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門聯合印發《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
時間:2022-11-19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近日,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下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戶外運動場地設施持續增加,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參與人數不斷增長,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同時,“五區三帶”空間布局也隨之拉開帷幕。
在業內人士看來,《規劃》的出臺將在完善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協調、優化發展環境、培育市場主體等多個方面發力,這也意味著戶外運動產業的發展或將迎來春天。
推進戶外運動與旅游深度融合
如今,戶外運動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迎來飛速發展。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戶外運動參與人數已超過4億人。近日,2022北京馬拉松、中國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浙江省第三屆戶外運動大會、廈門露營文化節等一系列戶外運動品牌活動相繼開展,受到廣大戶外運動者的青睞。
然而,現階段,我國戶外運動產品供需存在矛盾。有專家表示,一方面,戶外運動產品供給相對單一、項目新穎性不夠,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強;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露營、騎行等戶外運動呈現“一帳難求”“一車難買”等現象。
針對上述行業痛點,《規劃》明確,推動露營基地完善配套服務設施,開展多種戶外運動項目,鼓勵在營地周邊配套登山、徒步、騎行、垂釣、冰雪、賽車、馬術、航空、水上等戶外運動設施及服務,提高露營消費粘性;加快建設露營旅游相關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引導城鎮水、電、氣、排污、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管網向營地建設區延伸,支持在營地集聚區域配套建設露營服務中心、加油(充電)站、維修站、停車場、旅游廁所、觀景平臺等;鼓勵戶外運動裝備企業立足群眾露營需求,研制多系列滿足不同人群的露營裝備。
聞旅CEO周海濤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這一系列舉措符合國際露營產業發展規律。”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跨界融合發展催生出多種消費熱點。業內人士表示,露營經濟發展的未來并不僅限于旅游方面,露營裝備生產和銷售企業、露營地建設和運營企業,都與“露營熱”直接關聯。因此,帶動露營的同時帶動周邊配套發展才能實現供需市場雙贏。
周海濤進一步稱,此次《規劃》也是為了優化戶外運動產業結構,形成更多戶外運動與旅游的融合型產品,增強戶外運動活動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一方面,有助于延伸戶外運動的產業鏈,放大產業經濟帶動效應,通過與旅游的融合,帶動上下游業態、企業的發展,壯大戶外產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消費場景,激發消費潛力,這樣才能推進戶外運動與旅游深度融合,釋放消費新需求。
加大科技賦能創新引領發展
現今,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戶外運動產業亦凸顯發展新特點,并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規劃》提出,到2025年,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基本形成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產業與生態協調發展、產品與服務品牌彰顯、業態與模式持續創新的發展格局;戶外運動場地設施持續增加,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參與人數不斷增長,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
“不難看出,《規劃》明確了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范憲偉稱,《規劃》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指導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的綜合性、基礎性文件。
值得注意的還有,《規劃》提出,將加強AR、VR等智能技術應用,打造沉浸式戶外運動體驗空間,實現戶外運動場景感知化、運動體驗數據化、運動展示互動化、運動社交情境化。
對此范憲偉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激活戶外運動產業的動能之源。“當前,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還存在一系列體制機制障礙,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助推戶外運動產品創新和場景拓展還不深入,迫切需要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為引領,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產品創新,破除制約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的瓶頸與難題,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范憲偉說。
“戶外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身體的數據監測,穿戴式攝像等應用場景應運而生。”南京農業大學規劃院上海分院院長孫文華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智能化運動數據監測將有助于促進戶外運動的創新和服務支撐。
因地制宜發展實現競爭力資源適配
未來,全國多地將因地制宜打造、發展各具特色的戶外運動、體旅產業。
《規劃》明確提出,促進區域戶外運動產業協調發展。深入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構建“五區三帶”戶外運動產業空間布局,形成重點項目突出、比較優勢顯著、區域融合互動的發展格局。
具體來看,以京津冀為核心區域,以2022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為契機,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推動東北、華北、西北冰雪運動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北方冰雪運動引領區。
同時,支持長三角戶外運動產業一體化發展,建設若干戶外運動用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創新高地,發展露營、鐵人三項、滑翔傘、滑水、槳板、騎行等項目,輻射帶動華東地區,打造華東戶外運動示范區。推動中部地區山水陸空各類戶外運動項目發展,因地制宜開發山地自行車、垂釣、航空運動等項目,打造中部戶外運動體驗區。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帆船、沖浪、海釣、潛水等項目,輻射帶動華南地區,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休閑區。提升成渝雙城經濟圈戶外運動產業協調發展水平,發展山地越野、定向越野、登山、攀巖、探洞、溯溪等具有區域特色的項目,輻射帶動貴州、云南等省份,打造西南戶外運動集聚區。
此外,《規劃》還指出,將促進黃河流域生態價值轉換,開展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馬拉松、徒步、自行車、汽車自駕等項目,打造黃河文化戶外運動帶;支持長江經濟帶利用沿線水域資源發展皮劃艇、賽艇、龍舟、漂流等水上運動項目,打造長江水上運動帶;支持海南和有條件的東部沿海城市,大力發展各類水上運動項目,打造濱海戶外運動帶。
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云看來,因地制宜發揮的是區域資源的集中調動作用,這樣不但能更好地實現競爭力資源適配,同時也能更加深入貫徹“兩山”理念,增強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價值轉化意識。“不大興土木、不大拆大建,在保護區域山水的同時,更好地去發展戶外運動產業。”吳麗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