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部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緊抓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
時間:2023-06-27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在穩增長的背景下,6月以來,廣東、上海、南京、秦皇島等地先后出臺一系列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以發揮制造業對經濟發展和創新轉型的基礎支撐作用。
記者注意到,一方面,上海、南京等長三角城市均在新政中強調了工業增加值或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另一方面,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搶占未來產業賽道是近期地方政策的重要發力點。
以上海為例,《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以上;“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指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綠色生態兩大轉型,三大先導產業和六大重點產業,四大新賽道產業和五大未來產業方向)不斷夯實。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向記者表示,不能把制造業的實力和制造業的比重簡單畫等號。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可能表現為制造業的比重下降。尤其是在城市群走向一體化的過程中,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城市群總體的制造業實力越強,核心大城市的服務業比重越高。
保持制造業比重是手段
6月15日,上海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并介紹《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工業增加值超過1.3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以上。
同樣在6月15日,南京召開全市產業強市建設推進會并發布《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目標是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30%以上。
記者注意到,按照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約在85%左右計算,相較《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中力爭實現“十三五”末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25%左右目標,此次上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目標。
事實上,放眼長三角,上海市設定的“十四五”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目標并不高。從省級層面看,《浙江省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預期由2020年的32.7%提高至33.3%左右;《安徽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造強省建設)規劃》力爭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30%左右。從市級層面看,常州、蘇州等地均把“十四五”末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設在了40%以上。
對此,陸銘指出,不能簡單把一些中心城市服務業占比上升和制造業占比下降等同于產業空心化。相反,中心城市的服務業占比上升,恰恰是整個城市群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更強的體現。
陸銘還提醒,如果直接以提升制造業比重為發展目標,可能會導致三個不盡如人意的后果:第一,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和城市間的分工深化,上海的制造業比重仍然將緩慢下降,同時,越是加強對制造業的扶持,生產服務業和消費服務業可能增長更快,結果是提升制造業比重的目標難以實現;第二,如果通過政策抑制服務業而提升制造業比重,則不利于上海的“五個中心”建設和結構轉型;第三,如果抑制消費服務業來提升制造業比重,則不利于提升內需,不利于通過發展服務業來創造就業,不利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保持制造業比重增長是一種手段,根本目標是要通過穩定制造業來繼續發揮它的規模經濟和效率經濟,從而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6月17日發布的《制造業保持基本穩定:邏輯與政策》專題報告建議:一是提升制造業效率,保持有效率的比重;二是利用需求升級機遇,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三是提升國際競爭力,保持有韌性的比重。
產業發展是關鍵
在強調工業增加值/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目標同時,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搶占未來產業賽道是近期地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的發力點。
為強化支柱產業“壓艙石”作用,《秦皇島市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省級及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力爭達到45家以上;《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鞏固提升電子信息、汽車、石化、鋼鐵四大支柱產業。
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主引擎”,《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5%;《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提出要培育新增4—5個超五千億元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為凸顯未來產業“增長極”,《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搶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儲能與氫能六個未來產業新賽道;《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加速布局未來產業細分領域,建設張江、臨港、大零號灣等未來產業先導區。
此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也是多個城市的發展目標。如上海提出要“放大進口博覽會、工業博覽會等平臺溢出效應,發揮各類專業平臺功能,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共進”;南京提出圍繞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效賦能制造業、新興服務經濟增強發展新動能等。
“長三角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要為國家防止‘脫實向虛’做貢獻,而這更需要上海的生產性服務業為整個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制造業賦能,通過不同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真正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陸銘建議,上海應該強化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內引領力,同時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助力中國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將制造業的發展目標調整為更好地服務于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制造業發展,淡化對于上海自身制造業比重的強調。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合創始人、聯席主席毛振華還在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上表示,隨著競爭加劇,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面臨著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問題。此外,由于制造業的主體是民營企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解決民營企業信心不足的問題,激發其投資和生產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