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以來,我國綠色債券支持政策進一步加碼,多地政府先后推出綠色金融配套措施。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正如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所言,金融是魂,產業是體,金融不落在產業上,就魂不附體,以綠色金融為手段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才能真正推動綠色經濟增長。因此,綠色金融必須真正走進綠色產業,與綠色產業共同發展。
具體來看,廣東出臺的綠色金融試驗區細則,為落戶于廣東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企業在資金獎勵、上市支持、產業扶持、簡化審批、創新服務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甘肅成立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綠色金融研究中心,規劃、協調和推動全省綠色金融工作。福建出臺《福建省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推動建立綠色金融多元化支持體系。新疆發布《自治區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實施意見》,明確自治區綠色產業和項目界定,確定重點支持領域,為其在債券發行、信貸、基金、上市等多方面的融資活動提供服務。貴州印發《貴安新區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任務清單》,有序推進貴安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建設。
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綠色債券市場蓬勃發展。根據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的監測數據顯示,按照起息日統計,2017年7月,我國共新發10期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為162.70億元,綠色債券發行量較上月(5期和55.50億元)有較大上升。新發綠色債券涉及券種包括商業銀行債、公司債、企業債、中期票據、私募債和資產支持證券,其中綠色企業債發行量最大(3期和47.70億元).
據統計,2017年1—7月,我國綠色債券(不含資產支持證券)共發行43期,發行規模達到825.6億元,涉及發行人30家,發行家數已超過2016年全年數量(29家),發行期數和發行規模分別占2016年全年的87.76%和41.60%。另外,2017年1—7月,我國債券市場共發行3單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總規模為62.5億元。由此可見,綠色金融債仍是發行量最大的券種,商業銀行占據綠色債券市場的主導地位,銀行間市場仍是綠色債券的主要發行場所;近半數綠色債券具有一定的發行成本優勢;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主要投向節能以及生態保護和適應氣候變化領域。
隨著各地政府綠色金融相關鼓勵政策的出臺和落地,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將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綠色債券發行量有望繼續保持增長勢頭,更多地區綠色發行人將參與到綠色債券市場,推動綠色債券市場多元化發展。
不過,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綠色金融作為支撐。目前,業界對于“綠色金融”尚無明確定義,一般是指,金融對綠色經濟或綠色產業的支持。根據中國綠色發展目標和環境保護的規劃,綠色投融資應該聚焦以下六個領域:清潔能源、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的修復、工業污染治理、節能和資源節約、綠色產品。這些領域都是綠色經濟的代表性產業。
中國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表示,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綠色金融也自此正式由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發展綠色經濟的同時,金融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方面,要引導和鼓勵更多的資金與社會資本投向綠色產業,促進環保、新能源、節能等新領域的發展,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要更有效地抑制把綠色金融泛化、盲目性地胡亂投資,通過一正一負的引導和抑制,推進經濟層面的綠色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