,被證監會否決的企業累計共1家,科創板上市注冊生效的企業累計共60家。
2019年10月A股IPO整體情況
2019年10月共有21家企業上會(科創板除外),較之9月份的16家,審核節奏進一步大幅提升。21家企業中有20家通過,過會率為95.23%。綜合18年至今的IPO市場情況,2019年10月審核節奏進一步提升,過會率處于高位。
1、2019年10月A股IPO過會情況
2019年10月,20家過會企業分別是:鄭州天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通達汽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電聲市場營銷股份有限公司、華辰精密裝備(昆山)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久量股份有限公司、嘉美食品包裝(滁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海訊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銳明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科安達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甬金金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僑銀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易天自動化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艾可藍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銳新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博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建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主板5家,中小板6家,創業板9家。從過會企業地域分布情況來看,廣東省實現9家企業過會,江蘇省、安徽省、北京市和浙江省各實現2家企業過會,河南省、四川省和天津市各實現1家過會。從過會企業行業上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4家,金屬制品業2家,專用設備制造業2家,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商務服務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非金屬礦物質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公共設施管理業、金融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生態環保與環境治理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各1家。
2、2019年10月A股IPO未過會情況
本月共有1家企業被否,為北京墨跡風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被否主要原因為:合法合規問題、持續盈利能力、毛利率相關問題、關聯交易與業務獨立性、內部控制規范性。
本月無暫緩表決企業。
3、2019年10月科創板IPO情況
10月份,科創板IPO上會企業28家并通過,無被否案例。
截止10月31號,科創板共上市40家,10月新增7家,分別為:上海晶豐明源(65.280, -2.60, -3.83%)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海爾生物(27.600, -2.05, -6.91%)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申聯生物(18.600, -2.45, -11.64%)醫藥(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賽諾醫療(18.490, -1.82, -8.96%)科學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杰普特(46.370, -2.93, -5.94%)光電股份(11.130, -0.04, -0.36%)有限公司,北京致遠互聯(64.610, -6.54, -9.19%)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所處行業依次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按地域分布來看,科創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和廣東省;按行業分布情況,科創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專用設備制造業。
2019年10月A股IPO被否情況
本月共有21家企業上會(不含取消審核),其中21企業家過會,1家企業被否,整體過會率為95.23,被否率為4.77%,被否企業為申報創業板被否。
1、被否企業板塊情況
從被否板塊情況分布來看,2019年10月申報中小板的企業共有4家,其中有1家被否。
2、被否企業排隊時間情況
從被否企業排隊時間來看,2019年10月僅1家企業被否,該被否企業的排隊時間為1.5-2年。綜合2018年至今的被否企業來看,排隊時間仍集中于0.5-1.5年。
3、被否企業行業分布情況
從被否企業行業分布上來看,2019年10月被否企業行業為互聯網和相關服務。
自2018年以來,從被否企業行業分布上來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數量最多,高達11家;其次是專用設備制造業8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7家;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各4家;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生態環保和環境治理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各3家;通用設備制造業,建筑裝飾和其他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各2家;其他占21家。
4、被否企業利潤規模情況
從被否企業利潤規模情況上來看,2019年10月被否企業利潤剛過4500萬,未跨過8000萬的利潤“紅線”。
自2018年以來,從被否企業利潤規模情況上來看,被否企業利潤規模集中在3000萬至8000萬之間,其中3000萬至5000萬被否企業有24家,5000萬至8000萬被否企業有32家。小于3000萬被否企業有5家,大于8000萬被否企業有14家。目前總體來看8000萬的利潤規模仍是企業成功實現IPO的保障。
5、被否原因梳理
從2018年被否企業問題及審核結果情況來看,發審委的關注重點集中在:財務真實性及合理性、毛利率相關問題、關聯交易與業務獨立性、持續盈利能力、供應商和客戶集中度問題、會計處理和會計準則相關、現場核查及內部控制相關問題。
從2019年被否企業問題及審核結果情況來看,發審委關注重點仍集中在:財務真實性及合理性、毛利率相關問題、關聯交易和業務獨立性質疑、持續盈利能力、供應商&客戶相關問題、合法合規問題、內部控制規范性問題、會計處理和會計準則相關。
其中有14家涉及財務真實性合理性質疑:主要包括營收與費用匹配性、銷售費用逐期減少、人為調節利潤質疑、收入增長與固定資產增加不匹配、放寬信用政策的行為提高收入質疑等問題;
14家涉及毛利率相關問題:主要包括毛利率低于或高于同行業、某種毛利率與其他相比差異大、毛利率變化趨勢與同行業不一致、某種毛利率高于或低于另一種毛利率等問題;
9家涉及關聯交易和業務獨立性質疑:主要包括關聯交易逐年增長、與關聯方交易金額占同類業務比重、交易價格公允性、與經銷商與管理商聯營商是否存在關聯關系、關聯方大額無息資金拆借等問題、同業競爭或利益輸送等問題;
15家涉及持續盈利能力相關問題:其中主要包括管理能力、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影響、不同招投標方式是否影響、營收凈利大幅下滑、與重大客戶約定協議是否可持續、貿易政策影響、是否面臨反傾銷、反補貼等問題;
11家涉及供應商&客戶相關問題:主要包括供應商與客戶集中度較高、第一大客戶和供應商重合、經銷商剛成立即成為發行人經銷商、經銷商是否取得相關證照、與重要客戶與供應商合同有效期到期后繼續開展合作是否存在風險等問題;
8家涉及合法合規問題:主要包括業務資質/業務授權、環境保護方面問題、未按照規定辦理外匯登記前多次向境外股東利潤分配、劃撥土地實際用途合規性、訴訟糾紛(常見如專利及商標訴訟)和權屬糾紛等問題;
12家涉及內部控制規范性問題:主要包括固定資產管理、分包合同管理、招投標管理、收入確認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內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執行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