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乱码伦视频_99re热久久_青青青爽国产在线视频_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產業動態 NEWS

培育特色產業 筑牢發展基礎

時間:2021-08-21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acetouzi 點擊:

去年2月,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脫貧攻堅時期,平昌縣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截至目前,全縣共發展茶葉28.5萬畝,覆蓋15個鄉鎮114個村;生豬存欄50萬頭、年出欄77萬頭以上;肉牛常年存欄近10萬頭、出欄近5萬頭;通過旅游扶貧和“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帶動39個貧困村、4000余戶貧困戶、約1.5萬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實現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800余元。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要抓好扶貧項目資產的管理、推動東西部協作項目建設、推進鄉村振興示范片的建設,進一步筑牢產業發展基礎,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為鄉村全面發展釋放動能。”縣委副書記杜曉莉說。

推行股份制,既管好了資產又激發了活力

邱家鎮斯峰村為原貧困村斯峰并入非貧困村燕山構成。“這樣的建制調整是為了以強帶弱。”斯峰村黨支部書記習江武說。脫貧攻堅時期,兩個村共發展茶葉3000余畝,均是脫貧攻堅項目及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建成的,目前已投產2600余畝,年產值超過1000萬。

原斯峰村產業基礎之所以相對較弱,是因為兩村產業發展的模式不同。

先看原燕山村的1167畝茶園。“我們成立了平昌縣燕江農業專業合作社,”習江武說,“村民以茶園入股,每年保底分紅300元/畝,然后將凈利潤的10%分給村集體,20%作為以土地入股的村民二次分紅,70%由合作社進行進一步分配。”這樣,村民除了保底分紅外,每年還可人均分得100余元。

原斯峰村的1800余畝,全是各家各戶自行經營,因管護水平參差不齊,產值相差也很大。“管護差的畝產值僅1000元左右,管護好的可以達到4000元。”習江武說,他們只采單芽茶和一芽一葉茶,一芽兩葉及大眾茶基本不采,一是因為缺勞力,二是缺采茶機械。

“兩村合并后,就得充分發揮合作社的作用,盡量將原斯峰村那1800余畝吸納進來,統一技術、統一肥料和農資,統一組織采摘、統一加工和銷售。”習江武說,平均下來,全村茶葉人均產值已超4000元。

茶葉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園區務工獲取工資是村民收入中最大的一部分。以脫貧戶沈軍、劉芝菊夫婦為例,沈軍在村茶廠上班,一年可工作8個月,每月工資6000元,劉芝菊在茶園務工,一年收入至少1萬元,兩口子一年的總收入達6萬元,供兩個孩子讀書不用發愁了。

該村還有一個年出欄1500頭的養豬場,一條名優茶生產線、一條大眾茶生產線,以及覆蓋周邊10個鄉鎮的茶葉交易市場。“我們采取租賃或合作的方式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養豬場和兩條茶葉生產線一年租金9萬元,茶葉市場一年至少收入4萬元。”習江武說。

農旅融合,既吸聚了人氣又增添了動能

青年杜加敏因火災燒傷致貧,他自強不息通過養雞脫貧致富,并帶動40余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如今杜加敏年純收入40萬元以上。這個故事發生在板廟鎮已脫貧村大石村。

然而大石村的精彩不限于此。打造童話小鎮,成為AAAA級景區,大石村一躍成鳳。后來,白石村并入大石社區,走上了農旅融合之路。“大石的飛躍,緣于省道101線的修通,使原來到縣城2.5小時車程變成了16分鐘車程。平昌縣作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鄉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這里離AAAA級景區三十二道梁和正在爭創AAAAA級景區的白衣古鎮都只有15公里,在一條旅游環線上。”大石社區黨支部書記王萬平說。

進入社區,五彩尖頂歐式建筑映入眼簾。一座大型兒童主題樂園處于景區核心位置,旁邊是川東北最大的生態停車場。“開園當天游客量達到4.2萬余人次,停車場停滿了車,在省道101線一旁還綿延了幾公里。村民看到商機,紛紛開店掘金。”王萬平說,目前共發展起8家農家樂、14家小超市及1家鄉村民宿酒店,個個生意興隆。

配合鄉村旅游,社區還發展了785畝李子、80畝草莓、1200畝桃子。春天賞花吃草莓、夏天采桃摘李子,每逢周末和節假日,無論田間地頭還是街頭巷尾都是人潮涌動。農家樂老板孫翠林笑得合不攏嘴,一年毛收入七八十萬元,就連一個小小的涼粉攤都能掙四五萬元。

脫貧戶李春梅,因患骨癌家庭十分困難。政府給她解決了低保,并對其丈夫和兒子每月補助30元,一年政策兜底收入4000多元。丈夫擔任公益性崗位護林員,還時常在園區務工,一年有2萬多元收入。李春梅自己開了家小超市,一年少說也有1萬多元的利潤。這樣算來,每年看病的錢除了國家報銷部分,自己完全能承擔。

王萬平說,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業解決了500余本地勞動力就業需求,人均收入1萬元以上,加上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整個社區年勞務收入超過3000萬元。

接續鄉村振興,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化發展

平昌規劃了包括元山—靈山—得勝—土興—駟馬在內的4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其中得勝鎮片區主打以肉牛養殖為主的種養循環。“我們準備將這里打造成川東北最大的良種牛推廣市場,目前引進的四川大巴山牛牧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巴山牛牧業公司),已投資2.2億元。”得勝鎮鎮長牟強說。

得勝鎮馬靈社區由昔日的貧困村馬靈村和四化社區合并而成。脫貧攻堅時期探索出的“借牛還牛”機制仍在發揮著作用。脫貧戶向公司借一頭母牛,5年期間生育的小牛歸脫貧戶,期滿母牛歸還公司。脫貧戶只需交納500元押金,一年純利高達5000元以上。“全社區這種模式共帶動了16戶貧困戶脫貧。”馬靈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昌華說。

脫貧戶胡明坤,兩個孩子均為二級殘疾,現在靠養牛支撐一家生活。2017年,他向公司借了頭母牛,到現在長期存欄4頭,一年出欄兩頭,收入將近3萬元。“明年就要還母牛了,到時候繼續借一頭,或者兩頭,收入有保障了,我也就不愁了。”老胡高興地說。

對于其他養殖戶,公司實行“五統一”,賣母牛、牛犢給養殖戶,開始只收取70%的貨款,另30%待養殖戶出售后再支付。并且,當地政府協調農信社出臺“鑫牛貸”,根據各養殖戶情況,分別授信10萬元至50萬元額度,無抵押低利息,大大緩解了養殖戶資金壓力。

大巴山牛牧業公司建起標準化良種肉牛引種、示范養殖場和良種肉牛擴繁場,目前肉牛圈存量達6000頭,母牛圈存量1000頭。在馬靈社區共帶動19個家庭農場養殖肉牛,規模最小的有五六頭,規模最大的有七八十頭。“去年以來,全鎮農戶新增肉牛養殖1456頭,今年務工返鄉人員發展肉牛達30余戶,預計全年將新增肉牛及能繁母牛養殖2500頭。”牟強說。

年初,平昌縣出臺了大力發展肉牛產業的意見,大力實施“一園、十鎮、百場、萬戶”行動,力爭5年間建成全省肉牛產業化強縣,到2025年,全縣肉牛飼養量達到20萬頭(其中能繁母牛存欄8萬頭),年出欄肉牛10萬頭,實現肉牛綜合產值突破30億元。




上一篇:推動高端產業集聚發展

下一篇:推動風光產業發展更“風光”

?