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優勢產業,疫情的3年間,我國食品工業整體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展現出抵御風險的韌性。與此同時,巨大內需市場對高質量食品的需求增長和供給模式的轉變,促進了食品工業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變革,加速了新技術、新方法、新業態的創新應用。近年來,一批食品產業集群在我國多地崛起,并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亮點。探索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新模式,也成為我國食品行業現代化發展的新方向。

集群式發展帶動食企做大做強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現存食品制造相關企業131.7萬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16.9萬余家,新增相關企業注冊增速達15.8%;2023年1—6月新增注冊相關企業7.2萬余家。從地域分布來看,山東以15.7萬余家位列區域首位;河南、廣東分列二、三位,分別擁有10.2萬余家以及8.8萬余家;從成立時間來看,45.5%的相關企業成立于1—5年內,成立10年以上的相關企業占比13.7%;從企業類型來看,82.7%的相關企業屬于個體工商戶。

  《中國輕工業產業集群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3月,全國食品相關產業集群已發展到43個,涉及釀酒、食品綜合、焙烤、罐頭、發酵、乳制品等行業,遍及全國17個省(區)。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是山東臨沂食品產業集群,年營業收入超過1500億元;四川瀘州的“中國酒城”,規上企業124家,年營業收入超過12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位于廣東佛山的中國食品飲料產業基地,規模也比較大,規上企業186家,年營業收入超過770億元,從業人員3.5萬人。

  “三水將加快打造千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條從制造向研發、銷售兩端延伸。”佛山市三水區委書記李軍說,2022年,佛山市食品飲料行業實現產值1305.6億元,而佛山水都飲料食品產業園就實現產值超770億元,成為佛山打造3000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集群的主攻手。

  佛山水都飲料食品產業園經過15年的發展,形成集生產、銷售、檢測、包裝、物流運輸于一體的食品飲料特色產業集聚區,聚集了百威、紅牛、健力寶、嘉士伯、可口可樂、益力多等食品飲料及相關企業173家。其中,超千萬元的企業有46家,飲料與酒制造業產值超億元企業占1/3,成為廣東省首個食品飲料特色產業園、全國最大食品飲料產業集聚基地。

  食品綜合和釀酒是自2016年以來集群數量增長最快的兩個行業,共增加18個產業集群,規模效應逐步顯現。其中,既有以福建省漳州市“中國罐頭之都”、四川省“中國(宜賓)白酒之都”為代表的幾經復評、歷久彌新的產業龍頭企業聚集發展區,更有已經聲譽卓著的行業頭部企業主導形成的產業聚集地“中國啤酒之都·青島”“中國醬香白酒核心產區(仁懷)”“中國黃酒之都·紹興”“中國醋都·鎮江”等。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釀酒規上企業1761家,與2020年1887家相比,數量減少了6.7%,但全行業銷售額與效益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表明酒類產業的集中度不斷提高,產業集群建設成效明顯,對中國酒業整合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川宜賓正規劃打造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2022年,宜賓市規上白酒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757億元,同比增長7.5%;利潤總額395億元,同比增長8.2%。宜賓白酒以產量不到全國1/12的占比,實現全國白酒1/4的營收、1/6的利潤。

  目前宜賓市已形成以五糧液集團為龍頭、49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270余戶中小釀酒企業、120余戶配套企業組成的集原糧種植、研發、基酒儲存、包裝材料、罐裝、銷售、物流于一體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宜賓市規劃到2026年,培育形成一批千億級、500億級、50億級以及十億元級、億元級企業,基本形成白酒企業梯次化發展新格局。

  食品產業集群式發展,也帶動了我國食品企業的做大做強。數據顯示,我國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超過3.9萬家,占輕工行業31%以上。

加強科創和集群建設

  今年3月,工信部等11部門發布《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傳統優勢食品產區規模不斷壯大,地域覆蓋范圍進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供應鏈保障能力明顯改善,一二三產融合水平持續優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產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以河南省漯河市為例,目前,該市已形成涵蓋肉類、面制品、果蔬、飲料和休閑食品五大行業1000多個品類的食品產業集群,有以雙匯等為代表的肉類加工產業集群,有以衛龍食品、南街村集團等為代表的糧食深加工產業集群,有以可口可樂、統一等為代表的飲料產業集群……河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張劍此前表示,河南建設綠色食品強省的優勢顯而易見,在建設過程中,豐富的原材料、便利的交通區位、充足的勞動力正推動河南成為全國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日前,《河南省綠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動計劃》提出,實施冷鏈食品、休閑食品、特色功能食品、預制菜、數字賦能、品牌設計等升級行動,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鏈,做優糧食制品、做強肉類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特果蔬制品,振興酒業、奶業,到202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建設綠色食品業強省。

  河南省省長王凱表示,要把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做優特色產業、做強龍頭企業,加快建設在全國乃至全球更具影響力的現代食品產業集群。要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以綠色化為導向、以高端化為引領、以品牌化為目標、以智能化為依托,全面提升河南食品產業知名度美譽度競爭力。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鼓勵企業家堅定信心信念信義,勇于創新創業創造,堅持專心專注專業,做到善作善為善成,打造一流的企業家隊伍。要建設一流產業生態,牢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創新轉型發展,為企業提供優惠便捷的政策支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給予企業更加溫暖的陽光、更加豐沛的雨露、更加肥沃的土壤,讓廣大企業和企業家在新時代實現新作為、新提升、新發展。

  2022年,我國食品行業平穩增長,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9.8萬億元,同比增長5.6%;利潤6815.4億元,同比增長9.6%。食品行業以輕工業37.4%的資產,實現了40.8%的營業收入,創造出44.6%的利潤,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且重要的貢獻。

  “食品行業發展后勁足,食品工業更具韌性。”中輕食品工業管理中心主任于學軍說,2022年,食品工業保持整體穩健,實現全年有效增長。今年一季度,農副食品加工業投資增速繼續保持10%的兩位數增長。

  “2022年,食品行業整體保持了穩定增長,與中國經濟總體趨勢大體相同。”于學軍說,“與其他外向型行業不同,食品行業一直以來以國內市場為主,但過去的一年,面對世界經濟持續走弱以及疫情的影響,食品產業動能逐漸恢復,國內市場和出口增長,特別是出口交貨值的后勁,讓我們看到國內外市場雙循環的增長潛能。”

  “此前受疫情影響,大量食品線下業態受影響,但食品線上銷售增長,加上社區團購、無人值守銷售業態等的彌補,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的眾多品牌和預制食品產業的發展,顯現出困難環境下行業的底蘊和韌性。”于學軍說,食品工業的未來在于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食品工業同樣需要創新,同時不可摒棄傳統。

  數據顯示,今年1—3月,我國食品工業營業收入利潤率達6.5%,高于同期輕工行業平均利潤率1.3個百分點。

  于學軍認為,隨著內需市場不斷擴大,國內外市場雙循環后勁增強。預計2023年我國食品工業繼續穩健發展,全年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可增長7%左右,利潤增長10%左右。

編輯:康雅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