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動態 NEWS
邵春堡:新科技帶動的產業創新和發展
時間:2022-06-25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
摘要:新科技帶動的產業變革,生成了現實生產力并創造著價值。新科技向產業轉移和賦能,使數字化產業、人工智能產業、新能源產業,極易吸引投資,獲得市場。
數字智能等新科技,利用其通用性向傳統產業滲透,引起數字化轉型,帶動生產方式和就業形式變革,導致全球產業格局的深刻調整,由于全球化曲折、技術脫鉤和疫情影響,使原本積極趨勢的產業格局變革,轉而演變為內縮和短距離的策略性調整。
主題詞:科學技術 產業化 數字化轉型 產業格局
18世紀以來,大約每百年都有一次科技革命,而且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重科技革命,這是因為科技革命能傳導為產業革命,進而生成直接的生產力,具有實踐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
著名經濟學家和復雜系統思想家布萊恩·阿瑟在他的專著《技術的本質》中寫道“經濟就是技術的一種表達,隨著這些技術的進化而進化,眾多的技術集合在一起,創造了經濟,經濟從技術中泛現,并不斷從技術中創造自己”。
可以說,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和推廣,通過產業變成鮮活的生產力,進而影響到經濟、社會、生活和文化等方面,擴大了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價值創造和深遠意義。
一、新科技帶動的產業創新和發展
這輪科技革命以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要內容,這些科技領域的成果剛取得突破,許多國家率先向產業轉移和滲透,發展中國家也搶抓科技革命機遇,不甘落伍,積極推進適合各自國情的產業化,在世界范圍掀起新的產業變革。
1、數字科技的轉化培育出規模的數字產業
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為主的數字科技,在這輪科技革命中最為活躍,加之它的通用性,很快形成相應的工具、產品、服務,受到市場歡迎,形成應用價值,吸引更多投資,在較短時間形成世界規模的數字化產業,并成為各國和經濟體相互競爭的嶄新領域。
目前名列世界前茅的互聯網等信息企業,近水樓臺先得月,最先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生產出數字化產品、設備、軟件、服務,得到市場青睞,并大規模投入,形成信息產業先驅。這些企業最長的都經營了二三十年,銷售收入和利潤持續增長,促成了這些企業的成功。“如美國新增產值2/3就是通過像蘋果、微軟、谷歌等這樣的科技企業創造的。許多科技企業的無形資產超過總資產的60%。” [1]
中國政府和企業通過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數字智慧城市,包括高技術園區、工業園區、科學城等,培育新型產業,孵化新業務,聚集數字智慧相關產業,成為數字化產業的生力軍,打通了上下游鏈接,促進了軟硬件配套,提供了零部件服務等,形成數字產業的集群現象。
利用信息、知識和數據,生產高技術產品,探索數字智能城市建設,開展信息和數據的傳輸和處理,推動城市設施、公共服務、社區管理的數字化。
數字技術應用引發一個“強者更強”的產業。數據越多,產品越好;產品越好,所能獲得的數據就更多,吸引資源和資本的能力就強;數據資源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產品就會更好,這種良性的產業發展勢頭,形成了科技資本、科技資源、科技人才的基礎支撐,有利于鞏固新興的數字化產業,有利于適時向其他產業延伸,在整個經濟創新、轉型、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數字技術勢必會通過其相應的數字化產業影響其他產業,延展到各個方面,甚至改變世界,注定會重新定義產業格局以及財富的創造方式。
數字產業已經發展成世界廣泛接受的一種數字經濟形態,近年來,全球數字經濟以超出預測的速度呈指數比例擴張。2016年9月, G20杭州峰會通過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是全球由多國領導人共同簽署的數字經濟政策文件。世界各國和大型跨國企業都將數字經濟作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積極融入數字經濟浪潮。
目前,美國數字經濟占GDP達33%,日本提出建設“超智能社會”,德國發布《數字戰略2025》,英國出臺《數字經濟戰略》,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中幾乎全是數字化企業。2020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0萬億美元以上。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數字經濟將占據全球經濟的首要位置。
2021年11月在世界數字經濟論壇上發布了六共倡議:即共建數字科技創新生態,共促經濟數字化轉型,共享智慧社會紅利,共塑數據要素價值,共商數字治理方案,共拓全球數字合作。從而促進更多發展共識,達成更多務實合作,攜手走向互惠互利、共生共贏的美好未來。
2、人工智能帶動制造業蓬勃發展
數字科技應該包括人工智能,但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使其在產業發展中進的更快,走的更猛。人工智能更受青睞,正在以強勁的發展速度進入各行各業,特別是制造領域。今后15-20年將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發展的關鍵時期,它將對各個行業和產業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和帶動效應。
同其他數字技術一樣,人工智能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得益于這項技術的通用性。有專家認為,一個技術如果有很強的通用性,可以影響各行各業,同時具備標準化、自動化和模塊化的特征,那么也就具備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的一些基本前提條件。
中國積極組織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研制并應用一大批關鍵技術裝備、工業軟件、智能制造標準,形成若干可復制可推廣的系統解決方案,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同時,通過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網絡數據安全保障、工業互聯網安全體系建設等工作,在營造安全可靠的網絡環境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國際管理咨詢機構埃森哲發布報告稱,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動中國勞動生產率提高27%,制造業、農林漁業、批發和零售業將成為從人工智能應用中獲益最多的三個行業,人工智能將推動這三大行業的年增長率分別提升2%、1.8%和1.7%。” [2]
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賦能各項產業,硬件智能化成為大勢所趨,傳統制造企業都在搶抓機遇,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應用,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除制造業外,智能科技已經深度進入交通、醫療、教育、物流等行業場景的應用,同時也加速著人工智能在社會服務的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通過培育具有重大引領和帶動作用的相關企業和產業,加速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優勢,進而在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加大智能分量,占據優勢地位,使數字經濟實質變成數字智能經濟。
3、對能源和環境科技的產業化充滿期待
國際社會對解決氣候問題的共識,以及各國和企業向環境科技的投入力度,使能源和環境戰略及其產業,成為各經濟體和企業共同關注的熱點,無疑會在能源環境科技帶動的產業發展中,促進生態環境的修復保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新能源等綠色技術產品。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氣候變化對人類帶來的生存壓力和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推動煤炭清潔燃燒、太陽能電池、風電、儲能技術、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技術不斷取得重大進展。” [3] 科技帶動的能源產業以諸如風能、太陽能、潮汐、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為主體,以“可再生能源+數字智能科技”為核心模式,加之新的能源儲備技術的逐漸成熟,將會實現資源合理利用與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
一些相關科技和產品已進入實現雙碳目標的應用之中,不少能源和環境科技項目正在走向成熟,隨著其成果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能源和環境科技的產業發展將會漸漸興起,盡管這方面的產業化在世界各地很不平衡,發展中國家亟待發達國家的技術和資本支持。氣候問題解決和新能源轉型帶動的環境生態改善,將會倒逼能源和環境科技發展和產業化進程。
4、通用性技術帶動服務貿易產業和平臺企業
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各種軟件具有技術的通用性,在各個產業廣泛運用中,影響到產品、服務向渠道和銷售方式的技術創新,以及對消費者的重新定義。事實上,互聯網等數字平臺,已將用戶、產品與商家串聯起來,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消費者也不再只是消費者,成了集消費者、生產者、投資者三者合一的生態參與者。
網絡連接萬物,萬物迅即被電子化、數字化,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參與,將所有生產的產品、服務和各種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應用到生產、流通、消費環節,數據不斷的產生、發送和被接受,以“流”的形式遍及全球每個角落,把地球連接成為一個新的智慧體,互聯網將成為智慧化地球的神經網絡,數據中心成為這個網絡里的神經節。
通過智能電網鏈接的各種分布式能源,構成智慧化地球的能量系統。從而把整個地球變成一個有機整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化地球,地球上所有的人力、資源、能源將得到新的優化配置。
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一代技術,將在未來二三十年更多地轉化為商業化產品。這些產品將滿足和激發消費者新一輪的需求,讓平臺、數字化成為貨物特別是服務貿易的新方式,隨著規模擴大,其形態會逐漸改進和完善。
二、新科技推進產業轉型和變革
數字智能科技最先形成數字產業化,但是數字智能科技的作用要遠超這個范圍,而其他產業大多屬于傳統產業,應該應用新技術對舊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在經營方式上,或者業態上,以及傳統產業體制上,都要適應新技術相應地轉型和變革。
1、傳統產業的數字智能化轉型
數字產業迅猛發展,積極影響和覆蓋到傳統產業,成為提升企業效率的方向。因為,僅僅數字科技產業化非常狹窄,它的真正價值在于向其他產業延伸,而傳統產業的制造能力很完整,但是遇到發展瓶頸。將數字產業化發展到產業數字化,就會在全產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那樣的效率和效益將會得到極大提高。
但是,傳統的各個產業實施數字化技術,絕不是簡單的利用新技術,牽涉到傳統產業的體制、業態和各方面流程改造,需要對傳統產業實施全面的轉型,實際是對產業以及企業基因的再造,是一場效率革命。這就需要從決策到經營、從設計到生產,從銷售到服務,實現不同程度不同環節的數字化改造。
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做好決策和監管,利用網絡配置資源,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做好設計和優化生產流程,利用平臺提升銷售和服務水平。轉型的目標要緊緊圍繞鏈接的效率、數據的效率、決策的效率、經營的效率而展開。
比如,數據效率需要數據和數據間的交互、交叉和融合,然后由數據算法驅動的“自動化決策”取代“經驗性的決策”,這就要盡量減少決策過程中人的參與,才能使決策更加快捷高效。數字化轉型的底層邏輯,就是通過鏈接,獲得大量的數據,并形成一定的模型,讓整個系統更加有效地配置資源。
隨著數字智能科技對傳統產業的深入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正在將傳統思維和觀念,轉變到數字智能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將傳統產業的批量化、標準化、大規模生產,轉變到未來人們需要的個性化、定制化、即時化;將會在各個產業普遍地實施數據處理、仿真建模、機器學習等,改變或建立數據-信息-知識的整個流程,使數據、信息、知識進入到價值創造的嶄新體系。
2、產業數字化轉型引發生產方式變革
產業轉型前后,面臨不同的業務經營形式和狀態,轉型帶來的普遍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實際簡化了許多產業的傳統經營環節和方式,正在經歷著新舊業態的沖擊和取代過程。
隨著新科技對生產的深度影響,生產的組織形式、組織結構、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都在發生靜悄悄的變化,使生產的社會方式適應生產的科技方式,進而影響和制約著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趨勢。
特別是數字智能技術引起的生產力要素巨變,連鎖帶動生產結構的調整,推動生產關系出現諸多新現象,出現了諸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線上經營與線下經營的結合,不同方式的勞動者與智能機器的交互協作。
原來分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向著數字化、機械化、智能化的統一目標推進;原來由工人主導的工廠車間流水線作業,正在向智能控制的定制化、速成化、精準化方向發展;原來的商貿服務模式,正在被不同的平臺和數據支配。更廣泛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也緊步生產方式變革的后塵,展示出相對自由、輕松、快樂、生態、簡潔的各種特點。
3、企業數字化轉型創造新職業新崗位
產業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讓人們擔心最大的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對各種勞動崗位的取代。事實上,不少企業的確在數字科技的應用中取代了部分崗位。一些崗位和職業正在逐步消失,不可避免地對整個就業造成沖擊。
取代的職業和崗位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取代急難險重臟的工作崗位,減少和避免了人的勞動帶來的風險和犧牲,這對改善就業結構有好處。二是取代重復、泛味、枯燥的工作崗位,其中相當部分的崗位經過改造,形成人機協作方式,經過短期培訓就能適應,也改善了勞動過程的感受。
值得慶幸的是,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會催生大量新產業、新職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各個行業注入新動能,給勞動就業帶來新的希望。比如,新科技帶來的電商、在線從業等新型職業和崗位,能夠吸納不少就業者。
有研究認為,每部署一個機器人,將創造出3.6個崗位,如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智能硬件裝調員、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等數字化技術發展和變革催生出的新職業。
2021年公布了十幾個新職業,新職業的“含金量”高,前景廣闊。以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為例,現在能自己乘電梯送餐的機器人、會做菜的機器人、會調咖啡的機器人等各種新型服務機器人頻頻出現。當然,每臺服務機器人都需要經過技術員的安裝、調試,才能適應工作場景,高效工作。
?
- OA

-
acechina01@163.com
-
0755-89992025 0371-6668680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